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村安居小区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友谊新村安居小区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政府清真巷街道办事处友谊村村民委员会 代办代建单位:青海世纪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新建 地理位置:建设项目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南山路7号(北侧为原南山路,南侧邻南磨尔园路居民区,东侧为园山路,西侧为规划建国路),中心地理坐标为N 36°47’19.14”,E 101°45’56.83”。 总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全部为友谊村村民委员会自筹。 建筑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为5.17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为28.93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5.6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16.7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为520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主要为地下车库。 建设项目共建设14栋高层建筑楼,住宅1433套,入住人口约5015人。南山路东西向穿过建设项目,使项目分为两个地块,均为梯形地块。北区用地性质为集酒店、办公楼、商业楼、住宅楼及村委会为一体的商业住宅办公用地,建设内容为一栋酒店(24F),一栋办公楼(22F),两栋商业楼(3-4F),村委会及物业(4F)和三栋安置房(28-32F),总建筑面积11.48万平方米;南区用地性质为集酒店、办公楼、商业楼、住宅楼及农贸市场为一体的商业住宅办公用地,建设内容为一栋酒店(24F),一栋办公楼(22F),两栋商业楼(3-4F),一栋农贸市场(2F),一栋幼儿园(3F),三栋安置房(30-33F)和六栋住宅楼(30F),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 建设项目建筑面积指标一览表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2.1.1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噪声是暂时的,但由于施工期较长、噪声源大,施工场地位于市区,环境敏感点众多,因此它对环境影响较大,是居民投诉较多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项目周边环境,本项目周边均为噪声环境环境敏感目标,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项目区南侧南磨尔园路居民区,因此在施工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根据噪声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防治噪声污染的基本方法,建设项目施工噪声可采取以下降噪措施: ⑴ 建设项目靠边界的施工场地,使用全封闭技术以及新型隔音围护,在有环境敏感点的施工边界安装声屏障,一般人工设计的声屏障可以达到5—12 dB(A)实际降噪效果,可以大大降低施工作业噪声向外界的传播强度。 ⑵为取得项目周边居民及各单位的谅解和合作,施工单位应事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施工方案通知他们,同时,施工单位应努力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⑶ 生产作业尽量向现场外部发展,减少现场施工作业地作业量或作业内容。对于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的机械加工及制作,可以在工厂、车间内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此外,木材、钢筋及其它金属材料的加工等,也可以实现非现场作业。 ⑷合理布局施工现场:因建设项目敏感目标集中在施工场地的周边,可将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置于场地中央,利用噪声的随距离衰减特性来减小噪声污染。 ⑸积极改进作业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与材料,降低作业噪声的产生量。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的施工机械。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电锯、电刨)可以设置作业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结构阶段混凝土泵、振捣棒可采用吸音布设置临时隔音棚。 ⑹施工单位应科学组织施工方案,合理使用高噪声机械作业时间,并使设备维护保养处于良好状态,以尽量降低设备噪声源强,要注意尽量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减少施工噪声影响范围。 ⑺加强噪声作业控制,调整作业时间,制定合理的作业时间带。在施工现场超出规定时间带作业的一般是支模板以及浇注混凝土等作业,这些噪声的产生在正常作业中是避免不了的,而且这些噪声的强度非常大,在夜间作业噪声又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有效的控制施工单位夜晚连续作业,就应该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晚间作业不超过22时,早晨作业不早于6时。昼间可以将施工作业时间与居民的休息时间错开,中午避免进行高噪声的施工作业。 ⑻应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减少人为噪声,进行文明施工,建立健全现场噪声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建筑材料轻拿轻放,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意识。 建设项目在采取合理布局施工现场等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后,可减低施工噪声对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在距边界有强噪声源时,噪声强度是难以达标的。 因此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调整作业时间,制定合理的作业时间带,禁止夜间施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场界噪声。当特殊情况下确需连续施工作业的,必须到环保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后,方可进行连续施工作业,同时应禁止施工车辆在进入敏感区鸣号,还应该与附近居民协商,得到居民的谅解。在特殊情况下(高、中考期间)全天禁止施工。 建设项目采取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降噪措施,是目前建设工地普遍采用的的降噪措施,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均合理可行,符合防治噪声污染治理的一般原则。 2.1.2施工期扬尘影响分析 根据目前建筑工地的施工方式、施工水平,建设项目施工扬尘主要集中在前期的土石方阶段和末期配套公用设施建设两个阶段,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的行驶产生,约占扬尘总量的60%,另一原因是大风、天气干燥、少雨季节的不利气象条件下。因此,抑制扬尘是减少施工扬尘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运输车辆限速、道路硬化及保持路面清洁,也是减少扬尘量有效的手段。 针对扬尘的来源,建设单位应根据《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 393—2007)制定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其中对控制扬尘污染的措施应主要包括: ⑴建设工地采用封闭式施工方法,即将工地与周围环境分隔,可在工地四周设置2.5米以上围护栏,以起到隔阻工地扬尘和飞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应在工地建筑结构脚手架外侧设置有效抑尘的密目防尘网(不低于2000目/100㎝2)或防尘布。 ⑵土方工程包括土的开挖、运输和填筑等施工过程,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开挖作业扬尘一般在洒水情况下,影响距离不大于50 m。 ⑶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闭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采用防尘布苫盖等有效措施。 ⑷施工工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一周的,则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防止风蚀起尘及水蚀迁移: 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定期喷洒抑尘剂;定期喷水压尘。 ⑸施工期间,应在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工地出口处铺装道路上可见粘带泥土不得超过10米,并应及时清扫冲洗。 ⑹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苫布遮盖严实。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厘米,保证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垃圾的运输,送往指定的倾倒地点。 ⑺ 施工工地内及工地出口至铺装道路间的车行道路,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并保持路面清洁,防止机动车扬尘: 铺设钢板路;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铺设用细石路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等,并辅以洒水、喷洒抑尘剂等措施。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保洁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土方集中存放的,应当采取覆盖或者固化措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配有保洁员,专门负责保洁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及时洒水清扫,减少扬尘污染。驶离建筑工地的车辆轮胎必须在保洁区经过清洗,以避免工地泥浆带入城市道路环境。对工地周围的道路应保持清洁,若发生建材或泥浆洒落、带泥车辆影响路面整洁,工程施工单位有责任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清扫。 可用吸尘或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工工地道路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 ⑻施工期间,对于工地内裸露地面,应采取下列防尘措施之一:覆盖防尘布或防尘网;铺设礁渣、细石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晴朗天气时,视情况每周等时间隔洒水二至七次,扬尘严重时应加大洒水频次。 ⑼汽车行驶引起的道路扬尘约占场地扬尘总量的60%以上,如果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4-5次),可收到很好的降尘效果。当施工场地洒水频率为4-5次/天时,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50 m范围内。 ⑽施工单位保洁责任区的范围应根据施工扬尘影响情况确定,一般设在施工工地周围20米范围以内。 ⑾禁止焚烧各类废物;施工营地不得使用原煤、重油等作为取暖及食堂能源,建议使用液化气或醇基燃料。 以上措施均为建筑工地普遍采用的降尘措施,在经济上、技术上合理可行。 2.1.3施工期废水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基础开挖时会产生的泥浆水,水量主要由地下水水位高低决定,泥浆水含有大量的SS,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地表水域,将造成城市污水管网的堵塞和受纳水体污染的影响。 根据本建设项目地勘报告,该区域地下水位为-18 m,本项目最大挖深为13 m,在开挖深度不会有地下水,因此不会产生大量泥浆水。如因特殊情况产生泥浆水,须经沉淀澄清后通过水泵排出,不得将泥浆水直接外排。 施工基础开挖时,大雨冲刷地面浮尘,亦将产生泥浆水。建设项目土石方阶段将在4—6月份进行,此时间段尚未进入西宁市的雨季,降雨天数和降水量都较少,降雨产生的泥浆水将直接进入开挖的基础内,通过土壤渗透和自然蒸发解决。如出现大雨、暴雨的极端情况,应在基础内沉淀澄清后通过水泵排出,不得将泥浆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 施工生产作业过程中冲洗、浸泡、溢流和水管泄漏等形成施工污水,排放量较难估算,主要污染为SS,最好直接用于施工降尘水。若外排则必须经过工地设置的废水沉淀池。 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产生于施工营地,总排水量为1.05万m³。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因子包括COD、NH3-N等 ,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浓度分别为460 mg/L、42 mg/L,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中相关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1.4施工期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场地平整,约产生26万m³弃方,随挖随运,不在场地堆存,全部运至城管部门指定的那加山垃圾场。 建设项目共计产生2.9万吨建筑垃圾,应分类收集,其中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包装箱、包装袋可回收进行综合利用,其余固废清运至城管部门指定建筑垃圾填埋场。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年产生生活垃圾27 t,施工期总排放量为81 t,生活垃圾以专门的容器收集,由环卫部门清运至西宁市生活垃圾填埋场。 2.2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2.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⑴锅炉烟气 建设项目运营后冬季采暖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建设项目运营后全年共计消耗天然气373万m3,产生烟气量为4774.4万标立方米。根据《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生活源废气污染物产排污系数计,燃烧10000 m3天然气产生0.09 kg SO2,8 kg NOx,0.01 kg烟尘,则各污染物排放浓度为SO2 0.7 mg/m3,NOx 62.5 mg/m3,烟尘0.078 mg/m3,可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规定的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对大气环境及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⑵机动车尾气 项目建成后共设置1469个停车位,其中地下停车场停车位1400个,汽车尾气以CO、THC为主,产生CO 5.61 t/a、THC 0.71 t/a。车库设置独立机械排风系统、机械排烟系统和送风系统(自然补风或机械送风),汽车尾气从地下停车库的排风系统送出,按换气标准为6次/h,换气量大于72×104 m3/h。在保证换气通风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地下停车场尾气污染物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满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标准。 参考《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技术研究》(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当换风次数6次/h以上时,如排风口与环境敏感目标保持10 m间距,经空气扩散稀释后,可使环境敏感目标处CO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⑶酒店餐厅油烟 酒店餐厅设施应严格按照《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2010)进行统一设计;厨房炉灶需安装排油烟净化器,油烟净化器的处理效率大于85%,则餐厅厨房后堂产生的油烟废气排放浓度约0.63 mg/m3,可以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相关标准限值。 (4)幼儿园食堂油烟 幼儿园食堂设施应严格按照《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 554-2010)进行统一设计;食堂炉灶需安装排油烟净化器,油烟净化器的处理效率大于75%,则幼儿园食堂后堂产生的油烟废气排放浓度约1.4 mg/m3,可以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相关标准限值。 2.2.2水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项目的水污染源主要是居民、物业管理以及商业铺面产生的生活污水,污水类型主要包括厨房污水、冲厕污水和洗浴排水等,排放总量约为30万m³,污水中主要污染因子包括COD、NH3-N等 ,其产生浓度分别为575 mg/l、52.5 mg/l,酒店餐厅和幼儿园餐厨废水需经隔油池处理,农贸市场污水需经格栅井、沉淀池处理后,同生活污水均排入化粪池处理后,排放浓度分别为460 mg/L、42 mg/L,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中相关标准,经小区污水管网汇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西宁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最终在小峡口断面上游排入湟水河。 2.2.3声环境影响分析 ⑴锅炉房噪声 建设项目在南北区分别设置地下独立锅炉房一栋,建筑总面积321㎡。北区锅炉房位于酒店西南侧空地地下,内置2台4吨燃气锅炉;南区锅炉房位于6#安置房南侧空地地下,内置1台4吨、1台6吨燃气锅炉。总功率300千瓦。热交换站位于锅炉房内,设6台热交换机,南北区锅炉房各置3台。 根据预测结果,在仅考虑室内(锅炉房)隔墙衰减噪声的情况下,锅炉房噪声昼间厂界噪声达不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其中夜间超标9 dB(A);受锅炉房噪声影响周边区域夜间声环境质量将达不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 针对锅炉房噪声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南北区2个锅炉房位于空地地下锅炉房内应合理布局,锅炉燃烧机头加装隔声、消音装置。 ②锅炉主体及其辅助设施如水泵、风机系统、供暖管路等应采取严格的减振、隔振措施。设备的共振频率的高低与它本身的质量大小成反比,减振常采用增加设备质量来降低共振频率,通常是将设备安装在预制混凝土基座上,大质量的混凝土基座有益于设备的稳定性;利用隔振元件和挠性接头使振动发声的机械设备与基础等结构物隔离开,一般情况下选择橡胶减震器或橡胶减振垫可以满足要求。 ③锅炉房及采暖泵房必须安装双层隔音门,对锅炉房内墙墙体做吸声处理。 ④锅炉烟囱高度、直径、变径等需严格按照《锅炉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避免因设计不规范而产生的气流噪声。必要时锅炉烟囱应加装消音器。 ⑵自来水加压泵房噪声 高层建筑物的供水,供暖等离不开二次加压水泵机组,水泵机组位于德水泵房设置于空地地下。 二次加压水泵机组主要噪声源主要来源于电机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管道噪声。 针对二次加压泵房噪声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建设项目在南北区各设置1个生活水泵房,北区水泵房位于2#安置房西南侧绿化空地地下,南区水泵房位于6#安置房北侧绿化空地地下,避免了直接位于居民楼的建筑结构内,可减轻结构传声的影响。 ②加压水泵亦采用将设备安装在预制混凝土基座上进行减振,利用隔振元件和挠性接头使振动发声的机械设备与基础等结构物隔离开,选择橡胶减震器或橡胶减振垫进行隔振。 ③隔绝振动传递的来源,即在声源和管道之间加设软连接,以弹性连接代替刚性连接。对于泵房的管道主要采取橡胶补偿软连接,即在水泵的进出口、穿墙处采用可曲挠单球或双球合成橡胶接头。 ④降低管道表面的声辐射,通常采用的是管道包扎的方法,即在管道外包扎阻尼材料,可以显著地降低管道噪声辐射。 ⑤由于管道安装的过程中必须以吊架、支架的形式与墙体连接,为了避免振动传递到墙体,一般采用钢弹簧隔振器的形式。管道穿墙时管道振动的能量相当一部分传递给了建筑结构,所以管道穿墙时管道应与墙体脱开或加橡胶减震垫。 2.2.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本建设项目拟不设置垃圾收集站,在住宅楼各单元、会所、商业铺面等处分别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箱,定期由物业保洁人员集中收集直接清运至垃圾转运车,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居民生活垃圾和商业垃圾,排放量为10.4 t/d,每日清运2~3次,可满足需要。 建设项目在住宅楼各单元、商业写字楼、村委会和物业等处分别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箱,产生垃圾分类收集后统一清运至西宁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酒店、幼儿园产生的餐厨废弃物由物业保洁人员统一集中收集后至小区垃圾收集站,再交由青海洁神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酒店、幼儿园产生的餐厨废弃物不得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 2.2.5商业用房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设5栋商业用房,总面积约56533 ㎡,主要以日常生活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等为主,为社区提供日常的商业服务。 建设项目物业公司应按照《西宁市环境保护条例》、《西宁市服务行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采取以下措施,严格管理商业铺面,避免商业铺面对小区居民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小区住宅楼下的商铺不得从事娱乐业。 建设项目在总体设计中不考虑商铺从事餐饮项目,未设计专用油烟烟道,因此商业铺面不允许建设各类餐饮业; 产生噪声、振动污染的机动车维修厂、小五金厂及 其他超标准排放噪声的加工厂不得设置在具有住宅使用功能的楼宇内;产生恶臭、异味的服务项目不得设置在住宅小区内。 建设项目出售或租赁商业铺面时应告知业主,并在合同中明确不得从事餐饮业。 2.2.6农贸市场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设计中农贸市场设置于南区西侧,且市场外1 km内,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等,无生产或贮存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的场所,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农贸市场环境影响主要为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环境影响。应根据《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 14881)、《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传染性疾病预防措施》(GB 19085)《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卫法监发[2003]56号)等制定相应的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农贸市场产生的食物残余废弃物具有含水量大,且易腐败产生恶臭等特点,故市场内应设置单独的垃圾收集箱,对市场垃圾进行暂时的存贮,并有单独的防蝇、防鼠设备;肉类统货的分割剔骨,鲜活、冰鲜水产品和禽类区产生的头、内脏、鱼鳞、羽毛等以及蔬果区产生的败叶、腐果等应及时单独收集,收集的垃圾应做到日产日清,减轻垃圾腐败产生的恶臭;针对市场垃圾含水量较大的特征,应对垃圾收集箱进行必要的防渗处理,避免垃圾渗滤液长期渗漏污染地下水;市场垃圾收集箱应设在垃圾收集站室内,减少蚊蝇滋生和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对农贸市场(2F)计划设置的100个摊位合理布局,做好市场的采光和通风,对市场建筑墙壁做好吸音措施以起到降噪效果,产生污水需经格栅井、沉淀池后排入化粪池,加强保洁员和市场交易的技术管理,保持市场内干燥、清洁、无异味,以此减小对农贸市场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影响。 2.2.7外环境影响分析 居民小区自身产生的各种环境因素外,外环境对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项目属位于南山路7号,属于十字街商业中心(老城商业、服务、居住综合区),周边均为居住小区和商业铺面。南山路穿过建设项目,使项目分为南北两区。项目北侧为原南山路、西侧为规划建国路、东侧为园山路,其中1—5号安置楼和1、3、4号住宅楼临交通沿线,外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交通干线产生的交通噪声影响。采取相关的降噪防噪措施,使噪声进一步衰减,以减轻交通噪声对小区的影响。 ⑴建筑设计单位应依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文件,考虑周边环境特点,对噪声敏感建筑物进行建筑隔声设计,以使室内声环境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在邻近道路或轨道的住宅建筑中,应按房间使用功能的不同,进行合理布局,例如将面向道路一侧布置为厨房、卫生间等非居住用房间。在同样交通噪声的情况下,面向道路和背向道路的房间噪声要相差10—15 dB(A)。 ⑵环境噪声会通过外墙或门窗传入室内。外墙墙体本身的隔声量通常是足够的,可以防止室外环境噪声的传入,但门和窗是薄弱环节。采用计权隔声量30—40dB 以上的高效隔声门窗,是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的重要措施。考虑到在有些情况下,要求窗兼有通风换气的功能,通风消声窗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⑶靠近道路的敏感点,应专门设计绿化降噪措施。 3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结论 本项目不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限制类、淘汰类,本建设项目经西宁市城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批准(东发改备字[2011]第12号),属允许类。因此,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拟建项目经西宁城乡规划局同意(《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 宁规选2011 017号),批准“友谊新村安居小区建设项目”的建设。建设用地符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要求,从土地利用规划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和环境相容性分析,建设项目项目选址合理。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的建设符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相关要求。存在的各种污染影响在可控制范围之内,只要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加强管理,建设项目从环保角度是可行。 4 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公众对本项目的总体看法和态度; 项目建设过程中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公众对本工程选择的地理位置有何看法; 公众是否同意项目的建设。 如果您有好的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我们沟通。 5 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相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对该项目及周围环境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以信函、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我所反映。 6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自公示之日起10日内。截止日期2012年6月10日。由于条件有限,一般不接受来访,请谅解。 7 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西宁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李太林 联系电话:0971-6308152 联系地址:西宁市海晏路25号 西宁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二零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