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4909|回复: 10
收起左侧

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的设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3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总体上也在不断恶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发展中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环境承载力评价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生态环境之所以出现严峻的局面,和过去一些地方片面注重GDP增长的发展理念关系甚大。由于在发展中很少考虑环境承载力,无节制滥用环境,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变不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成本的发展理念。我国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十分突出,南方、北方、东部、西部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相差很大,水、土地和其他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悬殊。如水资源,地域分布非常不均衡,基本上是南丰北少,东丰西少。目前,北方地区以10%的水资源,承载着45%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这不可避免地造成水资源与经济活动越来越不匹配。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环境承载能力、承载水平和环境要素特点,制订差别化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这是对当前我国环保制度的完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20多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这除了与我国发展阶段、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直接相关外,也与我国环保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密切相关。当前环保体制在指导思想上,比较注重末端治理,而对污染的事前防治和总量调控重视不够,环境保护投入很大,成本很高,但成效有限。如声势浩大的淮河治理工程,历时10年,耗资600多亿元,仍未取得明显成效。从具体环保手段看,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对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达标控制,对重点城市设定环境标准,对重点流域、区域、海域进行污染治理,在环境评价方面,主要对新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些措施偏重于对点的控制,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承载能力评估这一重要环节,无从确定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而且,按行政层级管理的环保体制也很容易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第三,这是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前提和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其他综合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搞清各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和承载水平,是进行主体功能区划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对国土开发密度、环境承载水平已经较高的区域,确定为优化开发区,在这一区域,要着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对资源环境仍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这一区域要增强吸纳资金、技术、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使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新的重要载体;对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不够好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引导人口自愿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状况;对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

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在一定的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评价,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环境承载力是由水、土地、大气、生态等环境要素决定的,从实际可操作性出发,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通过对水、大气、生态等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评价来实现。“木桶原理”适用于环境承载力,即环境承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总体承载力。这样就不必要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统一量度,减少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比性。

由于环境的地域性特点,故应对处在同一相对闭合循环中的区域环境进行统一评价。环境评价区域划分,除考虑自然条件,还要考虑人口分布、经济联系等社会因素。据此,我国应着重在以下五类区域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价:

一是重要经济区域。对经济活动密集而且联系紧密的重要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川渝等地区应进行整体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并评估当前承载水平,以确定未来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

二是重点水系和海域。各水系内部关联度高又相对闭合,需要按流域对各主要水系和重点海域进行承载力和承载水平评价。

三是全国大中城市。城市环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各个城市拥有的不同环境承载力是其发展的先天约束条件,对各大中城市环境承载力和承载水平进行评价,是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四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对开发活动比较敏感,必须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结合现实需要适度开发,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要促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外转移,逐步降低承载水平。

五是重要农业区。农业发展应根据各区域承载力和气候地理条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发展适宜的作物和品种,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

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建议

加强环境保护,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并通过价格激励,形成环境资源优化配置、有效使用的机制。初步考虑,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置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前述基本思路及可操作性要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子指标体系:水指标、大气指标、土地(土壤)指标、生态指标等。水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水资源利用状况、水体自净能力、水质及污染状况;大气指标包括:大气循环条件决定的一定空气质量要求下可容纳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质量状况;土地指标:土地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利用状况、土壤状况、土壤污染状况;生态指标:森林等植被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变化情况等。

根据不同需要,对各类地区可以设置不同的评价内容。如对重要水系和海域,应主要评价流域水资源状况、水体纳污能力、水质状况、主要污染段、主要污染物、主要污染源等。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主要侧重生态状况,以及区域可容纳的人口总量,目前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布及其影响等。

(二)建立区域环境承载力分级响应制度

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对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的评价。承载水平是当前承载量和承载能力的比较,承载水平越高,表明该地区环境压力越大。对承载水平的评价是制定环境政策的主要依据。在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可以根据环境各要素承载水平的高低,设定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环境等级,设置不同的预警和响应措施。

红级是区域环境主要指标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环境污染严重,这类地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削减控制,对不达标排污的企业征收惩罚性环境税,并限期进行治理,严格控制新上增加超载类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在规定时限内分期逐步使环境承载水平降低到正常状态;黄级是指区域大部分环境要素承载水平达到了临界状态,或其中有部分环境指标处于严重超载水平,这类地区要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在项目建设上提高环保门槛,对超载类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削减控制,逐步降低超载类污染物排放总量,限期达到环境标准。蓝级是各环境要素承载水平处于较好状态,环境污染处于轻微状态,绿级是区域环境处于优良状态,该两类区域要严格要求企业达标排放,做好承载水平监测分析,防止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三)适应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改革和调整环保体制

环境问题不同于一般的经济问题,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要考虑辖区的整体性和合理性,不一定和行政区相对应。同时,环境管理是面向现场的管理,层级过多,反而不利于快速反应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考虑调整环保管理体系为四个层次: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区域环境保护部门、次区域(大中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基层监测站和执法部门。同时,整合水利、土地、气象等部门职责,形成权责统一高效的环保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环境责任追究和公众监督机制。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上次讨论,我对环境承载力指标选取有了一定理解,但我想请教各位专家,教授,评价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说说我的理解哈
环境承载力分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大气、水)几项
基本的分析方法就是按照现有的(或规划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到不同规划期,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能否达到规划的要求,同时不恶化环境。
更具体的就是预测土地资源需求,对比现有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和供给,提出对工业用地发展的意见
预测水资源消耗,对比未来的供水规划,能否满足未来的水资源需求,并提出相相应的调整规划以及供水和中水回用规划等等
对于能源和环境容量也是类似的方法。
另外注意不同的规划期都可能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也有可能在同样的规划期有几种不同的发展规划,最好做多方案的比较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有时亦译为bearing capacity)是一个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古老概念,早期的承载力研究与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1921年,Park和Boross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19世纪末期开始在畜牧场管理中得到应用,后来逐渐被写入生态学教材。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口和环境承载力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探讨,承载力成了一个探讨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概念,目前已在人口、环境规划和管理、畜牧系统管理、农业、旅游和娱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森林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后来这一术语被应用于土地、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Hardin 和 Daily 等还提出了生物物理承载力(biophysical carrying capacity)、文化承载力(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和社会承载力(social carrying capacity)等概念。
发表于 2006-10-28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学习了。
谢。
发表于 2007-1-25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ei 于 2006-10-23 09:06 发表
经过上次讨论,我对环境承载力指标选取有了一定理解,但我想请教各位专家,教授,评价环境承载力的方法?
说说我的理解哈
环境承载力分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大气、水)几项
基本的分析方法就 ...

是否还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它们是构成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发表于 2007-3-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预测出了一个规划的土地需求量,但只是一个行业的,怎么判断承载力呢?该行业分担率是多少呢?无法确定。因此,承载力评价说起来好听,可以解决什么什么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怎么做呢?理论家多的是
发表于 2008-11-27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
发表于 2008-12-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这个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可就困难重重了,好多地方已经没有环境总量指标了,还拼命发展,资源也支撑不起,缺水,占好多基本农田,不还是要发展。有时候做规划环评时,真不明白占用那么多耕地,而且做不到“占补平衡”。地方政府在做规划时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发表于 2010-10-29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传上去了没有,在写一个景区的报告时找的关于承载力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境承载力,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7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有没有水资源承载力方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8 13:37 , Processed in 0.5615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