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枢纽规划概况
⑴ 规划概况
赣州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规划范围与赣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相一致。
规划到2020年,将在赣州市区将形成“五客七货”的站场格局。
五个客运枢纽分别是:赣州综合客运枢纽站、赣州汽车客运西站、赣州汽车客运东站、赣州汽车客运南站、南康汽车客运站,规划总占地面积24.4万m2,规划日均旅客发送能力6.66万人。
七个货运枢纽分别是:梅林货运站、沙河物流中心、水西物流中心、开发区物流中心、南康物流配送中心、赣州黄金机场空港物流中心、赣州综合物流园区7个站场组成,总规划吞吐能力1200万t/年,总规划占地面积218.7万m2。
⑵ 实施安排
货运枢纽规划实施安排:近期(2008-2015年),赣州共新建四个货运站场,分别为:沙河物流中心、开发区物流中心、赣州黄金机场空港物流中心和赣州综合物流园区。远期(2016—2020年),新建梅林货运站、水西物流中心,南康物流配送中心,到规划期末形成“五中心一货一园区”的格局。
客运枢纽规划实施安排:近期将重点建设赣州综合客运枢纽站,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保留赣州汽车客运总站、赣州汽车东站、西河汽车站、赣州汽车客运东站、赣州汽车客运西站、南康市汽车东站、南康市汽车站。
从2016年开始,逐步完善赣州综合客运枢纽站,开始扩建赣州汽车客运东站、南康汽车客运站和赣州汽车客运西站,新建赣州汽车客运南站。到规划期末,形成“四客一枢纽”的格局
2 环境现状
2.1 自然环境
⑴赣州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交接地区,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丘陵占61%,山地占22%,盆地占17%。
⑵赣州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生长季长,冷暖变化显著,降水丰沛但分配不均等特点。
⑶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河流面积14.49万hm2。
⑷ 赣州市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土壤类型多样,森林土壤有黄壤、石灰土和紫色土,黄壤为地带性土壤。
2.2 社会环境
赣州市辖1个市辖区、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总面积3.94万km2。
项目直接影响区章贡区面积478km2,占全市面积的1.21%;赣县面积2993km2,占全市面积的7.64%;南康市1796km2,占全市面积的4.56%。
2.3 环境质量现状
⑴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09年,赣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⑵ 水环境质量现状
赣州市地表水质质量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Ⅳ类水质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88%。
⑶ 声环境质量现状
赣州市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3 环境影响分析
3.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枢纽规划区域内涉及有1处自然保护区:章贡区峰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级别为县级,保护类型主要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面积12314.4 km2。规划各站场的距离峰山自然保护区均在1km以上,因此各站场的建设不会对生态敏感目标产生影响。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实施导致生物量每年永久损失2832.09t,实施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明显影响,也不会改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群落结构。
3.2 水环境影响分析
⑴ 站场在建设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机械产生的少量油污水和生产活动产生的生产废水等;站场营运期主要的污水来源包括过往旅客、司乘人员和站场工作人员等产生的生活污水和过往车辆洗车产生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经预处理至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水管网,进入相应的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周围水体没有影响。
⑵ 通过叠图法识别,项目规划的各站场距离章江、贡江水体最近为1.0km,站场建设不会直接影响各水体水质。
⑶各站场建成运营后,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介于9.6~40.0t/d之间。目前赣州市白塔上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6万t/d,产生量只占其处理量的0.0041%~0.0098%,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只占其日处理能力的0.17%,不会对赣州市污水处理能力造成压力。
3.3 声环境影响分析
站场噪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车辆交通噪声,二是站场内配套设施运转产生的噪声。
根据估算,从保证人体健康与安宁角度考虑,货运站场作业区工人的工作时间一般应控制在4小时以内,客运站场作业区工人的工作时间一般应控制在8小时以内;货运站场在布局设计时应将高噪声设施布置在距离场界150m以内,客运站场在布局设计时应将高噪声设施布置在距离场界100m以内,以减小站场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据规划站场的噪声功能区划,各个规划站场场界外的达标距离分别为:客运站场为场界外侧62m,货运站场场界外侧40m。规划站场本身对周边的噪声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周边道路车流量的上升,在交通噪声的叠加影响下,可能造成周边住宅声环境超标。对于以上提到的声环境敏感目标相对较多的站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给予重点关注,若发现敏感目标噪声超标,应及时采取相应降噪措施保证达标。
3.4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枢纽站场规划实施的大气污染源比较广泛,包括施工和装卸粉尘、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等,规划的“5客7货”除赣州汽车客运西站、赣州汽车客运东站、南康汽车客运站周边居民区距离较近,受施工期影响较大,其它9处站场距敏感点距离较远,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3.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各站场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本项目生活垃圾占中心城区每日产生的垃圾量的0.81%。未来规划赣州城区周边还会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因此本项目枢纽站场实施增加的生活垃圾不会对赣州垃圾处理能力造成压力。建议站场生活垃圾重视分类收集,便于处理部门对垃圾的综合回收利用。
3.6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赣州市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实施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将为社会带来很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一方面,枢纽规划的实施势必会导致行业结构的调整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枢纽站场建设的设计、施工、踏勘以及维护、运营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还会为整个社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4 规划协调性分析
4.1 与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赣州市被确立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与之相协调。另外,本次规划的编制正是对上述规划的具体落实,属于微观规划,重点研究枢纽城市中的客货运系统各站场的功能、数量、规模、位置等布局方案。
4.2 与原枢纽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赣州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在原枢纽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整合:取消东出口客运站、倒岩路集装箱中转站、白云路客运站,增加了金阳综合客运枢纽、赣州客运西站;取消白云货运站、大营坡客运站、新增加都拉货运站、将军山货运站和沙文高新产业物流中心。对这些枢纽站场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规划的需要,两者布局方式及功能需求均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4.3 与赣州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赣州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建设可以带动并促成赣州市综合运输枢纽的全面建设,更大限度的发挥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于进一步发挥赣州的交通区位优势,提高公路运输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4 与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的建设,可以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县城、县城与县城之间的联系。
4.5 与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的协调性分析
《赣州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是在《赣州市“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物流发展和客运需求而规划布局的,两者的布局方式及功能需求具有一致性,建议在赣州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中根据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和城市客货流发展需要,对客货运站场布局规划做适当调整,以适应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和国家枢纽布局的需要。
4.6 与赣州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规划建设赣州公路客运枢纽,为广大旅客提供舒适、便利的出行条件,有效增强赣州市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的需求。
4.7 与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根据《赣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枢纽规划占地242.8hm2,其中新征占地233.1hm2,占总占地面积的96.0%,部分站场为改扩建,也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
5 环境保护措施
5.1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⑴ 避绕生态保护对象。
⑵ 针对具体站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所导致的生态损失,在项目环评中必须予以进一步明确界定,同时对相关站场的经营主体增收相应的生态补偿费用
⑶ 赣州市地处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生长季长,冷暖变化显著,降水丰沛,通过站场周围的绿化带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场区扬尘污染,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2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建议
各站场采取雨、污分流的排水方式,未被污染的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体,而对于货运站场,如有大宗散货堆场周围须设排水沟和沉淀池,雨水经过沉淀后排放,其他生产生活废水须经预处理至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后,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水管网,进入相应的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5.3 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建议
⑴ 合理布局功能区
将站场内的高噪声区域与外界敏感区进行隔离,如将站场的生产辅助区或生活服务区等低噪声功能区布置在站场临近城市或敏感区域的位置,对站场噪声形成有效隔离。
⑵ 合理布置站场内设施
货运站场在布局设计时应将高噪声设施布置在距离场界150m以内,客运站场在布局设计时应将高噪声设施布置在距离场界100m以内;建议在各货运站场以外120m范围内、客运站场以外80m范围内避免新建住宅区、文教区、疗养区和风景名胜区等。
⑶ 站场绿化
建议对各站场做绿化专项设计,采用立体绿化方式,多维度进行绿化,最大限度降低噪声影响。
为尽量减小站场噪声影响距离,保护已存在的噪声敏感区,建议在站场周边增加声屏障等消声设施。按照一般新建站场的平面布置,站场周边应种植植被或设置其他防护设施,如此可以起到很好的消减噪声的作用,将站场噪声影响距离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上述估算与分析,在合理布局和适当防护的前提下,站场本身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4 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与建议
⑴ 尽量减少车辆在场站内频繁加速或减速次数,减少场内停车怠速运行时间,以减少尾气的排放;
⑵ 切实加强运输车辆的年检监督管理,及时淘汰尾气超标车;
⑶ 加强营运车辆的保养维护工作,确保车辆发动机正常运行;
⑷ 保持车站停车场内地面的清洁,经常进行洒水清扫。
5.5 固体废弃物减缓措施与建议
各枢纽站场运行期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应依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同时按照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条例要求进行处置。
6 评价结论
赣州市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各站场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重要环境保护敏感点和各规划的协调性来看,均不存在重大环保制约因素,各规划之间较协调,而且枢纽规划实施后,可以减少城区现有客运站和货运站的压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对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对赣州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布局方案均持支持态度。因此,枢纽规划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枢纽规划布局合理。
一、规划编制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规划编制单位的名称:江西省交通厅 赣州市交通局
地址:赣州市市政中心北楼1614房 邮政编码:341000
二、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联系方式:
电话:010-58278966,电子信箱:huanbar_14@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10号院1号楼,100013
联系人:任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