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名称:乐昌市同发钾长石矿 联系人:陈全亮 2、 承担环评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名称: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 联系人:罗小莉 联系电话:020-83633569 3、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广东省乐昌市大源镇周围 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请简要说明原因。 4、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以及公众认为必要时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2009年9月23日至10月10日 5、环评报告书简本 环评报告书简本如下: 1 项目回顾性评价 1.1 基本情况 工程位于广东省乐昌市大源镇水源村猪屎夹,距乐昌市区25公里,距乐昌至大源镇公路0.7公里。矿体分布总面积0.2平方公里,整个矿区(包括地面作业场地)总面积为0.201平方公里。矿区可采储量为4.5万吨,开采深度标高320米至500米,开采方式为地下平井开采,年开采12000吨。 1.2 主要环境问题及建议 ①进一步加强矿山绿化工作,制定并落实生态保护规划,加强矿山植被恢复工作,尤其是矿山的公路两侧边坡、排洪沟渠的边坡、堆浸渣场裸露地及其它宜林地的绿化工作。切实、有效地控制矿山公路、排洪渠边坡塌方、水土流失及泥石流产生。 ②加快矿山引水排洪硐建设,形成畅通有效的排洪系统,将矿区外地表径流直接导入纳污水体。 ③进一步加强全矿区日常生产和环保管理,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和矿山环境安全。 2 项目概况和主要环境问题 2.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广东省乐昌市大源镇同发矿区铜、钾长石矿 产品方案:本项目年采原矿3万吨铜矿、0.4万吨钾长石矿。 建设单位:乐昌市同发钾长石矿 建设地点:广东省乐昌市大源镇水源村猪屎夹 项目规模:年采铜矿量3万吨,钾长石0.4万吨 占地面积:本项目属于变更开采矿种的小型矿山。项目占地0.65hm2,矿区矿权范围面积20.50hm2,实际开采面积1.41hm2。
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开采工业区(开采工业场地、贮矿仓)、废石场、生产生活区等,矿石采用对外委托选矿,本项目不设选矿场和尾矿库。 项目投资:609.19万元(流动资金60万),环保投资30万元,占总投资4.9%,自筹。 生产工艺:开采工艺——地下开采,回采工艺——普通浅孔留矿法。 2.2 主要环境问题 (1) 矿区采矿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2) )矿区采矿过程噪声和选矿厂生产过程设备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矿区采矿废石对环境的影响。 (4) 项目建设阶段和运营过程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植被、扰动土层、裸露地表和诱发水土流失等。 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评价在纳污水体项目西端小溪和大源河上共布设了7个监测断面,对水温、pH、CODcr、BOD5、DO、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氟化物、总磷、总氮、NH3-N、铁、铜、锌、铅、镉、汞、硒、砷、锰、六价铬、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等26项水质因子进行了现状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断面监测因子(SS除外)单因子指数均小于1,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SS超标主要原因受两个矿的影响,悬浮物的排放量较多,且小溪的流量很小,导致SS超标,但其对整个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3.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评价地下水环境现状设2个监测点,分别为矿井水、工人取水井。监测项目包括: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挥发酚、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总大肠菌群、溶剂性总固体、六价铬、砷、汞、铅、镉、铁、锰、铜、钾、悬浮物、总硬度等23项。 监测结果表明:矿井水以及工人生活用水水质较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3类标准。 3.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设3个监测点,监测因子为TSP和NO2。 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各监测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的二级标准,都没有超标,评价区内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3.4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项目采矿场矿部和运输道路旁布设6个噪声监测点。 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环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整体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标准要求。 3.5 土壤和河流底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布设六个取样点。监测因子包括:pH、砷、铜、铅、镉、铬、锌、汞、镍。 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因子全部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要求。 3.6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评价范围为矿区周边1km范围。评价区主要有3种生态系统类型其中林地(主要为乔木、灌丛)生态系统,分布广、遍布评价区各地,其次草地生态系统,零星分布以沟坡、崖坡。还有水域生态系统。区内生态环境较简单,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3.7放射性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项目所在的地质情况,按3m×5m的勘探网布置了7条测线,每条测线5~7个测点,并进入坑道进行检测,共48个测点,经测定,本区底数为100.2 nGy/h,各种岩性的Χ-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121.3 nGy/h。 检测结果表明:矿区放射性对公众和环境危害较小。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空气污染物主要为井下通风废气、矿石及废石装卸转运等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1)井下通风废气 矿山通风废气主要污染物为粉尘,其粉尘浓度一般小于2mg/m3,另外,井下爆破过程中还将产生少量CO、NO2等。由于项目所在地空气环境容量较大,井下通风废气对矿区空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2)无组织扬尘影响 由于开挖后的废石基本上是大块石和少量碎石,其含水率一般大于1%,堆场不易起尘。无组织扬尘影响较小。 4.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井下涌水影响分析 工程正常情况下外排水主要为井下涌水和生活污水,,本工程建设后,井下涌水量排放量较少,采用沉淀池处理后,达标排入附近小溪。因此,本评价要求井下涌水应通过沉淀池处理后外排,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废石浸渍水、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的影响分析 废石在长期堆存过程中遭受大气降水的溶淋冲刷,使废石中部分有毒有害元素的可溶进入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对水体和土壤产生影响。据工程分析可知:废石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其浸渍水水质能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区内生活用水为井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达标排放。因此,生活污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矿坑排水没有对地表植被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也没有因为排水产生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根据废石毒性浸出实验,本工程废石属于一般工业固废。现有废石堆场下出水的监测结果表明,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 4.4 固废影响分析 (1)水土流失影响 大部分堆场没有设置拦石坝,即使有也是简易的干砌挡墙,各废石堆场均没有截排水设施,易产生水土流失。
(3)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分析 废石对水体环境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在降雨时,废石场的淋溶水流入地表水体或渗入地下水而造成影响。根据本工程废石的毒性浸出试验结果可知,采矿废石属一般性固体废物,淋溶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由于淋溶水只在降雨时出现,且持续时间较短,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影响较小。 (4)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废石场在废石卸车过程有可能产生扬尘,由于对采矿作业过程采取了洒水除尘措施,湿润的废石卸车时扬尘量不大。堆存中的废石粒度大,结构密实,其扬尘量很小。因此,废石堆场对空气环境的影响较小。 4.5 声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噪声源主要有井下通风风机噪声、凿岩、爆破、矿石运输等,产生高噪声的设备主要有采矿场的坑下凿岩机、通风机等。本项目为地下开采,矿山除爆破噪声外,井下噪声对地面基本无影响,主要是对作业工人的影响,工程对作业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或耳塞后,其影响不大。矿山周围无居民点,不会对居民产生影响。 4.6 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分析 (1)由于评价区以林地、农田为主,林地生态系统的连通性、阻抗稳定性和整体生态稳定性较好,因此,评价区整体生态环境良好。 (2)由于工程利用原有采空区进行建设,不新占用林地、耕地,对矿区周边植被破坏较小,且营运期通过废水处理等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工程营运期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5 环境风险分析 评价着重分析了废石场风险、采场地表塌陷风险等几种情况下的风险事故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及防范措施。 6 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 本矿山建设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地方相关规定,也符合《《广东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总体方案》、《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但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取得采矿权方可进行商业性的采矿作业,严禁无证开采。 7 清洁生产水平 本项目从原辅材料和采矿工艺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该工程与国内同类工程相比,具有国内中等以上清洁生产水平。企业还建立矿坑水沉淀池,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外排,将废石进行规范堆存,这有利于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8 评价要求与建议 8.1 评价要求 (1)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对周围植被的破坏。 (2)本工程在整合过程中必须对现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本工程整治的重点是合理化堆置废石,完善废石堆场防护措施,对废弃工业场地及清理后的废石场迹地进行植被恢复。 (3)工程在整合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风险防范围措施和应急预案,把风险发生的机率和危害减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