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子信路电力隧道工程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子信路电力隧道工程项目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位置: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子信路电力隧道全长约3020m,起点为港区西边界现状电力隧道,终点为子信路与中心路交叉口东侧现状110kV高压线塔位置。 线路走向:隧道工程全长约3020m,根据各段走向及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划分为三部分:疏港铁路段、经十路延伸段及子信路段。疏港铁路段一部分为疏港铁路段综合管廊,西起疏港一路西侧现状电力隧道,向东延伸至经十路西侧绿化带,另一部分为海淡—蒸汽管通道,西起疏港铁路西侧边界外30m,东至经十路西侧绿化带(该段绿化带目前还未绿化);经十路延伸段电力隧道南端与疏港铁路段综合管廊衔接,并接入经十路现状电力沟,向北延伸至子信路南侧绿化带内;子信路段电力隧道西端与经十路延伸段电力隧道相衔接,东至中心路,全长约2350m。 建设规模: 疏港铁路段工程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疏港铁路综合管廊,容纳220kV、110kV和35kV电缆,以及通信线缆、再生水管和消防管道。该段部分分为高压电力舱 (B×H×L=2.9m×13m×15m),中高压电力舱(B×H×L=5.6m×3.2m×89.5m)和综合舱(B×H×L=9.4m×3.2m×331m),共3个舱室。另一部分为海淡—蒸汽通道,需要容纳蒸汽管线及海水淡化管线,建设范围为穿越疏港铁路,采用合建的形式,开挖量为B×H×L=10.0m×3.7m×170m,分为蒸汽管箱涵和海水淡化管管廊;蒸汽管箱涵标准断面净尺寸为B×H=3.8m×2.9m;海水淡化管管廊标准断面净尺寸为B×H=5.0m×2.9m。 经十路延伸段容纳220kV、110kV和35kV中压电缆,以及10kV电缆、通信线缆。该段开挖量为B×H×L=7.5m×3.0m×233m。 子信路段电力隧道容纳需要容纳220kV、110kV和35kV中压电缆,以及10kV电缆和通信线缆。由于该段220kV电缆需引到子信路以北,因此该段隧道有分为四段,三舱段开挖量为B×H×L=7.5m×3.0m×195m,两舱段开挖量为B×H×L=4.8m×3.0m×2150m,电力隧道支沟1为B×H×L=4.75m×3.0m×82m,电力隧道支沟2为B×H×L=2.1m×2.9m×271m。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施工期影响 在施工期,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于施工准备和路基工程中土石方开挖引发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其次为施工噪声、扬尘、废水和生活垃圾排放对局部环境形成短期影响。 (1)水环境 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少量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全部排至化粪池,由当地村民定期进行收集用作农肥,不外排,对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场地四周设排水沟,对施工中车辆、施工机械冲洗等产生的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水泵抽出上清液,全部重复利用。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不外排,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2)大气环境 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活动,材料运输以及施工车辆行驶等产生粉尘、扬尘污染物;工程施工作业时施工设备产生燃油废气。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采取密闭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采用防尘布苫盖或者其他防尘措施,及时清运建筑垃圾,对工地建筑结构脚手架外侧设置密目防尘网(不低于2000目/100平方厘米)或防尘布等措施做到隧道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施工扬尘对施工场地内及周围大气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是短暂的、局部的,也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其将随施工的结束而消失。在严格落实以上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施工期扬尘污染对周围居民影响较小。 (3)噪声环境 项目施工过程中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切实采取必要的噪声防治措施后,可将施工期间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降到最低,施工噪声随着施工活动结束而消失。 (4)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大部分具有再利用价值,由建设单位统一收集后外售。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由当地环卫部门收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5)生态环境 本工程建设会对沿线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施工期约13个月,施工过程造成的生态破坏是短暂的,施工过程按照有关要求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和景观保护措施,将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2、运营期影响 在运营期的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主要有水环境影响、电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影响等。 (1)水环境影响分析 隧道中通行的电缆具有无油化的特点,不产生油污水。在隧道内设置集水坑,集水坑内设置潜污泵,由潜污泵及时将水分别就近排入疏港一路和经十路雨水检查井。本项目在集水坑中设置潜污泵将水分别就近排入疏港一路和经十路雨水检查井,会减少区域地下水补给量,但随着道路沿线绿化的补偿作用,本项目道路建设对区域水环境影响很小。 (2)电磁影响分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14),通过与已投运的北京西路-华夏西路电力电缆隧道(500kV静安(原世博)输变电工程送出配套工程)进行类比分析,本工程投运后隧道内部的地下电缆经过电缆外金属护层、土层的屏蔽以及距离的衰减作用,传播到地面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将非常微弱,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公众曝露限值要求。 (3)生态环境 本项目运营后通过加强绿化、注意临时占地恢复并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其整体生态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本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当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生态环境、声环境、空气环境等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后均能够减轻或消除,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四、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认为必要时可以向建设单位查阅环境影响报告表索取补充信息,公示时间为10天,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马工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公众可在公示发布的10天内,向建设单位提出宝贵意见。 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8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