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当时这种雾炮车围着空气监测站点转的情况简单太常见了,很多地方都有,“冰雕大楼”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而已。
前有宁夏环保局大楼变“冰雕”,后有河南安阳二氧化硫数据变“负数”。
2017年4月,京津冀区域出现大范围雾霾,多个城市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当时的国家环保部派出7个督查组,深入京津冀区域开展专项督查,结果发现一堆问题。
其中,督查组在河南安阳发现,安阳市内黄县丰源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硫在线监测数据,竟然为“负数”。
啥原因?督查组没解释,我猜没准是操作员一不小心“手抖”给改错了。
不过,就连造假都能造得这么马虎、这么应付,是不是也太不严肃了?
对此,《人民日报》的评论是:该案例已经刷新了数据造假的“下限”。
生态环境部表态“零容忍”
其实,只要是稍微关注环境监测新闻的朋友就知道,以上这些案例,只不过是众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例中的“沧海一粟”。
在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道路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大神们做不到的。
样本“偷梁换柱”、在采样管上扎孔、修改分析仪器、加装过滤装置、私自增加线路板……从软件到硬件,只要是有机可乘的地方,都曾经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而在生态环境部这边,其实也是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
今年5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就表示,环境部正在以严厉的惩戒措施,打击监测弄虚作假行为。
首先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持续,包括《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环境监测弄虚作假适用污染环境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是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比如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运维机构、排污单位开展监督检查等,保持高压态势。
第三是惩治弄虚作假行为。此前发现的几个案例,比如西安、临汾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浙江乐清水质监测数据造假等案件,都受到了严肃查处,对涉案监测机构人员分别判处1年8个月至6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总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旦发现数据造假案例,生态环境部绝对是“零容忍”。
在这里,《环保圈》也想奉劝那些打算数据造假的朋友,现在环保的时代已经变了,过去那种“装样子”的环保肯定是行不通了。
要想持续生存下去,只有踏踏实实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依靠一些手段蒙混过关,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最终没准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毕竟,如果有这个精力和智商,干点不好呢?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关注官方抖音号
GMT+8, 2025-4-30 13:29 , Processed in 0.0332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