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9
我知道此刻你们的心情非常复杂——既希望和我早点分手、能告别湿热的“鞬势”感,又担心我走了以后被盛夏的高温全控制。但是无论你是喜是忧,我还是要走了。
我清晰地记得今年来拜访申城的那天是6月17日,因为入梅的时候气势较大,那天一场豪雨竟下完了往年半个梅雨季的雨量,我一时疏忽只是携带了大量的降水却忘了携带闷热,所以在初访上海的日子里,你们并未感觉到典型的黄梅天所应有的“闷热潮湿”,而是在20℃多的天气里不时感到一丝丝凉爽。不知道在你们的心里,我是不是黄梅天的“楷模”。
在上海逗留的17天里,因为来的时间不早不晚,我既不是早梅雨 (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也不是迟梅雨(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因为走的时间比近十年的平均出梅日略早5天 (常年上海的出梅时间为7月9日),我也不完全符合短梅雨(停留十来天,难得下1、2次雨)的特征,更不是特长梅雨(像1954年持续了2个月直到8月才出梅那样)。那么我到底是哪一种黄梅天呢?有人说我有点“空梅”的气质——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就转入了盛夏,但我本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你知道吗?整个梅雨季,雨量分布南多北少,虽说前期确实比较凉爽,但后期不是立即升温了吗?该下的雨我也下了,该热的天我也热了,好歹也尽了黄梅天应尽的职责。
我知道最近几天因为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大,在持续高温的巨大压力下,你们早就认为我已经退出今年申城的气象舞台了,那我也就不再留恋了,你们尽管放心地把被子衣服拿出来洗晒吧。不过,“我可能还会回来的! ”要是再回来,你们可以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倒黄梅”,要是不回来,那我们明年见啦!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关注官方抖音号
GMT+8, 2025-4-30 23:45 , Processed in 0.03979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