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建设项目环评、验收信息公示平台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4934|回复: 0
收起左侧

[环评公示] 青海省S308线玉树治多至曲麻莱段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海省S308线玉树治多至曲麻莱段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青海省交通厅委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对“青海省S308线玉树治多至曲麻莱段公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已编制完成,现将报告简本进行公示。
1.1       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青海省交通厅
联系电话:0971-6155573
联系人:王宏凯
评价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电话:010-58278835,电子信箱:zhangqj1030@163.com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0号院办公楼1003室,100013
联系人:张前进
电话开通时间:
公示日期范围内,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
公众反映问题请留下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以便意见反馈。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范围:公路沿线相关的常住居民,重点是线路两侧1000m范围内的居民。
主要事项:征求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问题。
--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公众可通过电话、信函、Email提出意见。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2012年5月21日-6月5日
1.2       工程概况
青海省S308线是《青海省公路网规划》的建设项目。项目南接国道G214线,北与国道G109线相连,是连接两条国道的重要纽带,也是沿线玉树县、治多县、曲麻莱县三县与州府连接的重要通道。
S308线同时也是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一纵一横二联”生命线公路通道的重要路段“一横”,是目前从青藏铁路不冻泉货运站至玉树县唯一的一条陆路交通,是玉树、治多、曲麻莱三县灾后恢复重建人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玉树治多至曲麻莱段工程是S308线公路中的一段,线路呈东南-西北走向,起于治多县城入口附近,与S308线结古至治多段公路顺接,左转离开登额曲沿既有S308至治多县聂恰曲右岸,跨聂恰曲,右转沿聂恰曲左岸至聂恰曲和通天河交汇处,跨通天河向西北至曲麻莱县城,终于环城路与清曲路交叉口,顺接曲麻莱至不冻泉段。
项目推荐方案全长52.784km,设特大桥1153.2/1座,大桥2450.9/7座,中桥529.5/8座,小桥74.5/4座,涵洞共80道,桥涵设计洪水频率为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1/100,平面交叉6处,养护工区1处。全线永久占地156.97hm2,临时占地31.03 hm2。
本工程原计划于2011年底全线开工建设,2014年底全线建成通车,总工期3年,估算总投资15.60亿元。
1.3       环境现状评价1.3.1        自然环境
1)本项目位于玉树州的治多县和曲麻莱县,所在区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江源东部地区,通天河及其众多支流贯穿。路线翻越众多中高山及河流谷地地貌区,一般海拔高程在4000-4800m之间。地貌可划分为山前平原、河间谷地和中高山等地貌。
2)拟建公路所在区域海拔高、大气稀薄。在高海拔、大起伏的复杂地形影响下,形成独特的高原-山地天气系统,特点是寒冷多变,日温差大,冰冻期长。全年除6-8月份外,基本都为冰冻期。四季不分,仅有寒暖两季,且气候的水平、垂直分带性显著。
(3)项目区内水系属长江流域水系,区内的通天河为长江支流,聂恰曲等支流为通天河的支流水系。其特点是流量小,比降大,河流所形成的河谷地貌宽度较小。
路线所经区域的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冰雪消融水、地表水渗入等补给。在山地丘陵多以地下径流、泉排泄,江河干流在盆地小平原以蒸发为主。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包括:冻结层上水、冻结层下水、融区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区孔隙裂隙水、石灰岩地区岩溶裂隙水。
1.3.2        社会环境
拟建公路直接影响区为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公路沿线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价范围内没有旅游景点分布,评价范围内无文物分布。
1.3.3        生态环境
(1)        项目区属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三江源预防保护区,同时也属青海省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中的重点治理区。
(2)        项目区以自然植被为主,主要包括高寒草甸和草原,间有灌丛。细分为嵩草、杂类草高寒草甸、禾草高寒草原、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等3个植被型,小嵩草、紫花针茅草甸等6个群系。
(3)        项目区野生动物种类主要为高寒草原草甸动物群,较为常见的兽类主要有高原兔、喜马拉雅旱獭、鼠兔、藏羚、藏原羚、岩羊、盘羊等。
1.3.4        声环境
拟建公路沿线无声环境敏感点。对现有公路沿线的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现有公路两侧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声环境质量良好。
1.3.5        水环境
本项目沿线无污染源,人为污染轻微,河流水质基本保持本底状态。
1.3.6        环境空气
公路所在区域人烟稀少,除了少量生活采暖、油烟及自然扬尘影响外,其余路段无污染源,空气质量基本保持自然本底状态。
1.3.7        现有公路存在的环境问题
现有治多至曲麻莱公路沿线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遗留取土坑,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多数得到了恢复,但也有个别取土坑有待在改建过程中进行处理。
1.4       环境影响评价1.4.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拟建公路属于《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中的“一横”S308线,对S308的升级改造将提高干线公路的抗灾能力,对于玉树县、治多县、曲麻莱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拟建公路属于《青海省公路网规划》确定的干线层路网,规划近中期实施的项目之一。拟建公路利用旧路进行改扩建,通过在施工和运营中采取相应环境保护措施后,符合《青海省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审查意见的要求。
(3)项目为老路改造项目,总体占地指标和路基、附属设施等分项占地指标均符合《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中Ⅲ类区域占地指标要求。
1.4.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拟建公路永久占地占用的植被类型主要为草地,其中占用小嵩草、紫花针茅草甸面积最大,为114.52hm2,占评价范围内该类型总面积的5.04%;其次为紫花针茅草原和线叶嵩草草甸,占用的面积分别为5.50hm2、5.13hm2,占用比例均约为其评价范围内总面积的5.16%。公路占地将导致393.91t的生物量损失,数量不大,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
(2)拟建公路基本沿现有省道308改建,建设等级为二级,不封闭。由于省道308已建成多年,沿线野生动物已基本习惯公路存在。拟建公路布设桥涵众多,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动物的通行,对两侧动物活动的阻隔效应增加不明显。拟建公路可能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较大的时期是施工期。主要是由于施工期人类活动较为剧烈,施工机械和人员活动会惊吓、干扰沿线动物觅食;施工占用草地会对动物取食区造成破坏;施工噪声会打破动物安静的栖息环境。施工影响属于暂时性影响,随着施工结束会逐渐消失,野生动物将恢复原有的活动范围。通过采取相应措施,施工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3)项目设置2处取土场,地形均为坡地,不在公路视线范围内;新修施工便道短,减少了扰动面积;上游汇水面积小,便于截排水沟设计和施工,易于控制水土流失,且取土场周边无村庄及工矿企业,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各取土场完工后进行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可得到缓解,设置合理。
4)项目设置5处弃渣场,地形为沟谷,不在路线视野范围内,占地类型为稀疏牧草地,下游无村庄及工矿企业,易于施工、便于布设措施、易于控制水土流失。弃渣结束后恢复植被,各弃渣场设置合理。
1.4.3        声环境影响评价
(1)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噪声影响昼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范围内,夜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80m范围内。
2)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点。在最高设计时速80km/h条件下,营运中期,公路交通噪声昼间均可达到4a类标准,夜间达标距离为23m2类标准达标距离昼间为24m,夜间为73m。当地政府及居民在进行房屋规划和建设时可参考。
1.4.4        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        桥梁施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施工废渣、废油、废水和物料等进入水体而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加强管理可避免和减缓桥梁施工对沿线地表水体的污染。
(2)        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筑路材料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在路面施工时,首先避免雨期或逆季节施工造成沥青废渣,再则施工中应及时碾铺,防止雨水冲刷,严禁将沥青废渣冲入河流。
(3)        考虑到施工营地为临时设施,建议采用旱厕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施工结束后覆土掩埋,不会对附近水体造成较大影响。
(4)        降水径流在采用多处分散的方式排入水体后,小范围内污染物瞬时浓度的增加,但在向下游游动的过程中随着水体的搅浑将很容易在整个断面上迅速混合均匀。相对于河流水体流量,路面径流携带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甚微。
(5)        养护工区人员较少,每日污水量较小,污水成分简单,采用旱厕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出水和剩余废物用于草场肥料,对周边水环境影响较小。
1.4.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桥梁施工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来自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时用于护壁的泥浆,泥浆接触地下环境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采取天然粘土护壁,采取封闭施工,可以减少泥浆等污染物进入地下环境污染地下水。
(2)营运期新建1处养护工区,每日生活污水排放量小,污染物成分简单,且设置旱厕,不会影响地下水水质。
1.4.6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项目本身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可能存在的环境空气问题是公路施工期扬尘及沥青烟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采取本评价提出的防治措施后,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可以被环境所接受。从环境空气保护角度分析,该公路的建设是可行的。
1.4.7        环境风险
公路营运期运输危险品车辆在敏感路段发生引起污染的事故风险概率较小,营运近、中、远期在未采取环保措施的情况下发生风险事故概率最大为0.00108次/年、0.00151次/年和0.00253次/年。但由概率理论,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若不采取措施,一旦发生对环境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1.5       方案比选结论
经过局部路段推荐方案与比较方案的比较,本环境影响报告建议采用推荐方案,与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推荐方案一致。
1.6       公众参与结论
环评在公路沿线作了广泛的公众意见征集和调查。调查表明,公路沿线的广大群众、当地政府、对拟建公路给予极大的支持,他们认为拟建公路对个人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能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并要求尽快建设该公路。
沿线群众最关心的是占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及是否能按补偿标准到户。
1.7       主要环境保护对策结论1.7.1        以新带老环境保护措施
现有治曲公路遗留取土坑较少,地貌为低缓坡地,其原生植被为小嵩草高寒草甸,取土坑挖深较浅,开挖面小,距公路较近,影响景观,地表植被尚未恢复,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取土坑经景观平整和表土回填之后采用草皮移植,恢复植被。
1.7.2        社会环境
公路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尽量减少临时性占地面积;拆迁安置地点一定要结合当地长远规划;施工期做好交通指挥疏导,尽量减少公路施工对现有公路交通的影响;同时施工中如发现文物,应暂停施工、保护现场,并及时通报文物管理部门。
在每个村庄两端设置减速标志,村庄内部安装减速带。
1.7.3        生态环境
(1)设计期
保护区内部禁止设置取弃土场,位于保护区内部的料场必须取消。
尽量保存当地的熟化土,用于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在工程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考虑施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农业损失纳入到工程预算中,通过农业区时,尽量缩小影响范围,降低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的干扰和破坏,避免或尽量减少占用农田。
施工之前划定施工车辆行驶路线,严禁车辆在草原上任意行驶。
进一步优化设计,合理布设取土场,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并进行环保设计;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减少临时用地时间;
设计路基排水和防护工程,如截水沟、边沟、护面墙、护坡、挡土墙、框格防护等,既可稳定路基,又可防治水土流失。
进一步优化设计施工道路,尽量多利用地方道路,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产生。
(2)施工期
调查工程施工时段和方式,减少对动物的影响。
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规,打击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施工期路基临时排水措施包括路肩修建挡水土埂、临时边坡排水沟及沉淀池并加强对不能及时进行边坡防护工程的覆盖,以防雨季降雨对边坡坡面形成的面蚀和冲蚀和风蚀。对于工程区内有肥力的原始表土层,应在工程施工前预先对其进行剥离,以备工程后期土地整治覆土之用。
弃渣前应先将弃渣场表土进行剥离,在其堆放处周边设编制袋装土临时拦挡,并布设周边临时排水沟,保持其养分,防止表土流失。弃渣场使用完毕后,作为复耕以及植被恢复用土进行返还。弃渣场坡脚采用浆砌石挡渣墙进行拦挡防护。弃渣场上游设置浆砌石截水沟,周边设置浆砌石排水沟,将上游来水导出弃渣场范围之外;边坡平台设置浆砌石横向排水边沟。渣场在公路视线范围外,弃渣结束后,采取平整场地,压实,碎石压盖。
取土前在取土场边缘外扩1m设临时拦水土埂,在其外侧设临时截水沟,以防取土场上游汇水入侵取土场,将坡面汇水排至天然沟道。大风季节,对取土面进行土工布覆盖。对取土场坡面与坡前平地进行压实,碎石覆盖或进行土地整治,然后从临时表土堆放地调来表土,覆盖表土,撒播草籽。
施工生产生活区在进行场地平整和建设使用之前,应先期建设上游的临时截排水工程,临时截水沟采取梯形断面,素土拍实。施工单位动土工程尽量安排避开雨季,场地平整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减少弃渣、弃土量。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料、渣的堆放和处置,禁止无序的乱堆乱排。及时清除截、排水沟中的冲淤物,以保持排水系统的通畅。施工过程中注意洒水,大风季节覆盖土工布,以防风蚀。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须将不需要保留的地表建筑物及硬化地面全部拆除,废弃物及时运至附近取土场。
对于开辟施工便道过程中占用草地的需要剥离表土,产生的新的废渣及时清除,运至弃渣场统一处置,施工便道线形应具有一定的曲率,施工期间应做好施工便道的防、排水措施和防风措施。除此以外,为防止施工期间施工车辆随意碾压,破坏原地表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规定行车通道,避免破坏施工便道沿线的植被和生态。施工结束后,应根据施工便道占地的后期规划利用方向,及时进行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工作。
(3)营运期
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防止地表裸露。
1.7.4        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
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
施工便道远离学校、居民集中区,不得穿越声环境敏感点。
为了监督和保护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学校学习环境,将进行施工期的声环境监测。要求监理工程师对施工便道经过的村庄进行施工期抽样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噪声防治措施如:限制工作时间,改变运输路线,采用临时声屏障等措施。
(2)营运期
做好和严格执行好公路两侧土地使用规划,严格控制公路两侧新建各种民用建筑物、学校;地方政府在新批民用建筑时,可根据公路交通噪声达标距离,规划土地使用权限。
1.7.5        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设计期:通天河为Ⅰ类水体,聂恰曲为Ⅲ类水体。为加强水环境保护,对K224+390跨越通天河特大桥,桥梁护栏进行强化、加固设计,并设置防侧翻网,桥梁两端设置保护水体等提示标识。同时在设置桥面径流收集处理设施,设置纵向排水管将桥面径流导入桥梁两端沉淀池。拟建公路危险品主要来源于石油,按油罐车容积20 m3计算,并考虑事故冲洗水量,每个沉淀池容积设为50 m3,规格为长5m,宽10m,有效深度1m。
施工期:公路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可通过加强管理来减缓,对桥梁施工通过采取先进环保施工工艺、合理安排施工营地、施工场地和建材堆场的位置;公路沿线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要通过旱厕统一收集和处理后,用于草场追肥。
施工机械修理场所应设置简易的隔油沉淀池,对施工机械冲洗及维修产生的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营运期: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的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货物造成水体污染。制订危险品运输应急预案。
1.7.6        地下水环境
施工期:K184+550玉秀大桥、K224+390通天河特大桥桥梁桩基钻孔施工过程中工应采取天然粘土护壁,采取封闭施工,尽量减小钻孔施工与周围地下环境的接触面积,减少泥浆等污染物进入地下环境污染地下水。桥梁施工过程应设置必要防护设施,并设置提示牌,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防止施工固体废物、废油、废水进入河流。施工期桥墩基础开挖应选在枯水期,加强对施工机械和施工材料的现场管理。
各跨河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严格封堵桩身与孔壁之间的间隙,防止污染物通过此通道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
营运期:K184+550玉秀大桥、K224+390通天河特大桥设置环保标志或宣传牌,禁止在行车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以保护公路环境。
1.7.7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施工期
为减轻施工粉尘对居民的影响,公路施工的料场、稳定土和沥青拌和站应设在空旷的地方,相距300m以内不得有学校和集中居民区等。拌和设备要有良好的密封性、减振器和除尘装置,沥青加热设备应采用全封闭自动设备,注意搞好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
运输材料的道路、施工现场尤其是稳定土拌合站,采取必要的洒水措施,防止扬尘。洒水时间主要在无雨的天气,每天洒水两次,上、下午各一次。
运输散装材料的车辆和散装物料堆放场应加盖蓬布,防止材料散落飞扬。
路基填筑时,根据材料压实的需要相应洒水。承包商还必须在材料压实后经常洒水,以保证材料不起尘。
     (2)营运期
加强公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公路良好运营状态,减少塞车现象。
严格执行汽车排放车检制度,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车辆上路。
加强运输散装物资如煤、水泥、砂石材料及简易包装的化肥、农药等车辆的管理,在高速公路入口处进行检查,运送上述物品需加盖蓬布。
执行环境空气监测计划,根据监测结果确定采取补充的环保措施。
1.7.8        环境风险
在工程设计方面,对对K184+550玉秀大桥(跨越聂恰曲)和K224+390通天河特大桥桥面设置径流收集设施,桥面径流经沉淀池起到沉淀、蓄毒作用,确保事故径流和初期雨水径流不直接进入水体。同时对桥梁采取强化加固防撞护栏和防侧翻措施。
应结合《青海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玉树州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级交通部门建立与所在行政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的联动机制,防范危险品运输风险。
1.8       环境保护投资结论
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投资总计3592.76万元,约占总投资15.6亿元的2.30%
1.9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拟建项目是《青海省公路网规划》干线层路网的重要组成路段,与相关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赞同。工程占用土地及拆迁民房,实施合理的经济补偿及组织管理,可使民众生活条件得到基本保证。施工期、营运期对沿线地区环境的影响,按项目环保计划实施防治措施,可使影响降至最小程度。实施公路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可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项目路线布设较合理,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角度评价,本项目建设可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6-5 03:45 , Processed in 0.0697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