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西宁南绕城公路起点位于平安以西,路线总体走向由东至西,终点至扎麻隆,设互通立交与西湟一级公路相接。路线总长61.023km,以六车道33.5m宽路基,设计速度100km/h的标准建设。全线共建设设特大桥7220m/4座,大桥3491m/10座,中桥1166.9m/18座,通道、涵洞133道,特长、长隧道10750m/4座,中隧道950m/1,短隧道910m/3座,互通立交10处(其中杨沟湾互通为预留),收费站9处,养护工区和管理分中心各1处。工程永久占地470.81hm2,临时占地98.12hm2。
本工程原计划于2011年10月全线开工建设,2015年10月竣工,工期4年。项目总投资估算为948622.02万元。
2.环境现状评价
2.1自然环境
(1) 路线自东向西,穿越平安盆地西部和西宁盆地中部。路线所经地貌类型划分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两。
(2) 项目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东北部,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类型,
(3) 项目内区水系属黄河支流湟水水系,南川河、北川河在西宁市区内汇入湟河水,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西宁市、平安县境。
2.2社会环境
(1) 拟建公路直接影响区为平安县、西宁市和湟中县。
(2) 根据《西宁南绕城公路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的中间成果,公路用地范围内无压覆重要矿产资源。
(3) 拟建公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但评价范围内没有旅游景点分布。
(4) 距本项目距最近的文物遗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湾青铜时代遗址,位于K40+500右侧约700m的彭家寨镇张家湾村。
2.3生态环境
(1) 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拟建公路所在区域为青海东部农牧生态区-河湟谷地农牧业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域。项目区为青海省主要农业区,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退化加剧、水污染严重和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病虫鼠害猖獗。
(2) 项目区植被区划属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地区-唐古特植物亚区-祁连山小区,区系成分以北温带为主。植被类型包括草原、灌丛、森林和农作物。植物群系主要有短花针茅+长芒草、长芒草+赖草+蒿草等温带丛生禾草草原,沙棘、小叶锦鸡儿等温性灌丛,青杨、山杨、白桦等温性落叶阔叶林和青海云杉、油松等寒温性常绿针叶林。评价范围内无珍稀濒危植物。
(3) 项目区动物地理区划属古北界-中亚亚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祁连青南小区。陆生动物主要包括草原动物群、森林(灌丛)动物群和农田动物群。项目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9种,其中Ⅰ级3种,Ⅱ级6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路线所在区域工农业较为发达,人类活动频繁,沿线经过地区的植被长期以来受到人为因素的强度干扰,地带性植被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的数量大为减少,有些物种甚至已在该地区绝迹。目前区域内动物以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为主,野生动物一般为适应农耕地和居民点栖息的种类,种属单调,主要以鼠型啮齿类和食谷、食虫的雀形鸟类组成优势,林栖兽类稀少。
(4) 项目区属于青海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的侵蚀形态主要为水力侵蚀,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的过渡地带,伴有工程侵蚀和冻融侵蚀,侵蚀形式以沟蚀等形式出现。水土流失类型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
2.4声环境
临现有国道109、南川东路、南川西路、西塔高速、青藏铁路、西格复线铁路的敏感点声环境基本都超标,主要超标时段为夜间,超标原因为现有道路交通量大。其他地区声环境质量达标。
2.5地表水环境
湟水河小峡口、新宁桥断面SS、BOD5、氨氮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Ⅳ类标准,超标主要原因为2处断面均位于湟水河经过西宁城区河段的下游,受纳了城区内生活污水所致。西钢桥断面仅SS超过Ⅳ类标准,扎麻隆断面仅SS超过Ⅲ类标准。扎麻隆、西钢桥断面为湟水河流经西宁城区的上游,水质较好,SS超标主要为雨季降雨引起。
2.6环境空气
拟建公路沿线区域的环境空气监测指标中SO2、NO2均达到规定的二级标准,PM10存在超标。
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3.1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 拟建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条首都放射线中第5条—北京至拉萨放射线在西宁过境绕城环线的南环段,符合《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
(2) 青海高速公路网规划对拟建项目做了明确规划,拟建项目属于规划中的西宁南绕城(G6001)。《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认为:拟建项目影响程度轻度,环境协调性较好。拟建项目与《青海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相协调。
(3) 拟建线路K14+060~K43+500穿过西宁市城市规划区,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已为拟建项目留出了规划线位,城市总体规划线位布设位置更贴近城市区,易造成较大的拆迁和干扰,拟建项目布设线位在尽量减少对城市干扰的同时,方便地服务于城市,有利于城市发展和各种交通衔接。因此,拟建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4) 本工程与地方道路交叉处基本设置了互通或平面交叉,基本保持了现有的道路布局,故能维持线路两侧的通行需求,因此本工程对地方道路影响不大。
(5) 各路段占地指标均低于相应等级低值限值,拟建公路用地总体指标没有超标,符合占地数量要求。
(6) 距本项目距最近的文物遗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湾青铜时代遗址,位于K40+500右侧约700m的彭家寨镇张家湾村。拟建公路距离文物保护单位较远,公路建设不会对文物产生影响。
(7) 拟建公路全线永久征地470.8hm2,严格按照《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建标[1999]278号)进行设计,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要求。
3.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 拟建公路永久占地占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农作物,为277.74hm2,其次为短花针茅+赖草草原和短花针茅草原,占用的面积分别为30.06hm2、18.47hm2。由此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为2317.24t。
(2) 公路修建后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由原来的1.0993上升到1.2707,优势度指数由0.6925下降至0.5210,说明各类型生态系统所占比例差异缩小,多样性有所增加。评价范围内的斑块数量由修建前的103个上升至214个,平均斑块的面积由原来的38.43hm2下降至33.49hm2,斑块密度由原来的2.60扩大至6.20,说明公路建设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碎化。
(3) 拟建公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的施工活动、生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干扰和破坏,施工机械噪声对动物的干扰,施工中对所经过的溪流的挖方和填方将对鱼类、两栖和爬行类,特别是对两栖类动物小生境的破坏等。营运期主要是因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尤其是两栖类和爬行类)产生阻隔影响和环境污染对动物的影响。拟建公路全线共设32座桥梁,另设涵洞62道,通道31道,分离式立体交叉2处,可供动物通行的设施总数达到127处,扣除隧道长度后(隧道共长12.61km),全线动物通道达到2.62座/km,可有效地减轻因高速公路封闭造成的阻隔影响。工程施工会惊吓干扰鸟类,但这些鸟类可以凭借其飞翔能力在周围相似的环境中找到觅食地,从而减小项目施工对其觅食的影响。这些鸟类的飞行高度远大于路基和车辆高度,飞行距离远大于公路宽度,公路营运期对这些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影响较小。
(4) 拟建公路所在区域为青海省城镇集中区,也是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3200m区域,而拟建公路海拔在2100~2500m之间,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一定数量的耕地。由于工程永久占地,评价范围内耕地减少约277.72hm2,根据各乡镇基本农田的保护率估算出项目共占用基本农田89.79hm2。
(5) 项目设置8处取土场,地形主要是台地或低丘,占地34.63hm2,其中旱地17.32hm2,荒地17.31hm2,取土场上路距离不远,新修施工便道短,减少了扰动面积;上游汇水面积小,便于截排水沟设计和施工。沿线取土场易于施工、便于布设措施、易于控制水土流失,且不在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周边无环境敏感点。取土结束后,原占地类型为旱地的撒播紫花苜蓿,为复垦做准备。原占地类型为荒地的,恢复植被,撒播芨芨草草籽。8处取土场设置均合理。项目料场设置均利用区域内现有已开采料场,采取购买方式,选址合理。
(6) 项目设置9处弃渣场,均位于公路两侧较小的山地丘陵冲沟内或利用原有取土坑;弃渣场不在路线视野范围内,距路650~1200m;占地类型均为荒地;渣场设置出口较小的冲沟沟道内,便于设置挡渣墙,库容充足,利于堆渣、便于布设防护措施;渣场上游汇水面积小、过水量小、无大量松散堆积物、地质结构稳定,没有产生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条件;渣场周边无环境敏感点;周边来水及防洪排水对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行洪安全无重大影响;不涉及河道。该渣场易于施工、便于布设措施、易于控制水土流失,且不在地方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避开了正常的可视范围,弃渣结束后恢复植被,9处弃渣场设置合理。
(7) 项目设置的16处施工生产生活区共占地14.80hm2,占地类型均为荒地。拟新修施工便道27.13km,占地18.99hm2,占地类型均为荒地。施工结束后采取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8) 拟建公路隧道穿越的山体植被主要为温带丛生禾草草原,覆盖度较低。地层岩性由第三系碎屑岩和黄土组成,地下水极为贫乏,加之地形较陡,水力坡度大,地下水径流流程较短。隧道山顶植被生长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地下水无明显联系。而且主要植物短花针茅、长芒草、赖草、蒿草均为耐旱性很强的荒漠草原主要建群植物,拟建公路隧道施工对山顶植被影响较小。
3.3声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噪声影响昼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范围内,夜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80m范围内。
(2)评价范围内有1所学校和21处居民住宅敏感点;
(3)声环境超标的敏感点主要为位于现有道路附近的的敏感点,噪声超标值较大,主要超标原因为背景值超标,超标最严重的为市内敏感点,即康泰花苑、邮局、南川东路64号院、百德商务宾馆和沈家寨,远期夜间最大超标量达15.7dB;其次为位于国道109附近的敏感点柳湾,背景值超标7.6dB,预测值超标9.3dB。拟建公路建成后夜间噪声超标量较大。
3.4水环境影响评价
(1) 多巴水源地影响:K49+500- K61+260.548位多巴水源保护区内,共11.76km,其中二级保护区内路线长度为8.2km,准保护区内路线长度为3.56km。多巴水厂水源属于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于湟水河,但路线未直接跨越湟水河,不会对水源水质产生直接影响。
(2) 新建跨越水体的桥梁共3座。桥梁施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渣、废油、废水和物料等进入水体而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加强管理可避免和减缓桥梁施工对沿线地表水体的污染。
(3) 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在路面施工时,首先避免雨期或逆季节施工造成沥青废渣,再则施工中应及时碾铺,防止雨水冲刷,严禁将沥青废渣冲入河流。
(4) 考虑到施工营地为临时设施,建议采用化粪池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化粪池产生的污泥进行厌氧堆肥处理用于树木或田间追肥,施工结束后覆土掩埋,不会对附近水体造成较大影响。
(5) 降雨径流在采用多处分散的方式排入水体后,小范围内污染物瞬时浓度的增加,但在向下游游动的过程中随着水体的搅浑将很容易在整个断面上迅速混合均匀。相对于河流水体流量,路面径流携带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甚微。
(6) 管理养护中心、收费站人员较少,每日污水量较小,污水成分简单,建议采取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出水用于站区或附近立交区绿化,剩余出水通过边沟排放至附近沟谷,对周边水环境影响较小。
3.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1) 公路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扬尘,产生洒水降尘等措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2) 营运期西宁南绕城公路管理养护中心、收费站的采暖锅炉选取环保型的设备,同时选用较高品质的燃煤,对空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3.6景观影响评价
公路景观环境质量等级为II级,公路沿线区域景观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公路与沿线景观较协调,公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有轻度不良影响。原有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受到破坏,但却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在采取适当的景观保护和恢复措施后,公路沿线可形成另外一种风格的景观特色。
3.7环境风险
公路营运期运输危险品车辆在敏感路段发生引起污染的事故风险概率较小,即使在2030年概率最大的南川特大桥也只有0.037次/年,在多巴水源保护区段的跨河桥梁,2030年发生概率最大的是大涯沟村特大桥,为0.012次/年。
4.方案比选评价结论
经过各局部阶段推荐方案与比较方案的比较,本环境影响报告建议采用推荐方案,与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推荐方案一致。
5.公众参与结论
环评在公路沿线作了广泛的公众意见征集和调查。调查表明,公路沿线的广大群众、当地政府、对拟建公路给予极大的支持,他们认为拟建公路对个人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能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
沿线群众最关心的是占地、拆迁房屋的补偿标准及是否能按补偿标准到户。并提出噪声防治以公路绿化和远离村镇来减轻影响。
6.主要环保对策措施结论
6.1社会环境
公路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尽量减少临时性占地面积;拆迁安置地点一定要结合当地长远规划;施工期做好交通指挥疏导,尽量减少公路施工对现有公路交通的影响;同时施工中如发现文物,应暂停施工、保护现场,并及时通报文物管理部门。
6.2生态环境
设计期:结合用地情况和占用农田情况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确定合理的线位方案;对路基、桥涵、隧道、交叉、防护等用地面积进行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多巴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取土、弃渣场。
施工期:取、弃土场的治理尽量与当地农田整治相结合,对有条件的情况,将取弃土场恢复为旱地和园地;保护好现有的农田林网树木;禁止引种带有病虫害的植物;施工单位应加强防火知识教育;同时规范临时占地的使用,严禁随意扩大占压面积。
营运期: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防止地表裸露,减少水土流失。
6.3声环境
设计期:建议设计单位委托专业部门进行拟建公路的环境噪声工程的设计工作。
施工期:当施工场地位于居民集中区附近时,禁止强噪声的机械夜间作业。
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对强噪声施工机械采取临时性的噪声隔挡措施。料场、拌和场等的选址应设置于距离声环境敏感点300m以外。
施工便道远离居民集中区,不得穿越声环境敏感点。
为了监督和保护居民的生产、生活,将进行施工期的声环境监测。要求监理工程师对100m范围内有较大居民区或学校的施工现场进行施工期抽样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噪声防治措施如:限制工作时间,改变运输路线,采用临时声屏障等措施。
营运期:1处村庄18户居民采取加高围墙措施,18户计3.6万元;3处村庄采取安装通风隔声窗降噪措施,69户共138扇窗计41.4万元;9处居民住宅敏感点采取修建声屏障降噪措施,即K29+160~K29+700两侧、K29+900~K30+400两侧、K43+920-K44+100路左、K52+950-K53+200桥左,共2510延米计627.5万元。降噪费用计672.5万元。
6.4水环境
设计期:K49+500-K61+260.548段在多巴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设置取、弃土场、生活营地。在K50+500、K52+500、K56+500、K58+500、K60+500路基两侧各设置1处沉淀池,沉淀池容积设为2000m3。
对K54+243大崖沟特大桥、K60+047丰胜村大桥的桥梁护栏进行强化、加固设计,并设置防侧翻设施,桥梁两端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提示标识。同时在设置桥面径流收集处理设施,设置纵向排水管将桥面径流导入桥梁两端沉淀池,每个沉淀池容积设为50m3。
施工期:公路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对桥梁施工通过采取先进环保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营地、施工场地和建材堆场的位置;公路沿线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要通过化粪池统一收集和处理后,用于肥田或绿化施肥。
施工机械修理场所应设置简易的隔油沉淀池,对施工机械冲洗及维修产生的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初步估计共需设隔油沉淀池24处。
营运期:K49+500- -K61+260.548段设置环保标志或宣传牌,禁止在行车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以保护公路环境;对各辅助设施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出水水质达到要求。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的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货物造成水体污染。
6.5环境空气
设计期:拌合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等敏感点并距其下风向300m以外;公路建设期间,合理设计材料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居民区,以避免扬尘影响居民生产生活。
施工期:为防治和缓解施工期大气污染,拟对水泥、石灰等散装物料装饰、使用、运输和临时存放等过程中,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对裸露的施工道路和施工场所洒水,减少路面扬尘。
营运期: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加强运输散装物资车辆的管理,加盖蓬布;执行环境空气监测计划,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采取补充的环保措施。
6.6环境风险
在工程设计方面,对跨越多巴水源保护区段的K54+243大崖沟特大桥、K60+047丰胜村大桥和路面设置径流收集设施,路面径流经沉淀池起到沉淀、蓄毒作用,确保事故径流和初期雨水径流不直接进入水体。同时对桥梁采取强化加固防撞护栏和防侧翻措施。
在运输管理方面,制订危险品运输应急预案,加强危险品车辆管理。
7.环保投资估算
该项目的环保投资6186.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948622.02万元的0.65%。
8.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项目为鼓励类项目。拟建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第六条首都放射线北京至拉萨线(简称京拉高速公路)的西宁绕城环线的南环段,同时也是青海省高速公路“3410”规划中第二横的组成部分。
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赞同。工程占用土地及拆迁民房,实施合理的经济补偿及组织管理,可使民众生活条件得到基本保证。施工期、营运期对沿线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按项目环保计划实施防治措施,可使影响降至最小程度,公路沿线村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得到保护。实施公路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可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取弃土场及临时用地按本报告书拟定的复垦、复耕措施及植被恢复措施,可使对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小。
项目路线布设较合理,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角度评价,本项目建设可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