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建设项目环评、验收信息公示平台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4821|回复: 1
收起左侧

[环评公示] 青海省成都至香日德公路久治(省界)至大武段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1103号   
青海省成都至香日德公路
久治(省界)至大武段公路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编制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编制时间:二○一○年十二月

1        编制说明
成都至香日德公路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属于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第4横,东起青海与四川省界,西至海西洲香日德,中间途径久治、门堂、下藏科、大武、花石峡,止于香日德,全长约600公里,本项目为《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成都至香日德公路果洛州境的一段。本段从大武镇起,经过下藏科乡、门堂乡、久治县,终点为四川省界。本工程全长224.27Km;本项目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作为远期高速公路的半幅),对平纵指标能达到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的路段,应采取100公里/小时的设计速度;对平纵指标能达到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的路段,应采取80公里/小时的设计速度;由于地形条件设计速度不能达到100公里/小时及80公里/小时的路段,采取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按12m与10m分别考虑。本工程总投资480338.4596万元。
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规定,该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建设项目名称:青海省成都至香日德公路久治(省界)至大武段公路工程
建设单位:青海省交通厅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本项目建设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健全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的需要。是加快实施青海省高速公路网和充分发挥主干线骨架路网功能的需要。是促进青海藏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加快青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目前,项目区域综合运输网完全由公路组成,公路运输是区域内唯一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主要依赖于西久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低,运输网服务水平低,交通运输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项目建成后,从大武――久治公路运输里程缩短约220公里,将较大程度地改善该地区公路网和运输服务水平,满足区域内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可极大地促进区域旅游事业发展。
2.3 项目简介
2.3.1项目总体工程回顾
本项目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区,行政区域属玛沁县、甘德县和久治县所辖。地处阿尼玛卿山与年保玉则山之间,东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方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南抵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达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拟建项目推荐线起于玛沁(大武乡),沿途依次经军牧场、下藏科乡、门堂乡、久治县,终点位于青川界,公路全长224.27km。
工程永久占用草地514公顷;需开挖土石方759万m3,回填土石方538万m3(压实方),利用方270万m3,工程共需要借方349万m3,弃方430万m3,弃方部分就近回填取土场和料场,其余堆放于规划的弃渣场,土石方基本平衡。
本工程总投资480338万元。申请国家补助336237万元,占总投资的70%,省内自筹资金144101万元,占总投资的30%。
工程建设期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
2.3.2本次环评工程介绍
(1)本次环评对本工程沿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监测与分析,对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对工程在施工期和营运期给周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3)根据本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建议,将工程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程度,达到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间协调发展的目的。
(4)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辅以经济分析,论证该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及该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        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标准
3.1 环境保护目标
3.1.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为沿线高寒草甸植被,野生动物,取土场、料场、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沿线湿地。
3.1.2水环境保护目标
格曲、东柯曲、玛曲、沙柯曲及其支流;玛沁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久治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3.1.3声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保护目标为军牧场、下藏科、隆桑村等3处。
3.1.4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主要保护目标为沿线村镇居民点及学校。线路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区路段执行一级标准,其余路段执行二级标准。
3.2 评价标标准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及标准认定函的要求,本工程评价范围及执行的评价标准如下:


表1                  评价范围及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        评价范围        质量标准        排放标准
生态环境        路中心线两侧300m范围 及工程取土场、料场等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社会环境        《工可研》报告中规定的直接影响区域               
环境空气        路中心线两侧200m,涉及施工期拌和站等施工场地适当扩大。        线路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路段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2001修改单)中一级标准,其余路段执行二级标准。        线路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路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一级标准,其余路段执行二级标准。
声环境        路中心线两侧200m        公路征地界或红线外35m以内的居民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4a类标准;学校等敏感建筑物按昼间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执行;红线外35m范围以外的学校、居住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
地表水
环境        路中心线两侧200m及跨河桥梁上游500m,下游1000m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Ⅱ类标准。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相关标准:生产、生活污水禁止排入沿线水体。


4        环境现状评价
4.1 自然环境现状
4.1.1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以高山为主,项目区内海拔3600~4400m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项目区界于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两山山势均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势严格受二条山系主脊控制,形成东部、西南部高,中间地区低;同时区内水系的走向呈北西向或近南北向,河谷深切,河床覆盖层浅,谷底常见基岩滩坎和跌水,阶地较发育,一般为基座阶地。由于区内地势主要受活动构造和黄河及其支流水系切割控制,按地貌成因形态,可划分为两种形态单元,下藏科乡以下段为高山峡谷地形,下藏科乡以上段为高原河谷盆地。
4.1.2 气象条件
本项目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因而形成了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黑石山以上段大致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黑石山以下大致属于青藏高原高寒大陆气候区。根据气象观测站资料统计,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为0.1℃,是全青海气温较高的地区之一,极端最高气温为27.1℃,极端最低气温为-33.7℃;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26.3~764.6mm之间,日最大降雨量达38.3mm,日最大降雪量达16.4mm,最大降水带位于海拔3600~4000m之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4.5小时,每年6~9月为雨季,霜冻期为9月至次年5月初;冬季积雪深度为1~14毫米,资料显示冻土最大深度为2.46m,经现场人工挖探确定最大深度为2.30m。
4.2 生态环境现状
本工程全线位于青南高原中部高寒灌丛地带的玛沁玉树高寒灌丛草甸小区。其生态系统主要为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植被种类为金露梅、毛枝山居柳、高山绣线菊等高寒灌丛植被和小嵩草、矮嵩草、线叶嵩草、藏嵩草等高寒草地植被。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高原草甸区,动植物种类相对较为丰富。但是通过咨询调查,由于受老路和沿线放牧活动的影响,本工程沿线附近很少有大型野生动物活动。沿线较为常见的兽类主要有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鼠兔,以及一些常见的鸟类,如斑头雁、赤麻鸭和大鵟等。\r
沿线主要土地类型是草地,占绝对优势。草地占生态环境评价区域90.3%;其次为未利用地,占评价区域3.77%;其它土地类型分别占评价区域比例为:水域占2.37%;林地占3.23%;建设用地最少,仅占0.33%。
评价区内生物量总量约为65604t,从植被类型总的生物量上看,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其中高寒草甸生物量占生态环境评价区域生物量的83.2%,高寒灌丛生物量占生态环境评价区域生物量的16.8%。表明高寒草甸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态功能明显。

4.2水环境现状
项目区内为黄河流域水系,根据《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青海省环保厅,2003年),评价范围内的水体执行Ⅰ、Ⅱ类水质标准。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工程沿线的格曲、东柯曲、玛曲、沙曲等水质现状较好,所有监测因子均能满足相应的水质标准,说明沿线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
4.3 声环境现状
主要保护目标为沿线村镇居民点及学校共3个。声环境执行2类、4a类标准。根据噪声现状监测结果,沿线敏感点声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可满足相应标准的要求。
4.4 环境空气现状
线路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区路段执行一级标准,其余路段执行二级标准。通过类比分析,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5        环境影响评价
5.1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
本项目主要涉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3个保护分区,包括星星海保护分区、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分区和通天河保护分区。本项目线位与自然保护区关系见图4.1-1。从图4.1-1可以看出,本项目基本上与原有国道214伴行,位于国道214的走廊带内,与原有国道214相距40m左右。国道214最早为滇藏公路的一部分,于1973年建成通车,在1998年开始改建升级为二级路,所以国道214的建设早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且在2004年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国道214就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星星海保护分区的缓冲区内,即保护区总体规划没有将国道214的公路用地范围划出保护区范围。而本工程基本上与国道214并行,部分路段不可避免将会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其穿越桩号里程如下:
①星星海保护分区:本项目在K428~K503左右穿越保护区;其中K433~ K460和K473~K492段穿越星星海保护分区缓冲区;在K428~K433段、K460~K464、K469~ K473和K492~K503段穿越其实验区。
②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分区:本项目在K503~K590左右穿越实验区。
③通天河保护分区:本项目在K656~K763左右穿越实验区。
本工程路线在K433~ K460和K473~K492段穿越星星海保护分区缓冲区。其中距离保护分区核心区最近距离在K433~ K460段为200m;在K473~K492段距离保护分区核心区最近距离为150m。
本工程为国道214改扩建工程的一期工程,即在现有国道214 线附近平行新建一幅,采用单幅路基,局部控制性路段采用整体式路基,待一期工程建成后再改扩建升级现有二级公路作为另一幅,作为二期工程,共同组成高速化的共和至结古公路。所以,依据国道214高速化改扩建工程的特点,必须与现有国道214并行。
而由于共和至结古公路为南北走向(路网规划),原有国道214已经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本工程在自然保护区内基本上沿国道214布线,距离约30~50m,基本上位于国道214的走廊带内。并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占地较广,公路穿越星星海路段,自东向西宽度约500km;在公路穿越通天河路段,自东向西宽度约200km;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本项目避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困难的。
所以本工程在K428 ~K503段穿越星星海保护分区,在K503~K590左右穿越扎陵湖-鄂陵湖保护分区,在K656~K763左右穿越通天河保护分区,共有260km路段穿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无法避免的。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青海省交通厅通过向青海省林业局申请,青海省林业局已经同意上述路段通过保护区。在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要求和环保措施的前提下,工程建设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对工程沿线草地的占用和破坏。本工程永久占地1587公顷,生物量损失约3336.7t,占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生物量1.48%;永久占地的类型主要为草地。
由于工程线位较长,随着地形和海拔的变化,工程沿线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较大;但总体来说,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沿线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抗干扰能力较差。所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要注意减少对沿线植被的侵占和破坏。同时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所以要注意对沿线湿地、荒漠草原和冻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
但是只要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之后,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5.3水环境影响评价
全线共有13座跨河桥梁,其中有4座桥梁桥有水下施工工程,其他9座桥梁均无涉水施工工程。桥梁施工对水体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该影响将消失,不会对沿线水体产生明显影响。
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山体开挖自然渗水、钻探机械降温用水以及割用压力水钻用水,应在隧洞内设排水沟收集污水,在洞口宽阔处修建隔油池,由排水沟将污水导入其内,施工期间及时清理沉淀池和隔油池中污泥,施工结束后覆土掩埋即可
施工人员驻地的生活污水分散,而且仅限于施工期,在严格采取一定处理措施的情况下,施工工区污水不会对线路沿线水环境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项目初步规划设置养护管理所及养护区共7处、设置收费站4处。目前位置和规划尚不确定。养护工区的选址应避开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并护工区对水环境影响主要为生活污水,污染物主要为COD、SS、动植物油等。如果不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可能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鉴于养护工区和收费站人员较少,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小,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用于养护工区及收费站绿化浇灌,禁止外排至沿线水体。
5.4 声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预测结果:
施工期:在附近有居民的路段夜间应停止施工,该路段施工的高噪声机械设备应配备临时降噪措施,可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立临时声屏障,高度为3.0m;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限制施工作业时间,噪声大、冲击性强并伴有强烈振动的工作安排尽量在白天进行;混凝土拌和站、皮带机的机头等机械安装消声器;发放耳塞等防护用品,做好现场人员的教育和劳动保护工作。
营运期:工程沿线居民主要是受交通噪声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的要求,认真落实包括跟踪监测在内的运营期各项环保措施;在军牧场、下藏科和隆桑村等经过居民点的路段设置减速标志,并对其修建围墙,在营运期加强跟踪监测;根据预测结果,工程运营远期在距离路中心线150m以外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夜间50dB要求,建议沿线规划未建成区距离路中心线150m范围内不宜新建学校、医院及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
5.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工程施工期在沥青拌和站合理选址并使用密封性能良好、除尘效率高的拌和设备的条件下,不会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明显影响。
拌和站应设在开阔、空旷的地方,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对搅拌站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施工现场、出入料场的道路、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应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禁止散装运输粉状材料;堆放应有篷布遮盖;施工工作人员炊事和取暖灶等设施应设立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应使用太阳能、自带的燃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禁止砍伐当地植物做燃料;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时间,发挥其最大效率。
5.6 固体废物影响评价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每处施工营地每年生活垃圾发生量约为36.5t。固体废物处置方式可采用就地填埋,集中收集外运处理等方式。
6        产业政策
本工程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中列为鼓励类的第21项大项公路类中的第一小项: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公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工程建设。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7        工程线位选址可行性分析
本工程线位位于大武至久治老公路的走廊带内,部分路段利用原有老路路基。由于原有公路已经长期存在,从生态功能角度考虑,采用沿老路走廊带内布线的方案,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所以本工程线位的选址是可行的。
8        环保对策及措施
8.1 减缓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利影响的措施
建议青海省交通厅按照《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对工程K91~ K114和K155~K183段穿越年保玉则保护分区路段,应向保护区主管部门申请,经同意后建设。
8.2 减缓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①在满足公路线形和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基高度,并收缩边坡,减少路基建设对草地的占用。
②通过临时占地环境影响分析,取消了5处取土场、4处砂砾料场和2处石料场设置;建议工程临时占地尽量选择沿线低覆盖度草地和裸地上,严禁占压湿地和高覆盖度草地。
③在施工前应该注意先剥离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表层土壤和草皮,并完好临时堆放,待路基修建完毕后,将表土和草皮覆于路基边坡或者平整后的料场,保护沿线生态;
④在K2~K7、K32~K35和K218~终点段的路段,建议在下一步设计阶段线位尽量沿线位右侧山脚展布,从该湿地边缘穿越;在涉及湿地的路段可适当延长该路段的桥梁长度,并增加涵洞设置的数量以减缓路基建设对湿地水力联系的影响。
8.3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全线共新建跨河桥梁13座,其中有4座桥梁桥有水下施工工程,其他9座桥梁均无水下施工工程。桥梁施工对水体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该影响将消失,不会对沿线水体产生明显影响。
施工人员驻地的生活污水分散,而且仅限于施工期,在严格采取一定处理措施的情况下,施工工区污水不会对线路沿线水环境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施工主要环保措施:桥梁施工时加强施工管理,沿线河流与公路并行的路段,不得在公路与沿线河流之间的地带设置施工营地和施工临时场地,以避免影响河流水质;桥梁基础施工挖出的泥渣不得弃入河道或河滩,避免影响河道行洪功能;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应集中处理;施工场地及机械维修场所设蒸发池,使生产污水其自然蒸发,禁止向河流排放。
8.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在附近有居民的路段夜间应停止施工,该路段施工的高噪声机械设备应配备临时降噪措施,可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立临时声屏障,高度为3.0m;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限制施工作业时间,噪声大、冲击性强并伴有强烈振动的工作安排尽量在白天进行;混凝土拌和站、皮带机的机头等机械安装消声器;发放耳塞等防护用品,做好现场人员的教育和劳动保护工作。
营运期:工程沿线居民主要是受交通噪声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的要求,认真落实包括跟踪监测在内的运营期各项环保措施;在青根乡、歇武镇、曾头村等经过居民点的路段设置减速标志,并对其修建围墙,在营运期加强跟踪监测;根据预测结果,工程运营远期在距离路中心线150m以外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夜间50dB要求,建议沿线规划未建成区距离路中心线60m范围内不宜新建学校、医院及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
8.5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期在沥青拌和站合理选址并使用密封性能良好、除尘效率高的拌和设备的条件下,不会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明显影响。
拌和站应设在开阔、空旷的地方,不得选在环境敏感点上风向。对搅拌站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施工现场、出入料场的道路、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应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禁止散装运输粉状材料;堆放应有篷布遮盖等。
8.6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施工过程产生的石渣、泥沙以及泥浆废水处理后的沉渣可供开采后的料场平整场地使用或就近回填路边取土坑。施工营地应配备垃圾收集装置,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在沿线城镇现有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其他固体废物处置方式可采用就地填埋,集中收集外运处理等方式。
9        评价结论
青海省成都至香日德公路久治(省界)至大武段公路工程符合青海省公路网规划,与沿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协调。工程建设对发展区域经济,改善行车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本工程建设会对沿线生态环境、声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通过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并严格实施管理与监控计划下,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轻或消除。综上所述,在认真落实国家和地方环保法规、政策,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要求和环保措施的前提下,本工程无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工程建设对环境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工程的建设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大武至久治简本.doc

88.5 KB, 下载次数: 82

发表于 2010-12-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11 03:49 , Processed in 0.10247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