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符合性 项目建设为铁矿开采,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项目不在其规定的限制和淘汰范围内,属允许类。项目不属于《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彻底整治和规范矿业秩序全面推进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的通知》(川委办发[2005]6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5]32号)清理整顿之列。越西县发展和改革局出具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备案号:川投资备【51343410030801】0001号)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规划符合性本项目符合《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选址合理性 采场选址: 项目采场选址于越西县乃托镇觉林村,分为南北2个矿段,北矿段分东西两个矿区,占地约5km2,为地下开采、采区范围内无居民住户,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生态敏感点或其它需要特别保护的对象。 炸药库选址: 采矿场爆炸器材库布置于矿区矿部西面,距离矿部约1km,高程约为+1850m,建筑面积约400m2,根据《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爆破器材库与村庄(100户~200户)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00m,10户及以下零散住户的安全防护距离不小于150m。本项目爆炸器材库周围无集中居民点。因此,爆破器材库的选址、布局和工程设计技术参数符合《爆破物品使用安全规范》的要求。 临时排土场选址: 本项目采场废石进行回填,设置临时排土场。其位置紧邻工业场地设置,根据废石的堆存需要,在北矿段东西矿区共设置12个临时渣场,在南矿段设置2个临时渣场。周围为山坡地带,修建了防护林和排洪沟,周围无居民集中区,道路、输电及通讯干线、水域等设施,临时排土场拟建地基本适宜建设排土场;选址符合《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2005.2.3)》;满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综上所述,项目选址从环保角度选址合理。 总图布置的可行性本工程总平面布置能够充分利用场地,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布置紧凑、合理,进出物料流畅,运输便利。根据外环境关系,现有的总图布置可从最大程度上减轻对外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本项目的总平面布置从环保角度来看合理。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1)水环境质量现状 地表水:工程地表水体安宁河所有监测断面现状评价因子均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其评价指数值均小于1.0,说明在评价区域的水体现状环境质量良好。 地下水:项目地下水所有监测因子评价指数都小于1,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域要求,评价区域内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中SO2、NO2的小时单项质量污染指数、TSP、PM10的单项污染指数都小于1,项目拟建地区域环境空气环境质量较好,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3)声环境质量现状 区域内声学环境质量现状可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良好。 达标排放本工程对基建期产生的采剥岩土、废石,地下开采期产生的废石临时排土场堆存后回填采空区,对矿山作业粉尘采取湿式作业进行除尘;对产生的地下涌水泵送至平硐口后自流入污水处理站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部分回用至地下采场、部分达标排放,机修废水采用隔油池、气浮一体化设备处理后送采矿场作生产补水用,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作矿区绿化用,不外排;对强噪声源采取隔声、减震等措施后,全公司排放的“三废”主要污染物可做到达标排放。 总量控制目前越西县环保局没有给本工程下达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本环评提出如下表建议执行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 表16-1 全公司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单位:t/a 清洁生产本项目的主要工艺装备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总体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以及环境管理指标均能达到《清洁生产标准—铁矿采选业(地下开采类)》(HJ/T294-2006)中国内同行业中先进水平(二级)及以上的要求。说明本项目较好地贯彻了清洁生产的原则。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建设期环境影响 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扬尘、噪声、施工废水、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做到文明施工,可大幅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项目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妥善处理施工废水、废气、弃土后,不会对当地区域产生明显影响。 运营期环境影响 (1)对环境空气影响 项目为地下开采,其产生的粉尘无组织排放也相对(露天开采)较小了许多,采场及排土场场界处粉尘无组织排放已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运营期矿山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将受矿山开采规模、气象条件、防尘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要加强矿山的防尘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2)对水环境影响 矿区地下涌水常情况下经处理达标部分回用,部分达标排。工程采取的治理措施是对地下涌水进行中和沉淀处理,并尽可能提高循环利用率。治理后能从最大程度上减轻对区域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区域地表水水质仍将基本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标准。 (3)对声环境影响 (1)本工程开采后,地下采场作业噪声对场界噪声的影响不会大于60dB(A); (2)工业广场建成后周围噪声值均有所增加,与背景值叠加后,昼间、夜间均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Ⅲ类标准的要求; (3)矿山公路两侧100m范围内,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在50~60dB(A)。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Ⅲ类标准。 因此,项目建成后对周围声环境影响有限,不会对项目周围环境敏感点产生明显影响,不会改变当地声环境功能。 (4)工业固废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属一般固体废弃物,均得到了妥善的处置。项目对固体废物处置的措施安全有效,去向明确,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环评要求:正式生产后,企业应重新对污水站污泥进行污泥性质鉴别,并按照一般工也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地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相关固体废物标准采取相应的污泥处置措施。 (5)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面积12.1808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2.1808hm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18.7102hm2;弃土石渣总量356万m3;项目区预测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6.0万t,其中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量1.1万t,项目建设扰动地貌可能新增水土流失量5.89万t。水土流失危害表现在由于工程建设开挖、占用等,原地貌和植被将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其水土保持设施功能减弱。 本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破坏大量水保设施,降低了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对工程本身及邻近的沟道等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对建设过程中的边坡防护、排水及生产期产生的废渣的处理等方面采取水保措施,使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工程施工期内和施工结束后,应根据工程不同施工区域,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水保措施,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强预防和治理,尽可能减少因开发建设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 16.1.10 环境防护距离通过对类比其他矿山大气环境的类比监测结果及对本项目采场、排土场影响范围的分析,并结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要求,确定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为:矿山运输道路两侧100m、临时排土场边界外200m范围、采场井口边界以外200m、工业广场200m范围。 本次评价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范围内没有住户等敏感保护点,评价要求: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在此距离范围内不得再建和规划居住用房等与项目不相容的敏感设施。 16.1.11 环境风险环评报告书认为本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可靠且可行,通过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可将风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可接受水平,企业拟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需要指出的是,项目生产存在有一定的事故风险,应划定安全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应根据项目安全评价报告为准。 16.1.12 公众参与本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大多数居民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其生产、工作、周围居民和当地的环境为无影响;对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所有人都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建设及营运过程中必须做好污染治理,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16.2 建设项目环保可行性结论项目符合现行产业政策,符合当地区域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采用的生产工艺成熟、可靠,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拟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排放污染物能够达到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标准,对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明显。项目对外环境环境风险影响较小,风险防范措施切实可行。只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工程设计提出的环保对策及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认真落实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则本项目建设从环保角度是可行的。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将生态保护措施纳入工程验收内容,以确保生态保护措施落实。 2、合理布局各工业场地,高噪声源车间搞好隔音工程措施建设,使其厂界噪声符合规定的标准限值。 3、充分利用矿坑涌水,可用作除尘和设备清洗水。 4、为使矿山投产后能顺利生产和及时达产,建议提前作好生产准备工作。生产管理人员应提前介入基建工作,以了解设计和建设情况,基建指挥部的熟悉情况的人员应有相当部分转入生产,使露天生产与地下工程基建和坑下生产能顺利过渡,不致脱节。并认真作好关键工种的人员培训。 5、对机械性噪声,建议利用吸声、隔声、减震和隔震技术,安装消声器材,控制噪声源,在高噪声源车间设置隔音休息室。 6、合理布局各工业场地,高噪声源车间搞好隔音工程措施建设,使其厂界噪声符合规定的标准限值。 7、利用隔离绿化带噪声传播,绿化带乔木、灌木间植。 8、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将生态保护措施纳入工程验收内容,以确保生态保护措施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