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城高速至太平镇段公路环评报告书简本公示(二次公示) 《绕城高速至太平镇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初稿已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编制完成,现将报告书主要评价结论及简本索取方式公示如下: 一、报告书初步评价结论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⑴建设项目概况 哈双北线绕城高速至太平镇段,起点位于绕城高速,经建国村、辛家,在宫家处下穿王万铁路(利用原王万铁路高架桥),经庆丰、大中安、万家、宋家店、新立村、八里堡、白家岗、大张家、终于太平镇东水泥路面头。路线全长24.695km。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6°12′~126°31′和北纬45°31′~45°48′之间,工程全部在现有道路基础上改扩建。 推荐方案建设里程为24.695km,绕城高速至新立段推荐采用设计速度40km/h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8.5m,行车道宽度为7m,新立至太平镇段推荐采用设计速度80km/h双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12m,行车道宽度为7.5m。 全线共设桥梁139m/4座,其中中桥69.5m/1座(利用),小桥69.5m/3座,涵洞4道(利用3道),无隧道工程。 工程总投资6984.2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789.2万元,占总投资的11.3%。计划于2012年4月开工,总工期1年。 ⑵工程分析 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项目,不新增永久占地。本项目临时占地总面积为13.13hm2,主要为旱地和低洼荒地。 工程拆迁房屋建筑及各类电力、电讯设施较少。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统计结果,推荐方案共拆迁房屋建筑130m2, 工程拆迁通讯线杆4根;拆迁电力线杆2根。本项目共计砍伐树木总量约为9434株,主要为现有公路两侧行道树。 推荐线路挖方数量总计为9.96万m3,填方数量总计为1.04万m3,弃方数量总计为8.92万m3。 项目共设置施工场地8个,其中桥梁施工场地3个,路面综合施工场地5个。设置弃土场4处,弃土场占地临时占地面积5.0hm2,占地类型主要为低洼荒地。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⑴社会环境现状:拟建公路主要从道里区的新发镇、新农镇、太平镇内经过,上述乡镇为道里区较大乡镇,人口均在2万人以上,沿线各乡镇对拟建公路需求量较大。 ⑵生态环境现状:由卫星照片解译可知,拟建公路沿线2km范围内土地利用总面积为52.287km2,主要分为旱地、居住用地、水田、林地、建筑用地、交通用地以及水体等7大类型。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面积最大,总面积为32.85km2,占评价区62.8%,广泛分布于拟建公路沿线两侧。其次为居住用地,总面积11.495km2,占评价区22.0%。 本项目沿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旱田、水田及林地。耕地作物主要为玉米、水稻等。沿线林地均为人工林,主要分布在道路两侧。林木种类主要有杨树、柳树等。 本工程沿线生态类型较简单,主要生态单元为农田生态系统、乡镇生态系统。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田为主,项目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没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属于生态环境非敏感区。评价区虽然经过多年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干扰,但区内生态环境等级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改变,各生态系统还存在一定的恢复和调控能力。 ⑶声环境现状评价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在现有公路两侧的12个村屯声环境敏感点中,位于4a类区的测点共有12个,各测点昼间噪声监测值在57.1~65.1dB(A)之间,夜间噪声监测值在40.5~47.4dB(A)之间,能够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4a类区昼间70dB(A)、夜间55dB(A)标准要求。总体来看,各测点昼间噪声监测值较高,监测表明沿线距离公路较近的村屯敏感点受现有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较大。 位于2类区的测点共有12个,所有监测点昼夜间噪声均能够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区昼间60dB(A)、夜间50dB(A)标准要求。138中学,庆丰小学,先富小学,天乐老年公寓监测点昼、夜间均能够满足2类区标准,建国小学夜间能够满足2类区标准,昼间超标0.1dB,超标原因主要为受建国村内道路噪声影响。 ⑷地表水环境现状:地表水现状评价表明,运粮河所监测指标均能够满足地表水Ⅱ类水体功能标准要求;长岭湖监测指标均能够满足地表水Ⅴ类水体功能标准要求。 ⑸空气环境现状:除建国村监测点TSP的日均浓度超标外,其余监测点位SO2、NO2、CO日均浓度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总体来看,本项目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⑴社会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沿线城镇发展规划要求。本段公路投入运营后,必将为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建设、改善当地的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项目建成后周边地区的经济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从而有力地促进周边地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⑵生态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本公路建设占用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田和低洼荒地,推荐方案全线将临时占用旱田7.65hm2,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量为68.85t/a。 现有公路两侧林地主要为绿化林,除人工种植的杨树、柳树外,主要为灌木林及杂木林等,公路近距离范围内没有国家保护树种存在,因此本项目建设不会对国家重点保护树种产生影响。 现有道路对评价区有限的生态阻隔作用已经存在,且项目为二级公路,不封闭,对生态环境的阻隔影响远小于封闭的高速公路,项目实施改扩建工程,整体上不改变现有道路走向,不会增加道路阻隔作用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 ⑶噪声影响预测分析 ①施工噪声影响范围白天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55m范围内,夜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55m范围内。路基、路面施工中,施工机械噪声不可避免的对沿线200m 范围内村屯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路面施工中,在夜间不施工的情况下,不会对沿线200m范围内的村屯、乡镇、产生噪声干扰。 ②运行期交通噪声预测表明: 绕城高速至新立段:4a类标准声功能区内,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均小于20m,夜间达标距离为距路中心线20~52m;2类标准声功能区内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15~25m,夜间达标距离为距路中心线62~165m。 新立至太平镇段:4a类标准声功能区内,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均小于20m,夜间达标距离为距路中心线53~93m;2类标准声功能区内近中远期昼间达标距离距路中心线36~66m,夜间达标距离为距路中心线160~318m。 敏感点声环境预测表明:公路扩建后由于道路交通量较现状增加较大车速提高,车辆通行噪声对两侧声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也会增加。虽然有植被及建筑的隔声作用,但沿线多个敏感点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超标现象。按上表预测结果统计,在18个声环境敏感点中,超标的敏感点达到了16个,且多出现在4a类声环境功能区内,即临公路第一排处。 ⑷水环境影响预测 ①施工期沿线施工场地均设置带防渗措施的室外干厕,粪便定期清淘,作肥料,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对水体的影响程度不大。 桥梁基础施工采用围堰法或沉井法,产生的钻渣有序的堆放在设置有防护设施的固定弃渣场,妥善保管,并定期清运。严禁将桩基钻孔出渣及施工废弃物排入水体,桥墩施工区附近设置必要的排水沟用以疏导施工废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跨水体桥梁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在水上作业平台设置垃圾箱,并进行定期收集处理,不得随意抛入水体。 ②降雨在路面上形成的地表径流,虽然能够将路面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以径流的形式形成污染源,但由于公路本身是一个较长的线性污染源,路面上形成的地表径流大都以特别分散的形式分别进入路线两侧的土壤环境,只有少量的径流能够直接进入河流中,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产生的路面径流流入运粮河后,CODcr和石油类浓度增加量较小,基本不会对运粮河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拟建公路跨越的运粮河位于哈尔滨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水质目标为Ⅱ类,鉴于水体的敏感性,本工程跨越点桥梁均设置封闭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避免了桥面径流进入两侧水体,因此,桥面径流不会对这些敏感性水体产生影响。哈尔滨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路段均设置了路面径流收集装置,设多处径流蒸发池,可有效避免保护区段路面径流直接进入地表水滴,有利于保护水源地水质。 ⑸环境空气影响类比分析表明, ①公路施工期,沥青烟和扬尘构成主要的空气污染物,预测表明沥青烟气污染物影响距离为下风向100m左右,混凝土拌合站200m外基本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因此只要施工中将混凝土拌合站、沥青站选择在村庄的下风向300m以外的区域,施工期沥青烟和扬尘不会对附近村屯造成明显影响。 ②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根据对现有公路沿线的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可知,各监测点的CO和NO2日均浓度值均不超标,且有较大环境容量。虽然本项目实施后交通量会有一定增加,但增加量不大,中期流量仅为14936 pcu/d(2020年),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沿线环境空气影响不大。 水土流失影响及水土保持评价结论本工程预测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3909.1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041.43t,背景流失量1868.08t。 根据水保设计方案,先采取拦挡、固化等工程措施,将工程产生的临时堆土基本拦住,防止临时堆放土方的再次流失;后采取植物绿化措施,有效地控制松散土的流失,随着植被发育及覆盖率的逐步提高,主体工程区、弃土场、施工场地在自然恢复期侵蚀强度明显降低。工程建设期采用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后,各建设区域水土流失量可得到有效控制。建设期在防治措施完善后水土流失量可控制在11492.26t以内,水土流失总控制率达到97.24%。 本工程建设扰动破坏地表面积为236.81hm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因本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区域均能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扰动土地治理率98.1%。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内总治理度98.1%。工程施工中破坏压占的土地,施工结束后基本恢复原貌,其中可绿化面积129.30hm2,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8.2%,林草植被覆盖率达46.2%。工程施工期间,剥离后的表土通过采取拦挡防护措施后,拦渣率达到99.1%,工程结束后人为扰动因素逐渐减少,水土保持措施逐步发挥效益,各施工场地水土流失强度将逐渐恢复至现状水平。 环境保护措施评价结论报告书提出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减缓措施有: ⑴公路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及时实施公路的绿化工程,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植树、种草等绿化,特别是挖方路段的植被防护工程必须落实。营运期应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使之保证成活,对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未成活的植物,应进行补种,确保公路绿化工程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 ⑵公路跨越运粮河,应设置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桥梁两侧各设置100~200m3的集水池,按照危险品贮存的相关要求进行防渗设计。 ⑶跨越运粮河桥梁两侧防撞护栏应采用加固型防撞护栏或双层加强型防撞护栏,防止车辆,特别是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失控坠入沿线河流,造成河流水质污染。 ⑷上述桥梁及桥梁两侧1~2km范围内的路面上,冬季禁止洒融雪剂,避免融雪剂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对沿线河流产生不良影响。 ⑸在穿越哈尔滨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路段,每隔2km在路两侧各设置1个径流池,二级保护区段路线总长度越为22.0km,共需设置蒸发池约22个。按照危险品贮存的相关要求进行防渗设计,蒸发池设自动闸门关闭装置。 ⑹敏感路段桥梁基础施工采用围堰法或沉井法,产生的钻渣有序的堆放在设置有防护设施的固定弃渣场,妥善保管,并定期清运。严禁将桩基钻孔出渣及施工废弃物排入水体,桥墩施工区附近设置必要的排水沟用以疏导施工废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跨水体桥梁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在水上作业平台设置垃圾箱,并进行定期收集处理,不得随意抛入水体。 ⑺噪声防治措施方案共安装双层隔声窗649户,投资197.7万元。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公路营运期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在所经水域路段发生可能引起水体污染的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极低。公路营运期间,通过强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及上路管理,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配备事故急救设备和器材,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计划,可以防止污染和危险的扩散。 公众参与评价结论公众参与调查表明,公路沿线的广大群众、当地政府、对拟建公路给予极大的支持,他们认为拟建公路对个人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能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 综合评价结论本项目建设对于完善哈尔滨市公路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道里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符合沿线各乡镇发展规划。通过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营运阶段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后,工程建设对沿线自然生态、景观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控制和缓解,其影响程度满足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与功能要求,是可以接受的。本段路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正面为主,改善了交通设施,缓解了评价区内交通拥挤的现状,可大大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其公众参与的认同性良好,综合效益显著。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工程选线合理,项目可行。 二、报告书简本获取方式 如您想阅读环评报告书简本,可通过如下联系方式索取: 建设单位:哈尔滨市道里区农林畜牧兽医局 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电话:13904502720 2012年1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