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1.建设性质
新建铁路。
2.建设意义
本联络线西起朔准线店坪南站,东至北同蒲线东榆林站,是朔准线与北同蒲通道的唯一联接线路,通过本联络线的修建,使朔准线与北同蒲通道相连接,并与路网上其他干线实现了通达,增加了路网线路的机动灵活性。通过本联络线的修建,可以进一步促进朔州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对实现产业多元化进到一定推动作用,促使地方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建设内容及规模
线路自北同蒲韩家岭至应县增建四线工程山阴站(不含)外包引出,向西依次跨大运高速公路、桑干河、北同蒲既有线,沿大忻公路东侧和洪涛山南麓向西前行,跨平朔专用线后与朔准线店坪南站(不含)西端相接。正线长度45.174km,疏解线长度4.187km。在山阴县和朔城区分别设罗庄站和东神头站。
工程新建特大桥9744.53单延米/7座,大桥1434.18单延米/6座,中桥526.82单延米/6座,框构8座1249.2平方米,各类涵洞125座。土石方519.94×104m3;设牵引变电所1座;新建房屋2900m2;永久占地176.39hm2。
铁路设计的主要技术标准为:单线;电力牵引;最高设计行车速度120km/h。
4.投资与工期
工程静态投资估算约为135948.0万元,计划2010年10月开工,2012年3月底竣工,总工期为18个月。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及防护措施
1.生态环境
本工程修建因受线路走向和铁路技术水平要求的限制,将不可避免的进入神头泉域保护区、马邑汉墓群,在铁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该敏感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共永久征用土地176.39hm2。工程建设对征地范围内的农作物、植被产生永久性破坏,造成耕地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
为防治铁路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路基边坡采取种植紫穗槐或浆砌片石拱型骨架+种植紫穗槐、挡土墙等工程措施,在线路两侧设置适宜的绿色通道,对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有着积极的作用。
2.声环境
全线昼、夜等效声级满足GB12525-90《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12525-90)修改方案》昼间70dBA、夜间70dBA标准要求;功能区昼、夜等效声级不同程度的超过相应标准要求。
评价建议对超标敏感点采取声屏障、隔声窗等措施。建议设置声屏障2.5-3m高声屏障共计2980延米。
3.环境振动
预测本工程铁道外轨30m外Z振级评价量满足铁路干线两侧80dB标准。
4.电磁环境
本工程接触网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对电视收看的影响不大。
5.水环境
东神头站、罗庄站污水采用化粪池+无动力生物槽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后排入附近沟渠,用于灌溉。
施工营地废水主要包括现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或露天施工机械被雨水等冲刷后产生的含油污水。
6.大气环境
本线为电力牵引,主要大气污染源为各站生活锅炉。设计在东神头站、罗庄站设2台0.35MW燃油锅炉。
施工运输中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施工营地的炊事取暖等废气污染,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同时,附着在植被的枝叶上,会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
三、评价初步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本工程对所在区域的生态、声、振动、水等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设计中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报告又结合当地环境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只要这些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本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就可以降低到最低程度。
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在落实设计及环评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后,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