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龙海市困牛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网上二次公示 一、 项目概况
1、建设内容 拟建项目情况见表1.1。 表1.1 拟建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 | | | | 露天采场是矿山开采的区域,是项目建设、地表受扰动的主要区域,面积8.46hm2。 | | 工业广场主要布设露天采场的东南侧,包括破碎区、装卸台、堆料场和管理房等占地,面积1.45hm2(处于露天采场外)。 | | | 弃渣场布设在露天采场的东北侧山坳处,主要用于堆放地表残余土层及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夹石废渣剥离量等。面积1.35hm2(处于露天采场外)。由于是分区开采,土方开挖按区开挖产生相对应的土方量(其中表土堆放在弃渣573A适宜位置便于后期覆土绿化)。 | | 矿山道路是矿山的连接线,矿山道路长约1170m,矿山道路宽为5~6.5m,占地面积0.74hm2。 | | | | 矿区水源充足,设置自打机井,在采矿场和碎石加工区建设20m3高位水池,项目生产废水经地表渗透和蒸发损耗,不外排。 | | | | 采石场凿岩粉尘喷洒水、碎石加工区粉尘喷洒水和道路洒水均通过地表渗透和蒸发损耗,不外排。 | | 办公生活区建设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林灌,不外排。 | | | | | | | 在加工区的产尘点安装喷水设施,采用喷洒水措施降尘。 | | | | | 挖土石方量为12.652万m3(其中夹石废剥离量7.46万m3)(分区开采堆放),回填土石方量4.452万m3(其中覆土绿化4.236万m3),弃土弃渣量8.20万m3,排至弃渣场。 | | | | | 在矿体周界和弃渣场上方修建截水沟,将矿体上方雨水截流排往场外。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净断面为下宽不小于0.3m,高0.3m,边沟坡度1:0.5,采用水泥砂浆砌筑毛石,水泥砂浆勾缝。 | | 在道路内侧坡角处设纵向排水沟400m,梯形断面,底宽0.2m,深0.3m,两侧坡比1:1,坡度与道路坡度一致。 |
2、建设性质 建设项目属非金属矿开发,新建项目。 3、生产工艺、规模及产品 条石采矿工艺流程为:剥离-火焰切割-凿岩机排孔-爆裂分离-楔形整形-传送至推石场或外运;综合利用碎石采矿工艺流程为:原料筛选-毛料装运-破碎-筛分-传送-成品-传送至堆场或外运。 项目采用露天开采工艺进行生产,开采规模:20万m3/a; 产品方案:产品为建筑用花岗岩碎石,本矿区295m以上建筑用花岗岩条石荒料规格在18×20×>60cm、20×40×>60cm、20×20×100cm以上的成材率一般在60~80%,平均约为70%。本次建筑用花岗岩条石荒料资源成材率按70%计算,其余部分的矿石按25%建筑用碎石、角石等用途进行综合利用。 4、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4.1水环境影响 ⑴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确保矿区东南侧的北山溪Ⅲ类水体功能;确保不影响地下水水质和农业灌溉用水水质。 ⑵水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域北山溪水质较好,监测项目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 ⑶水环境影响分析 矿区及加工区除尘废水经地表渗透及蒸发损耗,不外排。 建设项目工人来自附近村庄,吃住均在办公生活区,生活区附近已建一个化粪池用于处理员工少量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林灌,不外排。 下雨时产生淋溶水,淋溶水中主要污染物为SS,石料的主要成分是SiO2,没有重金属成分,雨天淋溶水采用排水沟将其引至沉砂池沉淀处理后达标外排,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由于本项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基岩裸露,适宜露天开采的矿体,本项目为露天开采准许开采标高325~295m,不会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造成影响。 ⑷主要环保措施 建设项目工人来自附近村庄,吃住均在办公生活区,生活区建化粪池用于处理员工少量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林灌,不外排。 雨天淋溶水采用排水沟将其引至沉砂池沉淀处理后达标外排,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废水治理措施可行。 16.1.4.2大气环境影响 ⑴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竹坑村、岭头村的环境空气质量。 ⑵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地处偏僻的乡村环境,评价区域TSP和PM10、NO2、SO2符合GB3095-1996及2000年修改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⑶环境空气影响预测结论 项目加工区及开采区在有防尘降尘措施的情况下,厂界TSP日最高浓度值为0.85mg/m3,说明厂界四周无组织监控浓度符合GB16296—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 本项目的生产运营粉尘对周边农田的影响很小。运输产生的扬尘,在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后,对周边植被的影响较小。 ⑷主要环保措施 矿山开采实行湿法作业,机械配备注水装置,在加工区产尘点喷洒水降尘。 加工区采取喷洒水降尘措施,建议对二级破碎和筛分机采取车间密闭降尘措施。 每天上午和下午对运输道路进行两次洒水降尘。每天对运输道路路面进行一次清扫保洁。 必须严格限制运输车辆超载,避免压坏道路,同时运输道路及主要的出入口应经常洒水,以减少运输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废土石方运输时不能超载,防止撒漏。 4.3声环境影响 ⑴声环境保护目标 采矿及加工区声环境符合2类区标准,周围村庄符合1类区标准。 ⑵声环境质量现状 竹坑村噪声现状昼间为51.2dB~52.8dB,夜间为42.2dB~42.9dB。对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昼、夜间各点监测值均符合1类区标准(昼间≤55dB、夜间≤45dB)。 矿区现场厂界现状昼间噪声为53.5dB~58.9dB,夜间为42.9dB~46.7dB。对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昼、夜间各点监测值均符合2类区标准(昼间≤60dB、夜间≤50dB)。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较好。 ⑶声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矿区位于山谷,与最近的敏感点距离约为200m,且中间有山林阻隔,经过山脊屏障衰减后,矿区作业、爆破产生的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很小;破碎加工区的设备噪声经现场实测,厂界可达标,对敏感点的声环境增量很小,因此破碎厂区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对敏感点的声环境影响很小;运输过程产生的噪声采取本评价要求的措施后,可以使噪声影响降至可接受的范围。 ⑷主要环保措施 将空压机放置在隔音设备间内,在空压机进出口设消声器,风管外包隔声材料。爆破时间避开周围居民的休息时间,即爆破安排在8:00-12:00和15:00-18:00进行。产品运输时间避开周围居民的休息时间,即安排在8:00-12:00和15:00-18:00进行。 4.4固体废物 根据该开发利用方案资料提供及踏勘现场分析,露天采场地表残余土层厚度为0~2.3m,大部分为裸露岩石,露天采场占地面积8.46hm2。经计算,露天采场剥离量约12.436万m3(其中该矿生产荒料、条石和碎石中夹石废渣剥离量为7.46万m3);工业广场占地面积1.45hm2,场地比较平坦,主要为场地平整,开挖量为0.096万m3,回填量为0.096万m3;矿山道路是利用原有简易道路进行拓建,且修建的条件较好,几乎处于较缓山坡地上,开挖量较少,开挖量为0.12万m3,回填量为0.12万m3。 经计算本矿山共开挖土石方量为12.652万m3(其中夹石废剥离量7.46万m3)(分区开采堆放),回填土石方量4.452万m3(其中覆土绿化4.236万m3),弃土弃渣量8.20万m3,送至弃渣场。 项目在加工区矿石破碎时产生的颗粒较细的石粉,少量的微小颗粒随空气无组织扩散至厂区附近沉降,大部分经振动筛分分离出来,通过输送带输送至成品堆场堆存,项目石粉的产生量约0.5万m3/a,拟出售作为建筑用砂使用。 建设项目职工约20人,吃住在矿区,约20kg/d,收集后送至省山村的垃圾收集点外运处理。 项目固体废物处置合理,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4.5生态环境影响 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矿区的生态环境,确保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不因建设项目的投产运行而发生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⑵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由于矿区植被长期受环境因子如土壤以及植物本身分化、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带性的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现状植被多为人工次生林,群落类型少,种类组成单一,植被在垂直分布上无明显的差异,结构与功能简单,生态较脆弱。 ⑶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矿山辅助设施的建设将使被占用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由林地等转变为工矿建设用地。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会形成片状、点状、带状的裸露面,地表植被的铲除或压占将会改变局部区域内的生态景观类型与格局;同时,区域植被覆盖面积的减少,引起生物量短期内减少;局部地表土壤产生扰动,短期内也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开挖土方、施工噪声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将使施工区原有的动物为了觅食和寻找适宜的栖息地而向四周迁移,从而引起矿区内生物量的减少。建设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坡坏程度总体上较轻,处于可接受程度。 ⑷主要环保措施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报告书的要求,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5、事故风险 工作面及边帮虽设有安全台阶及安全边坡,但矿区岩石有节理裂隙存在时,随时可能存在不稳定岩块,岩块掉落,对人员造成危险。只要规范设计、施工、生产,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可将事故风险概率降至最低,避免风险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 项目不设火工库,所需炸药由有资质的公司配送至矿区,矿区有专业人员负责爆破。炸药在运输途中有可能因交通事故而产生爆炸品的流失、爆炸等意外。运输途中发生爆炸产生的后果将由当时道路两旁的情况而定,其中在人口密集区、加油站、繁华路段产生爆炸所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因此爆炸品的运输除应严格按危险品货物进行运输外,在选择运输路线时应绕过人口密集区、加油站、繁华路段等区域。 6、公众参与 从收回的公众参与调查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项目的消息普及率较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较强,100%的公众对项目建设持支持态度,无人持反对意见。 7、总量控制 该项目投产后,项目废水无生产废水排放,“十二五”期间国家指定控制总量的污染物有COD、SO2、NOx和氨氮,本项目无国家指定控制总量的污染物COD、SO2、NOx和氨氮的排放,不需调节总量指标。因此,项目的总量控制指标为:COD:0t/a; SO2:0t/a; NOx:0t/a; 氨氮:0t/a。 8、环保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528万元,环保投资50万元,占总投资的9.5%。 9、环境可行性 9.1产业政策 根据2006年6月福建省6个厅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修订部分矿种矿山最小开采规模标准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06]135号,规定:福州、厦门、泉州所辖区≥30万m3/a;漳州、莆田、宁德、三明、龙岩、南平所辖区≥20万m3/a;各县级市≥20万m3/a;其他县≥10万m3/a。本项目所在地为漳州市所辖区,设计开采规模为20万m3/a,符合标准要求。 9.2规划的的相容性 建设项目符合《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泉州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9.3清洁生产水平 该项目开采石料为建筑用花岗岩碎石,采矿回采率为95%,开采损失小,回采率高,生产工艺简单,能源消耗小,环境管理符合要求,废物可妥善处置或综合利用。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9.4环保措施竣工验收要求 建设项目在各个环节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验收要求见表1.2。 表1.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内容一览表 | | | | | | | | 工程设施稳固,动态巡查,植被管养,闭矿后植被覆盖率≥30% | | | 路基及边坡护坡稳固,植被管养,边坡护坡植被覆盖率≥90% | 弃渣场: 在弃渣场上方建截水沟,下方设挡土墙及沉淀池 | 工程设施稳固,动态巡查,植 被管养,闭矿后植被覆盖率≥90% | | | 凿岩粉尘采用洒水降尘;破碎筛分粉尘采用喷洒水;运输道路洒水降尘。 | 喷雾洒水装置;厂界外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颗粒物浓度达GB16297-1996表2限值(≤1mg/m3) | | | | 生产废水及雨季淋溶水全部进入矿区沉淀池中沉淀处理,作为生产用水循环使用。 | | | | 避开周围居民的休息时间爆破;运输车辆在经过村民居住区,应减速、禁鸣喇叭。 | 确保周边村庄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区标准(昼间≤55dB) | | | | 弃渣场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9-2001),固废处置得当。 | | | | | | | | 符合《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等要求。扰动土地整治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林草覆盖率>25%。 | | | | | |
二、 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1. 单位名称:福建省龙海市困牛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项目
2. 地址:龙海市港尾镇省山村困牛山
3. 联系人: 李辉明 4. 联系方式:13806023976 三、 承担项目环评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1. 机构名称:太原理工大学
2. 地址: 漳州市芗城区悦景豪庭4幢
3. 联系人: 徐总
4. 联系方式:18960161588
5. 电子邮箱:1609734398@qq.com 四、 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 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
2. 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众的主要影响;
3. 从环保角度考虑,公众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
4. 公众对本项目所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5. 公众对本项目建设的其他意见和建议。 五、公示时间:自本公告起10个工作日内 六、 公众意见反馈
公众可通过向网站提交意见、向建设项目单位或环境影响编制单位发送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对本工程建设及环评工作的意见看法。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将在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真实记录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的宝贵意见、建议向工程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反映。 单位:福建省龙海市困牛山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矿 日期:2012年8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