Austal2000 发表于 2015-4-24 11:59

半数环评师会离职?——首份民间环评整改调查问卷出炉


晏司曾对项目给出不可行结论,但建设单位换了一家环评单位,基本上用了他们的报告,把结论中的不可行改成了可行,最后也审过了。 (CFP/图)
首份民间环评整改调查问卷千名环评师褒贬“最强风暴”




[*]环评“红顶中介”脱钩,58%认为对清除行业乱象“有一定帮助”,只有不到1%认为“药到病除”。
[*]近七成环评师认为评估中心应该脱钩,更有73%认为应该公开评估中心的专家名单和评审意见。
[*]超半数环评师认为公众参与“存在盲目性”,超2/3认为环保组织的监督行为“有价值,但缺乏专业性”。

几乎没有环评师愿意实名受访。2015年4月,南方周末记者接触了11名环评师,无论是“红顶中介”还是私企性质环评单位,只有一人愿意实名出现在报纸上。
但几乎所有环评师都有话要说。这一被称为环境污染第一道防线的行业,其管理体制已经来到大裂变的前夜。
自2015年2月9日中央巡视组公布对环保部的巡视意见,剑指环评沉疴之后,环保部便启动了整治风暴。2015年3月以来,环保部连续下发六份有关环评整治的文件。
在内蒙古一家环评单位负责人张涵的记忆中,这是自环评制度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风暴。“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不知道路在何方。”
2015年4月12日起,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与环评爱好者网共同发起了一次环评行业改革调查问卷,试图了解一线环评师的切身感受和观点。
https://mmbiz.qlogo.cn/mmbiz/XPSObGArsCJ6M6PJBzjibTylbODZ5MPXRU8rwg2ic6EweJvoPFib4rPZ6rtZrlZRSQ6zHaB8u18Pia2pOmPnZUhpGw/0?wx_fmt=png
https://mmbiz.qlogo.cn/mmbiz/XPSObGArsCJ6M6PJBzjibTylbODZ5MPXRRQBTfnbdFsdGBVdjjhheEDe3wX1CMhYZpP0icb7MqUMYnR32YBdMcicg/0?wx_fmt=png
https://mmbiz.qlogo.cn/mmbiz/XPSObGArsCJ6M6PJBzjibTylbODZ5MPXR0tibibKmnpdXCqriaLsBWHhaiaXMhk1WWVZ5D3WrZGN09oDEQGDHnFGdGA/0?wx_fmt=png
https://mmbiz.qlogo.cn/mmbiz/XPSObGArsCJ6M6PJBzjibTylbODZ5MPXRfh2L6C4l0AwM8Pvloa4PNMicRHvxicsCYLoYkticN33jmrkOHHph50l6Q/0?wx_fmt=png


超半数支持市场化
截至4月22日17点,调查问卷共回收1329份。目前,在环保部数据库中登记的环评师有11351人。全国约12%的环评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且约半数从业年限已超5年。

所有受访者都感受到了来自行业整改实实在在的压力。
在环保部直属环评单位工作的环评师张京压力尤大。面对着迟早要来的结果,张京希望能够早日到来。“拖得越久,心里越是焦虑和不安。”
他所在单位就属“红顶中介”。按照环保部对环评机构脱钩改制要求,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必须在2015年内率先完成脱钩。其余有环保主管部门背景的环评机构也要在2016年底之前完成脱钩。
事实上,业界对“红顶中介”褒贬不一。有专家认为是中国环评行业的主要力量,也有人觉得“红顶”的存在,是为不当利益输送提供了便利。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脱钩能否解决“红顶中介”带来的不当利益输送问题,58%的环评师认为“会有一定帮助”,其余的几乎是认为完全没作用或者还会有负面影响。认为“药到病除”的只有寥寥13人。
“‘红顶中介’的隶属关系可以剥离出去,但是只要人还在,其中的人情关系就还持续着。”江苏环评师刘阳对此表示。
负面影响在另外一道题目中显现出来。对于脱钩之后的个人去向,有约一半的环评师选择了“保留系统内身份,不再从事环评工作”(数据样本为1329个,其中包括非脱钩单位环评师的自我评估)。正如一名在沈阳“红顶中介”工作的环评师所担忧的:环评骨干人员与现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单位只能用新人补充替代,这些环评单位的能力水平将可能会下降。
由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尚未公布,像张京这样的环评师只有等待。他目前更倾向于选择离开现供职的“红顶中介”,在市场中继续从事环评工作。“毕竟从事了多年的环评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也拥有从业资格证书,谋生活还是不难的。”
市场的需求印证了张京的判断。由于机构资质条件的要求变严,每一级别环评机构要求配备环评师的数量相较以前大大增加。近一个月来仅在环评爱好者网站上发布的环评工程师招聘信息就明显增多。
作为无环保部门背景的私企性质环评单位负责人,张涵则对“红顶中介”脱钩感到高兴。“这样的政策会使得行业更加推向市场,加剧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他的公司地处内蒙古的一座小城市,当地主要的环评多由环科院所承担,属于半垄断状态。张涵预计改制后,私企业务量会得到大幅提升。
这样的观点亦体现在问卷上。尽管对于脱钩政策看法不一,但大部分人都对环保部的改革方向投了赞成票。有58%的环评师支持行业市场化,这几乎是反对者的两倍。
近七成认为评估中心应脱钩

在一线环评师的眼中,有一个环评的关键环节比“红顶中介”更需脱钩。
在建设单位向环保部门递交环评报告之后,负责技术评审环节的评估机构就会进行审查。后者便是各地常见的评估中心,大部分具有环保部门背景。
“评估中心在地方属于垄断,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都不敢惹。”一位匿名人士表示。
在“负责技术评审环节的评估机构是否也有必要脱钩”一题中,近七成环评师认为评估中心应成为独立第三方。而对于评估中心的专家名单或评审意见,更有73%的环评师认为应该需要公开。
留言的多数环评师都表示支持本次环评改制,但对评估中心意见较大。
“如果评估中心无法取消,出现环境问题时,评审专家、评估中心也应该同环评单位一起,承担连带责任。”一份留言这样写道。
评估中心是接受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对环评文件做初步审核。其后的审批环节,环评师同样意见不少。
环评师认为这一行业较严重的问题中,排名前五中就有4个与审批环节相关:审批环节腐败问题、审批部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问题、环评受理和审批条件全国不统一、领导及其亲属插手环评。
在这一方面,环保部于2015年3月24日印发了《关于严格廉洁自律、禁止违规插手环评审批的规定》。
而关于审批环节如何改革,48%的环评师认为应该根据建设项目污染程度及环境敏感程度,确定环评审批重点。而“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全部实行备案制”这两端的意见,则属于势均力敌的“少数派”,选择的都有110个左右。
另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很多地方都将一些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权下放。对此,有2/3的环评师认为“不能一味放权,重大项目还应由环保部审批”,而不到1/3的认为需要简政放权,有利企业发展。
公众参与缺专业

近年来公众对环评的诸多不满,主要集中在公众参与环节。
在一线环评师眼中,目前环评信息公开程度确实堪忧。选择“规定很多,但执行比较差”和“视项目大小、地区不同,信息公开程度也不同”这两项的,占了约85%。认为信息公开“很完备”的,只有约8%。
不过,超半数的环评师认为,目前的公众参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时候与环保本身无关”。而对于“如何评价民间环保组织对环评行业的监督”,有超2/3的环评师认为“有价值,但缺乏专业性”。
“公众参与应该更多去找真正懂行的,以及利益相关的主体参与,才更合理。而找普通公众参与,很多时候他想表达的和我们真正想要调查的内容完全是两码事。”江苏环评师刘阳对此解释道。
约2/3的环评师认为环评报告的评审会有必要邀请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会。在云南的环评师晏司看来,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是“形式太过单一”。
单纯的问卷调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需求。应该是问卷调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九成环评师认为有必要举行重大项目听证会。
另外,超半数环评师认为环评公众参与调查表应由审批部门发放,而不是目前的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信息公开如果找建设单位做的话,很多都是造假。公众参与基本上流于形式。”张涵表示。
根据目前最新的进展,环保部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的“公众可参与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处理”成为亮点。
环评师的吐槽

张京的委屈还在于外界舆论贴给环评的种种标签。“只要出现环境问题,就是环评的责任,这是不对的。”
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是针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及提出对策。一般来说,只要环评报告未获得审批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就不得开工建设。
“环评是一个前置程序,通过预测来判断项目的环境影响程度。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建设单位是否真正按照环评报告中提出的措施去建,或者建成后环保措施是否在使用,这些环评就管不到了,而是得依靠监管。”张京这样解释他的委屈。
而根据晏司多年从事环评的经历,建设单位进行环评,往往就是要拿到批文。就晏司所接触的项目,不少建设单位都没有按照环评报告中提的要求措施建设。
但按照制度设计,环评对项目建设过程和建成后运行并非无能为力。
根据环评法的规定,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评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而事实上,在晏司的工作经历中,后评价却为先建后批、批小建大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助长了“上车补票”之风。他从事环评工作十余年,没有遇到一例按照制度设计初衷进行后环评的。
而晏司在曾经做过的两个项目中尝试给出了不可行的结论,建议另外选址,但最终并没有产生效果。“建设单位换了一家环评单位,基本上用了我们的报告,就是把结论中的不可行改成了可行,最后也审过了。我们忙活半天还没挣到钱。”晏司说道。
另外,考虑到利益的因素,环评师也很难挺直腰板。
“环评机构和环评师的收入来自建设单位支付的环评报告编制费用,这样建设单位就相当于环评机构的雇主。除了污染特别严重的项目怕承担责任,其他项目都会接手。为了生存只能这样。”张涵表示。
在环评行业目前较严重的问题选择中,最多环评师选择了“承担了其他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
“环评工程师的现状就是几头受气。环评工程师不是各部门的替死鬼,能不能不在建设单位、审批部门、社会公众面前低头哈腰了,要赋予他们该有的权力。”一位匿名环评人士这样呼吁。
张涵所处的内蒙古地区矿山较多,但生态系统特别脆弱。如果不保护,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了。
“现在在生态脆弱区还有很多开矿、挖沙的项目,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其实从内心讲,特别不希望这些项目上马。”张涵说,“但是没办法。虽然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提解决措施,尽可能帮建设项目改善一些环境问题,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要让项目通过。”
而近期,环保部出台的关于整治环评的文件中,包含了红顶中介脱钩、严控审批寻租、追究违法责任、加强资质管理等多个方面,意图改变环评现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亦公开表示,要力争摘掉包袱,着力推进环评改革。
张涵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这样写环评报告:“从环保角度综合分析,该项目不可行。”同时还有人支付环评报告编制费用。而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张涵认为只有将利益脱离出去,未来环评才可以发展成一个类似公益性质的行业。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除晏司外为化名。感谢环评爱好者网对本文的贡献)


环评师眼中的“环评风暴”(何籽/图)撰文 | 南方周末记者 岳家琛编辑 | 何海宁
(来源:千篇一绿 环评爱好者网 )




greatzorro 发表于 2015-4-25 17:51

中国对环保这块如果还继续重审批轻监管,就算环评审批再严格,也毛用都没有!天天改环评有啥用,验收不管?监察不管?环评报告书能处理废水废气还是废渣?

风雨_MO03E 发表于 2015-4-26 09:23

有点想当然了,市场化就包治百病?我觉得应该强化监管,做事情看的是做事情的质量,而不是看做事的人,现在环评改革从干环评的人都不是好人出发,我觉得改革歪了!环评改革的关键是严抓环评质量和监管,而不是纠结谁能做环评,谁不能做环评!谁违法处置谁!

kunlunxia 发表于 2015-4-24 23:57

环评单位就是政府部门推卸责任的尿罐子。

小王_Ha6DK 发表于 2015-4-24 21:20

环评都是在扯淡,大项目的审批结果已经定了,环评来想办法通过,只是一纸手续而已!审批部门在推卸责任,任何责任都要环评单位来承担!环评管的东西太多,用地,用水,规划,水保,风险,等等等等,有意思吗?

清茶一盏 发表于 2015-4-24 13:15

各省环保厅所属的环科院虽为甲级环评单位,但其环评师多数都在从事环境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挂着环评师的名,并不从事环评工作,和挂靠的没有什么区别。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未真正做过多少环评,也不存在脱钩后,这些红顶环评单位的能力水平将可能会下降的问题。

pkgdwl 发表于 2015-4-26 20:04

环评人的心声——别再折腾我们了,更别再拿我我们当替罪羊了。

沙漠胡杨 发表于 2015-4-25 23:37

南方周末的新闻一向很给力!

geguangrong 发表于 2015-5-12 09:33

统计思路很正确,建议着重了解统计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探寻解决之道。

文中:“环评工程师不是各部门的替死鬼,能不能不在建设单位、审批部门、社会公众面前低头哈腰了,要赋予他们该有的权力。”——关于让环评行业(个人认为环评师应类似于律师行业,不应该受制于某个企业或者所在的机构,而应该立足法规,对公众负责)独立运作的观点尤为重要,要做一个真正不受企业、政府和公众单方面约束的独立第三方,才有可能给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但环评作为可研阶段预防性措施,最终还是要靠落实,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好审批确定的各项保护措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源头预防,减少末端治理的代价。

中国的环保任重道远,环评是否能够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环保事业中举足轻重占有很大的分量,希望管理部门能用好这个工具!

潇荟 发表于 2015-4-25 14:14

现在的环评涉及的不止是环保,牵扯的太过多了,责任也就大了,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最终只能是环评单位做替罪羊了!

wx_l5JfMejE 发表于 2015-4-24 13:10

环保评估中心就一个,不能满足大家时间的迫切需求,就会有公关现象,很多项目就不得不未批先建。发改委好几个评估单位,让谁评估可以随机抽取。

wx_l5JfMejE 发表于 2015-4-24 13:11

地方评估中心收企业评估费吗?

等待 发表于 2015-4-24 14:01

上次有单位搞了个政府交通项目,结论为因为公调强烈反对,项目不可行,然后交委要环保局出不可行的批文,正好交委把这项目结了,责任也正好推掉,但是交到环保局后环保局领导不敢签字,不敢出批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不想上面怪罪环保局说他们把市政项目否了啊!

相欢 发表于 2015-4-25 12:36

路过,看看。

billie113 发表于 2015-4-25 20:56

这是事实,环评行业有待改进

伊斯科 发表于 2015-4-25 21:04

评估需要独立,技术报告应该要懂技术者为主导来审查

feng3wei 发表于 2015-4-25 21:28

张涵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这样写环评报告:“从环保角度综合分析,该项目不可行。”同时还有人支付环评报告编制费用。我想, 这应该是每个环评人的梦想,其实做到这一点不难,国家规定先交钱再写报告就行了。

feng3wei 发表于 2015-4-25 21:36

我觉得国家让事业单位脱钩根本无法解决红顶中介的问题,最多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全国每个县环保局,市环保局,环保厅的环评科科长,股长,局长厅长这一类隐蔽性非常强的红顶中介才是最大最多最坏的红顶中介。解决问题很简单,就是强迫环保部,环保厅,环保局的网址上必须公布环评单位的概括和联系方式,特别是县一级的环保局,还要在大厅公布环评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不要让环评单位只在科长股长局长的办公桌上公示(能上他们办公桌的公示名单的,都是需要纳贡的,否则就会被除掉),让建设单位自己到网站上找环评单位,不会上网的到环保局的大厅上找,这样,环评单位就不会担心接到一个项目不给某个人纳贡之后被除名,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才能解决。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半数环评师会离职?——首份民间环评整改调查问卷出炉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