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2024|回复: 0
收起左侧

[信息] [2008-5-14]环保专家详解:如何防范地震引发次生环境灾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系统研究环境减灾

    对话人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卢耀如

    采访人 记者刘蔚

  应重视生物灾害链

    记者:地震会引发哪些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卢耀如: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

    地震灾害能够形成灾害链。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从而造成道路受阻、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进入主灾区,而这些现象比较普遍。如巴基斯坦的地震就是由于地震引发的连锁灾难影响了灾后救援。

    由于地震带来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从而对水质造成了破坏。如有些地区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积水现象。再如随着气候炎热,因为人员伤亡进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

    对于生物灾害链,环保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同时,应制订地震及其他气候条件下灾难链的预案,以减少相关损失。

  水体最易受到污染

    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环境灾害?在环保方面应对此如何进行防范?

    卢耀如:地震可能引发一些危险品的泄漏。如受地震影响,一些危险品液体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改变水质情况,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影响。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灾害,生产危险品的企业在平时就应该注意生产条件的防震措施,加固生产设备,提高其防震性能。相关部门应该制订环境应急预案,如要求危险品的生产应处于安全地带,以避免由于地震灾害以及由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带来对人及环境的损害。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对基础设施进行防震处理,进行边坡处理、提高稳定性等,都能够起到保护周围水体的效果。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他们在抗震防护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

  记者:地震可能使哪类企业更危险?是不是核电厂的危险性更大?

    卢耀如:实际上,由于核电厂在建设时抗震级别较高,且遇到紧急事件时可以关闭以防止核辐射,因此其风险性相对较低。而其他工厂如一些生产危险品的化工厂,由于建设时抗震性能较差,可能更危险。

    为此,建议提高多震地区危险品工厂的抗震级别,以预防可能由地震灾害带来的环境灾害。

  做好灾害环境影响评估

  记者:应如何做好次生环境事件预防?

    卢耀如:对灾情进行充分估计,做好判断和调查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的重要工作。应排除环境影响,掌握灾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尽快使受损的治理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避免产生更大的环境灾害。

    环保部门应侧重做好水体和空气等污染物的监测,以及危险品污染物的防护等措施。由于地震容易引发崩塌等现象,会使水体堵塞,因此,应及时对污染的水体采取措施,以防止更大的污染。

  相关标准规定不足

  记者:如何建立防范地质灾害引发环境灾害的长效机制?

    卢耀如:目前,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特别是由于地质灾害可能引发环境灾害方面的标准和规定还非常少。为此,我提出过很多次建议,我们在着力搞好减排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减灾工作,特别是减少环境灾害的工作。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环境灾害的知识普及工作,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地质灾害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人类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应当认识和掌握地质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适时的避难减灾行动,以减少损失,这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应建立自然灾害链的预报预警与减灾应急机制。自然界中存在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这三大灾种之间存在着灾害链,如大灾有大疫,气候灾害又常通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大洪水、大地震目前人类尚难以采取措施避免,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也是难以治理的。对这些自然灾害,人类应当学会与其共处而又能适时避开,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此外,还要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的适应性,避免诱发重大地质灾害。许多大型工程建筑,必然改变原有自然界的状态。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当注意与自然条件和谐,一方面应防治、避免因人工因素而诱发大的地质灾害;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相应的措施,使工程建设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质环境条件相和谐。我国有不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工程上不注意相应的防治措施而诱发的。加强工程建设与自然地质环境的适应性,是发展经济很重要的环节,这方面应贯穿于发展规划、具体的工程实施等各环节。(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岩溶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应重视地震引发环境灾害

  对话人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少泉

    采访人 记者 徐琦

  建立次生环境灾害源日常管理制

  记者:地震可能引发哪些危害,会给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张少泉: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也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地震本身将引起各种灾害,还将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其中,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非常重要,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如此次四川省汶川地震后,造成什邡市有化工厂倒塌,数百人被埋,80吨液氨泄漏,这就属于典型的地震次生环境灾害。除此之外,地震后还需重点防治水体污染,对民用及军用核设施、核原料库、放射性废物库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库 (场)加强控制和管理,全面监视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经营、使用、生产、存放场所和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企业,尤其要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环保部门应建立次生环境灾害源的日常管理制度,随时掌握最新情况。

  预防为主预测为本

  记者:如何对地震可能引发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预防?

    张少泉:要预防地震次生环境灾害,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防患于未然。如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环境灾害的建设工程(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另外,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也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严重次生灾害,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法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水污染、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环境灾害源,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尽管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地震灾害就无规律可循。据目前研究,地震的发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只是由于我们对地震发生的机理认识还不足,使得我们不能完全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乃至成功的地震预报。

    中国有句古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上发生巨灾的次数很少,我们对这些巨灾规律性的认识很肤浅。如前几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这种灾难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就是世界大劫难。所以,我们建立预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加大在地震预警方面的投入,并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依靠长期的监测以及预警系统的发展,一旦发生地震灾害以后,我们能够提前发出预警。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地震认识的加深,对地震监测能力的提高,地震的预测水平也会逐步得以提高,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

  环境保护部动作迅速

    记者:各部门应如何加强合作,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张少泉:地震应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轻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国高度重视地震应急工作,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2000年修订印发了《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同时,各地的地震部门围绕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先后印发了许多有关地震应急的文件,使地震应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应急预案中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了详细分工。其中,在次生灾害防御方面,要求水利、经贸、石油和化学工业、煤炭、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冶金、建设、机械、信息产业、民航、环保、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本系统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视、控制,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另外,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国内新疆、云南、江西等地震和国外地震海啸等灾害的救灾过程中,认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很好的部际协调机制和迅速的灾后联动互助机制,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官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据我了解,在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后,环境保护部已经进入应急状态,做好一切准备应对次生环境污染,高度关注核设施的安全问题,防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减轻次生环境污染危害。同时还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现场,协调指导灾区环境安全保障工作。结合我国以往处理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我相信,我国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汶川地震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张少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现任中科院科普报告团成员。)


切实保障灾区饮水安全

    对话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王凯军

    采访人 记者 刘晓星

  治污设施重启需重视潜在风险

  记者:近日,四川省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这场罕见的地震灾害使污染防治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环境保护设施不能正常运转。对于受到地震波及和有一定影响的地区,短期内重新启用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凯军:对于受到地震灾害波及和有一定影响的地区,重新启用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注意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问题。近日发生在四川的地震灾害,导致区域电网大面积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工业污水处理设施不同程度停止运行。这些地区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会恢复供电,一旦停运的污染防治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恢复运行,要随时关注存在的环境隐患。密切关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采取措施,达标排放。而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密切关注菌种的活性。

  确保治污设施完好方可运行

  记者:对于受地震灾难比较严重的地区,环保部门应如何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或尽量减轻损失?

    王凯军:对于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一定要避免可能发生的管道破裂和污水外溢污染事件及因此而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停止运行,长时间停止运行会造成污水处理设施管道和设备的损坏。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停止曝气后好氧微生物大量死亡,厌氧状态导致污泥将会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要特别注意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在重启设施之前,要认真排查污水处理设施管道和设备的损坏,逐一排查设备损害部位和程度。根据工艺流程水线,由产生污水的车间开始,检查厂区内所有污水支管及干管,确保管道无破裂、无堵塞。应检查污水处理厂内所有设备及构筑物,确保无损伤、运行无障碍,否则应及时更换同型号设备。全厂管道设备检修完毕后,污水处理厂方可重新启动。

    同时,应根据地震灾害对污染防治设施的危害程度确定运行方案。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应单独贮存于事故池中,以低负荷进入反应系统,并连续监测出水中有毒物质指标,及时调整运行方案。高浓度有机废水也应采用逐步提高运行负荷的方法确保出水达标。城市污水处理厂应通过调整进水和操作条件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力争做到达标排放。。

    对环境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污染源连续监测系统的恢复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检查供电设施、通信设施的受损情况,尽快实施恢复。检查水质自动监测站采水系统,更换受损水泵,准备备用水泵,确保采水系统正常运行。恢复运行后,按规定校准仪器,检测标准溶液,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正式上报数据。

    而对于重点污染工业企业来说,工业行业的生产恢复应与其环保设施的生产能力相配套,原则上恢复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量不应超过其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对于沿江沿河的企业,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每天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污水处理设施恢复阶段正常处理能力水平来安排企业恢复生产,以避免大灾后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而对于重点污染企业,应首先恢复自身的环保设施运行,待环保设施运行正常后,方可全面恢复生产。由于灾害停电对生产企业的环保设施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可能存在恢复生产过程中无法达标排放或事故排放等问题,应加强对排放口和取水口附近的地表水水质监测。

    加强水质监测避免污染扩散

  记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地震重灾区的饮用水安全?

    王凯军:对于地震灾害重灾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应尽快修复。而对于已经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来说,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工业原料、生产的产品可能存在的环境隐患。现在在发生地震灾害的四川地区,出现了降雨的情况,一旦大量化工原料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将引发水污染事件。各地要加强地表水水质监测,加强农业灌溉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避免污染大面积扩散。加大地表水在线监测设施的监测频次,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管理,确保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问题是环保应急防范工作重点。各地要加强巡查排查,突出抓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居民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隐患排查,尤其要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应急值守,制定和完善地震灾害引发次生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跨界突发环境事件的区域,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要实行区域联动,距离最近的环保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监测,并组织协调相关地区共同应急处置。(王凯军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

[ 本帖最后由 xuehetao 于 2008-5-16 14: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xuehetao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3-29 17:39 , Processed in 0.09143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