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年产汽车安全织带9000万米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二次公告 一、 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项目名称:南京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年产汽车安全织带9000万米新建项目 投资规模:总投资10200万元 建设地点:新港开发区恒谊路19号 职工人数:108人 工作时间:实行三班制,年生产天数300天。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概述 建设项目废气主要为整理工序产生的有机废气;生产废水经厂内自建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接管标准后和生活污水一起接管进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最终排入长江;各类固废经妥善处置后排放量为零。 建设项目在落实各项污染物防治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二、 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要点 建设项目生产废水经厂内自建的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接管标准后和生活污水一起接管进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最终排入长江;主要高噪声设备都安置在室内,并且部分采取了减振、隔声等措施;固废均进行分类收集、有效处置。 三、 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建设项目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五) 纺织业 1、采用非织造、机织、针织及其复合工艺技术的轻质、高强、耐高/低温、耐化学物质、耐光等多功能化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项目。 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及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中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不属于《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禁止项目。 建设项目属于《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本)》(苏政办发[2013]9号)中“第一类鼓励类,十八、纺织, 6.采用高新技术的产业用特种纺织品生产”项目。 本项目已取得了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编号:宁开委招外联字[2013]7号)。 建设项目采用节能环保的设备,主要设备参数实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印染生产线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染色工段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采用节能环保设备,采用高效、节能、低耗的连续式处理和工艺,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工艺与装备要求。 建设项目产品汽车安全带属于开发生产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纺织产品;且具有良好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产品综合成品率达到95%以上,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质量管理要求。 建设项目染色机的浴比为1:1.25~1:2,满足浴比1:8以下的工艺要求,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 建设项目工艺成熟,设备先进,物耗、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较低,属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水平;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项目生产属清洁生产技术;建设项目废气达标排放,废水总量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接管考核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纳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总量范围内,总量控制指标报请环保部门审批后实施;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切实落实环评中提出的有关环境保护对策和清洁生产措施,同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到各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经对水体、空气、噪声等周围环境现状评价及影响分析表明,项目周围水体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要求,同时本项目污水不向周围水体排放,空气、噪声均能符合功能区划环境质量要求。对本项目来说,只要企业严格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该企业所在区域环境质量基本上能维持现状。 四、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在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的过程中,公众如想查阅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在本信息公告公布之日起10天内可以到南京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索取;如公众认为必要,可向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本项目环评补充信息,从本信息公告公布之日起至本项目审批前同样到以上地点索取。 五、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本次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确定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以建设项目厂址为中心,沿主导风向5×5km2范围),本次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主要征求意见事项为:①对环境质量现状是否满意;②是否知道/了解在该地区拟建设的项目;③该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影响程度;④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 六、 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本次征求公众意见拟在发布此信息公告、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本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公众意见。 七、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公众对建设项目有环境保护意见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十日内,可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报告编制单位提出,也可将书面意见提交负责该建设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公告发布单位:南京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公告发布时间:2013年5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