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业政策相符性
项目属于使用煤气直接还原法生产还原铁,产能为16万吨/年。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第一类鼓励类,第七项钢铁,第6条“15万吨/年及以上直接还原法炼铁”。 项目经凉山州经济委员会
《关于盐源县兴洋实业有限公司16万吨/年直接还原铁生产线技改项目备案通知书》(凉山州技改备案[2007]43号)文件备案。同意本项目建设,综上所述,本项目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 2
清洁生产
兴洋公司在本次工程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生产工艺,生产工序能耗在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 工程生产用水采取清污分流、循环使用、串级排污技术,提高重复用水率,减少生产新水消耗和废水排放量,生产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8%。工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污染物控制措施,做到了达标排放,并使废物转化为产品,回收了资源,减少了固废的排放量和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 总之,兴洋公司通过在生产工艺、内部管理、污染治理、废物回收利用等多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较好地贯彻了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的清洁生产。
3
选址合理性
1、厂址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 项目厂址在盐源县下海乡大棺山,地处山区。厂址周围不在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内,周围无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 经调查,厂区地势相对平坦,区域内无褶皱断裂,地质条件良好,且本项目在原厂址内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小。 2、供电、供水、交通运输条件 项目主要供电电源来自四川省主电网,其中较近处有变电站,电网供电能力可满足对本项目的供电。供电电源可靠,不需企业自备发电厂。 厂区紧邻公路,交通便利。项目生产生活用水取自距厂区500m的河水作为本项目供水水源,取水方便,水质良好,可满足本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3、敏感目标环境影响情况 项目厂址周围属于农村环境,属于山地地形,周围500m范围内无人居住,3km处的下海乡和5km外的梅雨镇均不在厂区下风向。本工程外排三废污染物较小,在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之后对上述敏感目标的影响均较小。 综上所述,项目选址从环保角度可行。 4
总图布置合理性
本项目选址于盐源县下海乡大棺山原盐源新星炼铁厂内,项目主厂房为南北向布置。 根据主厂房的布置情况,将工艺主生产线的主要生产设施(如加热炉、隧道窑、冷却窑主厂房等)按由南向北的顺序依次布置4条生产线;循环冷却水系统布置于厂房内距离厂址周围的散居农户较远,降低了其水泵噪声对其影响的程度;煤气发生炉及各种堆场(如原煤堆场、石灰石堆场、还原铁堆场、煤渣堆场等)分别布置在厂区中部封闭的厂房内,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很小;原料系统(如铁精矿料场、煤场等)布置在主生产线的中部角,其它设施(如喷吹塔、高压室、变压器室、电气仪表室等)布置在主生产线的东面。 根据厂区的实际情况,主厂区采用水平型平坡式竖向布置。布置紧接上下工序,总图布置紧凑合理,物流通畅。因此,项目总图布置从环保角度可行。 由于项目厂址远离市区且远离居民区,污染和噪音都不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所以根据该厂区在已形成的绿化环境下,可自行适当种植一些乔木、灌木、花草等,以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厂容的目的,环保问题经过一定处理后很容易解决。 分析认为,本项目厂区总平面布置在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相容性基础上,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布置,项目总图布置从环保角度可行。 5
规划符合性
本项目在原盐源新星炼铁厂厂区范围内建设,不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盐源县规划和建设局以盐规建字第06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同意其选址,并说明项目所征用土地属于工业用地,选址符合盐源县工业规划。 6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6.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域河段(Ⅰ断面→Ⅲ断面),地表水监测项目中,除Ⅱ断面COD略有超标外,其余所有监测项目单项指数均小于1,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2002)Ⅲ类水域标准,评价区域河段水质一般。Ⅱ断面COD超标原因是当地农民生活污水进入地表水所致。 6.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在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普遍较好,评价区域内3个监测点的所有监测项目(SO2、NO2、CO、PM10)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小于1,其浓度值不管一小时平均值或日均值均在评价标准以下,评价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物(SO2、NO2、CO、PM10)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6.3
声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区域噪声本底为:昼间45.8~50.3dB(A),夜间37.4~40.5dB(A),均低于厂界噪声2类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7
达标排放、总量控制
7.1
达标排放
本工程将产生的粉尘除尘灰、窑尾清灰脱硫渣、还原煤渣售给水泥厂作添加剂;隧道窑焙烧罐破损产生的残渣生产厂家回收重新制罐,不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粉尘采取干法布袋除尘措施进行除尘;冷却循环水循环使用,酚氰废水泵入余热蒸发旋风除尘器的夹套内,利用下段煤气(450-500℃)的热量间接加热这部分冷凝水,使之变为蒸汽后作为气化剂供煤气炉使用。厂区生活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装置处理达一级排放标准后作厂区绿化用,不外排;对强噪声源采取隔声、减震等措施后,全公司排放的“三废”主要污染物可做到达标排放。 7.2
总量控制
根据本项目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分析评价,项目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为SO2 265.26t/a。 8
建设期环境影响
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扬尘、噪声、施工废水、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可大幅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项目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妥善处理施工废水、废气、弃土后,不会对当地区域产生明显影响。 9
运行期影响
9.1
对环境空气影响
正常排放时上述两种污染物(TSP、SO2)对对区域各保护目标的影响均不大。因此,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区域大气环境基本不变。 9.2
对水环境影响
本工程地表水分析工作等级低于三级,本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只做定性分析。由于项目建设前后均无生产和生活废水外排,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会对环境地表水造成影响。当地区域水质仍将保持现状。 9.3
对声环境影响
项目各厂界点昼间、夜间噪声分别小于60 dB(A)、50 dB(A),均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1990)2类标准。因此,该项目的建设,不会改变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另外,本项目周围200m范围无住户,因此不会造成噪声扰民现象。 9.4
工业固废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固废处置措施合理,项目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均可再次综合利用,去向明确,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固废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则对外环境影响很小。 9.5
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所在地周围主要为荒山坡地和少量果树,自然生态植被较少。目前周围区域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深远,无生态敏感保护目标,无珍稀动植物分布。因此,该区域的开发建设不会对这些物种产生影响。开发建设会使该区域部分荒山坡地、果林生态系统结构向工矿生态系统结构转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为人工组分性质基本不变。 本项目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开挖及回填等活动扰动并破坏植被,形成松散裸露地表,在雨水及径流作用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工程运行期,由于这部分场地基本被固化、硬化或占压,加上区内设置有相应的截、排水设施,水土流失轻微。 另外本项目的建设会造成当地植被的减少,但是由于项目所占地主要为荒地,果林较少,项目建设造成的植被减少量较小,项目所占地无珍稀动植物,本工程的建筑面积不大,不会对区域的动植物种群造成危害,对动植物的影响较小。只要项目建成后对厂区内可绿化面积尽快进行复垦、绿化植树种草,使区域植被得到恢复与重建,这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土壤流失,进而遏制当地条件的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荒地减少,灌草地增多,对局地小气候、生态景观及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有效弥补工程建设造成的植被减少。 9.6
卫生防护距离
计算结果表明备料区、直接还原车间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193、180m,因此,根据计算所得备料区、直接还原车间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200 m、200m。 目前上述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无农户居住。建议当地政府的规划部门在今后的规划过程中,在上述卫生防护范围内不再设置居住区、学校、医院等与项目不相容的敏感建筑。 10
项目技改前后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技改前:原有企业出铁场静电除尘系统抽风量不够,导致烟气捕集率不高,存在烟气逸散问题;高炉矿槽及上料粉尘没有设置除尘设施,导致大量粉尘呈无组织排放;高炉冲渣水池容积不够,导致部分冲渣废水外排;厂区内没有设置事故应急水池和消防事故水池,存在风险隐患。 项目技改后,项目原有污染问题将随之消失。因此,项目的建设对所在区域环境是正效益。 技改后:根据工程分析,拟建项目对废气、废水、固废、噪声分别采取了可行的环保治理措施后,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区域环境功能不会因本项目的建设而下降。 总体区域环境:项目对相应污染源采取了较好的环保措施、并对原有污染物采取了“以新带老”环保措施。主要污染物粉尘削减了3638.77t/a、工业固废削减了26111t/a、废水量削减了213310t/a。项目建设后粉尘、工业固废、废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削减,对区域大环境是正效益。 11
生态保护措施可行性
本工程生态保护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土壤流失,进而遏制立地条件的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荒地减少,林草地增多,对局地小气候、生态景观及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评价认为措施可行。 12
环境风险
环评报告书认为本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可靠且可行,通过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可将风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可接受水平,企业拟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 13
公众参与
本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大多数居民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其生产、工作、周围居民和当地的环境为无影响;对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所有人都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必须做好污染治理,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14
建设项目环保可行性结论
拟建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区域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拟采用的生产工艺先进、成熟、可靠,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排放污染物能够达到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标准,对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明显。项目对外环境环境风险影响较小,风险防范措施切实可行。只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工程设计提出的环保对策及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认真落实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则本项目建设从环保角度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