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中钛科技有限公司 20万吨/年富钛料项目(一期)报告书简本公示
1
产业政策相符性
本项目采用盐酸浸出法生产富钛料,不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12.2)中限制和淘汰范围内,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第十三条的规定,该项目为允许类。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
清洁生产
项目生产中废盐酸产生量虽较大,但经过污染物的分项治理,废气、废水中污染物基本都能回收再循环利用,通过废副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低水平,减轻了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本项目建设的3万t/a富钛料生产装置,采用高新嫁接技术,合理利用氯、钛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大部分废副物可以在企业内部及合资企业之间循环利用消化,节约了物耗、水耗和能耗;而必须外排的污染物经有效治理也能达到排放许可范围,并控制在低水平,实现了清洁生产。 3
规划、选址、总图
3.1
规划选址符合性
建设项目用地类型为三类工业用地,项目建设符合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园区内基础设施较完善,利于企业的发展。项目拟建地周围均为企业,无居住、文教、医院等敏感目标,周围无重大环境制约因素。 项目选址符合《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攀枝花市仁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攀枝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攀枝花十一五钒钛产业规划》、《攀枝花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3.2
总图布置合理性
根据本工程的场地地形、现有交通运输条件、气象要素、供电电源、发展规划等因素,厂区总平面布置遵循以下原则: 1) 厂区总平面布置一期工程按年产富钛料30kt的规模进行设计;2) 节约用地;3) 厂区总平面布置在保证工艺流程顺畅的基础上,考虑工厂的环境设计,树立工厂美观、整洁的企业外部形象。 在厂区内利用高边坡作为绿化用地;4) 合理布局,保证工艺流程顺畅,生产方便, 物料运输线路尽可能便捷5) 本工程外部货物采用公路运输。 根据工程的生产特点和地形、地质条件,将厂区布置成四个台阶。平台标高分别为 1254.50m、1244.50m、1234.50m、1222.00m。其中在标高为 1254.50m的平台上布置原料库、浸出车间、酸罐区、盐酸回收车间,这几个车间合并组合成一个大体量车间,加压泵房与之平形布置。标高为1244.50m的平台上,布置配电房、中间仓库、过滤车间、干燥车间、成品库、废酸处理、废气净化、深加工车间、1#循环水。1#循环水靠近平台西侧布置,成品库、干燥车间、配电房、 中间仓库布置在平台北侧。标高为 1234.50m 的平台上,布置总降压配电室、 备品备件库、临时堆场,倒班宿舍、浴室、化学分析室、食堂。平台北侧布置倒班宿舍,南侧布置总降压配电室、备品备件库、临时堆场。标高1222.00m的平台上,布置锅炉房、煤气站、污水处理系统。 厂区西南侧设置人流出入口,东南侧设置货流出入口。人流出入口直接进入 1234.50m平台,货流出入口直接进入1222.00m
平台。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值班室、综合楼等设施。 将主厂房、废水处理站等呈阶梯状布置,整个厂房紧凑整齐、大方,而且有利于生产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的协调,同时注意到全厂总平面布置的整体性,使厂内生产区与厂外居民区保持最大距离,减小了生产区对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主厂房等污染较大的车间靠厂区中部布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厂区外围敏感目标的污染。污水处理站布置在厂区最低处,利用高差原理废水将自动流入废水处理站。项目的布置有利于安全生产和改善工人工作环境,避免人流、物流相互干扰和减轻厂房内的污染。 综上所述,整个厂区由于受地势限制,布置在高低不同的台阶上,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使全厂物流顺畅,节约用地,并使厂区功能分区明确,有利生产管理。总图布置从环保角度合理。 4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4.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金沙江水质:各监测断面的污染因子评价指数都不大于1,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金沙江的水质较好。 4.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中,各点各测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标准限值。 4.3
声环境质量现状
各监测点都能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3类标准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中的Ⅲ类标准。项目厂区附近声环境现状较好。
5
达标排放
项目对废气采取水洗、喷淋等除尘措施,对废酸采取再生、浓缩等措施后回用,生活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处理达一级排放标准后作厂区绿化用,不外排。对噪声实施减震,隔声等环保措施。对项目 “三废”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后,项目排放的“三废”主要污染物可实现达标排放。 6
总量控制
本环评提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为:二氧化硫84t/a。
7
施工期环境影响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水土流失、扬尘、噪声、施工废水。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可大幅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项目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妥善处理施工废水、废气、弃土后,不会对当地区域产生明显影响。 8
运行期影响
8.1
对环境空气影响
正常排放时,污染物TSP、SO2、盐酸雾和CO的单项指数均很低,对评价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很小。据预测计算可知,本项目无组织排放在厂界外无浓度超标点,因此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0m;卫生防护距离为厂界外50m范围的包罗线。该范围内无常住居民,不涉及搬迁。 8.2
对水环境影响
项目所在地区域地表水体为金沙江,金沙江是攀枝花市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同时也是城市排放污水的受纳水体,评价区域攀枝花段水域划分为III类水域。评价河段水体功能为一般工农业用水水域,评价河段内无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等敏感点。根据现状监测结果,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8)Ⅲ类标准的要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3-93)规定确定本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三级从简,作定性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生产、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利用,无外排现象,因此不会对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8.3
对声环境影响
项目建成后,对于厂区内的高噪设备采取合理布局、隔声消声等降噪措施。其噪声源对厂界的贡献值较小,区域声环境质量将基本维持现状。能够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三类标准。 8.4
工业固废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固废处置措施合理,项目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均可再次综合利用,去向明确,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固废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则对外环境影响很小。 8.5
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所在地钒钛产业园区马店河片区周围主要为荒山坡地和少量芒果林,自然生态植被较少。钒钛产业园区(原攀枝花高耗能工业园区)2000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经过多年的规划开发,园区及周围区域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深远,无生态敏感保护目标,无珍稀动植物分布。因此,该区域的开发建设不会对这些物种产生影响。开发建设会使该区域部分荒山坡地、芒果林生态系统结构向工矿生态系统结构转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人工组分性质基本不变。 本项目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开挖及回填等活动扰动并破坏植被,形成松散裸露地表,在雨水及径流作用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本工程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和水保批复采取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本项目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由于本项目建设面积不大,又位于钒钛产业园区内,因此本项目的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不大。在工程运行期,由于这部分场地基本被固化、硬化或占压,加上区内设置有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水土流失轻微。 另外本项目的建设会造成当地植被的减少,但是由于项目所占地主要为荒地,芒果林较少,项目建设造成的植被减少量较小,项目所占地无珍稀动植物,本工程的建筑面积不大,不会对区域的动植物种群造成危害,对动植物的影响较小。只要项目建成后对厂区内可绿化面积尽快进行复垦、绿化植树种草,使区域植被得到恢复与重建,这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土壤流失,进而遏制当地条件的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荒地减少,灌草地增多,对局地小气候、生态景观及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有效弥补工程建设造成的植被减少。 9
环境风险
在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后,可将风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可接受水平。企业拟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总之,在营运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才可使全厂的风险事故隐患降至最低。 10
公众参与
本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大多数居民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其生产、工作、周围居民和当地的环境为无影响;对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所有人都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必须做好污染治理,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11
建设项目环保可行性结论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合理,符合当地区域总体规划,总图布置可行。拟采用的生产工艺,满足清洁生产要求,污染治理措施技术经济可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可使污染物达标排放,对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环境风险水平可接受,项目无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只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工程设计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则从环保角度,本项目在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进行建设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