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1722|回复: 4
收起左侧

[转贴] 规划!你环评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9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雨欲来风满楼。历时三年多的艰难酝酿与博弈,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前夕,中国环保遭遇空前的尴尬,各地正吞食着自酿的污染苦果:金沙江水电违法开发,美丽富饶的金沙江成为记忆;湖南浏阳镉污染、陕西凤翔“血铅”、山东临沂砷污染……一桩桩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正是规划环评的长期缺位。

10月1日,新中国诞生60周年大庆之日。当天,《条例》正式实施,生逢其时。中国的环境保护,多了一个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武器。

法不在多,贵在实施。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坦言:“规划环评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步履维艰。”正如孟子所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那么,这部姗姗来迟的《条例》,在同“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的博弈中,能否赢得尊重?也许有一天,面对规划,你也会问“规划,你环评了吗”?

迟来的规划环评

“堵堵堵……”,家住合肥市淝河路张大郢的张运平这一次被彻底“搞伤”了。9月26日傍晚,他乘坐的137路公交车在淝河路周谷堆门口被堵了近一个小时,连吃晚饭的时间也没赶上。“干脆不坐公交,自己走算了!”张运平愤懑地说。

事实上,在这个路段,堵车是经常的事。用周边人的话说,这里是天天“疯狂”的堵车,“被搞疯得了”。至于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出行变得“寸步难行”,人们都把矛头直指附近的周谷堆大市场。

一直生活在合肥的张运平告诉记者,“自从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以后,路就不好走了。”据了解,周谷堆市场分别被淝河路、铜陵南路、巢湖路以及南一环路所包围,由于这些路面本身都不宽,一旦有货车进入往往会造成堵车。“市场建成后,大大小小的货车、三轮车、摩托车,这条路简直就是水泄不通,出租车都不愿意开进来。”张运平说。这一点也得到了周谷堆市场蔬菜交易区的商家左作新的印证,“我家的货源70%来自省外,很多货车都长达8、9米甚至更长,这么多的大车,能不堵吗?”

更让张运平感到头疼的就是夜里睡不好觉。由于周谷堆市场交易通常是在深夜至清晨,凌晨的三四点钟是交易高峰期,汽车的喇叭声、吵闹的人声混在一起,不绝于耳,非常扰人。

路好堵、夜里吵,苦日子何日能熬到头?张运平开始对周谷堆市场的规划合理性产生了质疑。“当时这里还是合肥市的郊区,听说要征地建市场,给补偿款,两个生产队的不少人高兴得不得了。没有想到,却给今天造成了这么大的麻烦。为什么当时规划的时候不考虑这些环境因素呢?”张运平时常跟一些人说起这些事。

合肥市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锡培在接受《绿色视野》杂志记者采访时称,周谷堆农贸市场是在1992年建成的,当初是在征了张大郢附近的张一和张二两个生产队的大量农田和鱼塘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一开始只是占地10亩的单一水果市场,经过共五期的建设发展,已经发展成占地280亩、交易场地达18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市场的膨胀,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在所难免。不过,周谷堆市场在不久将会整体搬迁至瑶海区大兴镇,由于涉及到很多部门,具体搬迁时间并不清楚。”吕锡培告诉记者。

类似的麻烦事还出现在合肥城区内的几大汽车站身上。新亚汽车站那里经常“肠梗阻”,即便位于合肥火车站附近,兴建不久的合肥客运总站也是乱象丛生。

“像周谷堆,汽车站这么大的市场,在今天看来,在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时候应做规划环评,充分考虑到市场对交通、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这也是规划环评的缺失产生恶果的一个例子。”针对当前遭遇的困局,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孙世群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当初城市在发展中未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节存在缺陷造成的。

其实,周谷堆市场面临的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它只是目前我国规划环评迟来的一个缩影。

就在今年的6月11日,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丽江市金沙江上的华电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站,因未经环评审批而擅自开工建设并已截留,于是,国家环保部叫停了金沙江中游所有水电开发项目。至此,规划环评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就在金沙江水电项目事件之后不久的7月29日,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数千群众上街表达对一家化工企业污染的担忧。群众称,之所以上街,是因为镇内一工厂排放镉超标,导致环境污染。随后的湖南省环保厅在对长沙湘和化工厂环境调查监测结论中显示,此次镉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长沙湘和化工厂废渣、废水、粉尘、地表径流、原料产品运输与堆存,以及部分村民使用废旧包装材料和压滤布等造成。最后,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处理下,事件暂告平静。然而,此次事件,表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就是流域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以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此时,规划环评再次成为焦点。

不难看出,以上事例,凸显了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窘境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些软肋,亟需规划环评给予宏观的矫正。欣喜的是,历时三年多的艰难酝酿与博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已于今年的10月1日正式实施。站在新起点,人们不禁要问,今后会不会出现第二个“周谷堆”现象?

规划环评:“卡”住污染的“脖子”

“规划环评是‘卡’住了污染的‘脖子’”,“规划环评须征求公众意见,将污染扼杀在摇篮里”,“规划环评给各职能部门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说起新近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蒋宗豪总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参加工作30余年,见证、参与了安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全历程,对于蒋宗豪来说,对规划环评有着特殊的感悟。

环评从“0”开始

话说从头,1986年,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并逐步担负起省内一些重要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这之前,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别说老百姓没听说过,就连环保系统内部也有很有多人不知此为何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蒋宗豪与环科所一干人等开始了“0”的突破,与环境影响评价打起了交道。

在蒋宗豪看来,相比于今天环境影响评价的系统性来说,那时的工作全都是一些工程项目的单个环境影响评价,“甚至没有具体的指标参考值,没有量化的评判标准,大家都是在摸索中进行。”那时,条件苦是自不必说的,采样分析设备简陋,硬件不足,只能采取“人海”战术去弥补。所有采样工作都是人工完成,一个大气采样就需要24小时。一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往往需要全所三四十人的集体出动,群策群力。1990年,该所承接了黄山风景区索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出动了29个工作人员。“每天在黄山当地的一个食堂吃饭,只能保证吃饱。”蒋宗豪笑言,因为每天体力消耗大,胃里没油水刮得慌,最后自己掏腰包下山买了三百块钱的肉罐头,才让大家熬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这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获得省科技厅颁发的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十年代,由于经济欠发达,建设项目少,全省每年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也就两三个,都是企业某个项目的单个环境影响评价。”蒋宗豪回忆说,在八十年代,全省拥有环境科学研究站的只有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蚌埠、淮南为数不多的地市,且人员少,几乎没有什么检测设备。当初承接了安庆石化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这在当时是全省最大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此,省环境科学研究所抽调了好几个市环境科学研究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这项工作。

到了199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省范围内一些大型项目纷纷上马,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同步跟进,开始有企业主动上门来要求做环境影响评价。蒋宗豪和他的同事们更加忙碌起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承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几乎没有通不过的。”对于这一情况,蒋宗豪毫不讳言,共同的情况是几乎都在项目开建后,在环保部门的建议下补做环评。不仅仅环评,整个环保工作都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规划环评,从“开花”到“结果”

汪水兵,2005年考入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成为了一名环境影响评价师。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安徽大规模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几乎就从这一年开始,全省范围内所有开发区都被要求开展这一工作。也因此,汪水兵一进入工作岗位就忙得不可开交,出差一个月回不了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相比于蒋宗豪初期面临的环评工作局面,汪水兵所进行的区域环境评价,却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章程。项目规划方案要综合分析、论证,列出环境影响因素,核定单位面积排污量,对照指标来分析污染物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环评的公众参与度更为宽广,前后要进行多次公示。这时,环评已经不再是一个点缀和粉饰。“有了环境评价,环保部门就有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拿着环评报告去约束一些部门的利益冲动”,汪水兵说。

对于汪水兵遇到的好日子,蒋宗豪分析认为,“1986年到1995年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困难时期,1995年到2005年是起伏时期,2005年开始区域环境评价迈入发展快车道,更快速的发展时期即将到来”。而规划环评,正是在此背景下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几十年,蒋宗豪总结说,过去的几十年中,从事的都是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由此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都是合格,但如果放在一起综合来看也许并非如此,正正相加为负。打个简单的比方,两个都通过了单个环评的化工厂和一所学校建在了一起,从规划环评的角度看,这就是不合适的。

逐渐累积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设项目单个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不断升级,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2002年以后,区域环评成为主流。“有人理解这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实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只是区域性。”蒋宗豪告诉记者,时至今日,随着《规划环境评价条例》的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春天才真的到来。从企业项目单个环境评价到区域环境评价再到今天的规划环评,呈阶梯式不断向前发展。

“相比较我们所做的区域环境评价来说,规划环境评价要超前的多,在项目审批规划时就要求做规划环评。它的理念也更为科学,是一个预防的观念。按此要求,目前安徽省内需要做的规划环境评价还有很多,《条例》已经实施了,恐怕我们一年到头又没几个休息日了”,蒋宗豪笑着说。在他看来,“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用全局的眼光,才能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这项工作做好。

敢吃“螃蟹”   安徽“吃”出“生态”高速路

一晃三年时间过去了,修路的事情一直没有消息,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农民王敬丰至今还没弄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几年前,就说这里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一直拖到现在都没声音,怕不是黄了吧?”王敬丰疑惑地问记者。

“这条路不修了,因为修的话,要占用大量农田、湿地,对环境有破坏。”听到记者的解释后,王敬丰喃喃低语,“黄就黄了吧,保护环境是好事”。

践行规划环评,为生态让路,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成了吃“螃蟹”第一人,“吃”出了一条条“生态”高速路。2009年9月23日,在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所所长办公室,负责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工作的匡武对记者细说了这其中的缘由。“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全省范围内只有省高速公路网建设项目切实践行了规划环境评价。”匡武告诉记者,根据2004年底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批准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安徽段合计里程约2730km,除已建成路段外,其余路段已全部开工建设。对于这些开工路段,在与环保部门沟通后,安徽省交通厅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该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6年,8个人为这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书忙了一年,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都派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匡武说,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在谋建高速公路时考虑最多的是骨架公路网与省际陆路大通道、各大城市之间、港口、机场、铁路运输枢纽等主要通道的衔接作用,环境因素往往放到最后环节才考虑。这种环保靠后的规划设计理念,造成高速公路建设将一些生态功能区拦腰斩断,跨越饮用水源区,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徽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定位从源头避免或者减少高速路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着手对规划中的高速公路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据此提出对策。”匡武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环境监测、实地查看,匡武带领工程所一帮专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规划高速公路10km范围内的保护区有15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区4个,省级保护区9个,县级保护区2个。规划路网将跨越12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个。公路规划可能影响到的风景名胜区共有19个,其中国家级的7个,省级的12个。简单的数字罗列背后其实可不简单。“资料收集工作太繁重,涉及地区太广,敏感地区太多,在规划地图上偏一点,实际施工可能就相差几十里路。”匡武说这一情况在全国来说都比较复杂。为此,他们专门召集农业、水利、矿业、建设、地质等十几个行业专家代表开了很多次协调会,最大程度拓宽公众参与度,广泛听取专家与公众的意见。

最终,在吸纳了各方意见建议后,匡武等人依据《环评法》对公路网规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动:建议取消巢湖北岸高速公路选线,避免与合肥市总体规划及合肥滨湖新区建设规划冲突;考虑到沪西高速安徽段作为安徽省承东启西的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建议将沪西高速合肥至南京公路安徽段,在不改变规划的技术等级标准情况下考虑将其改扩建为八车道……

“实施效果很不错。”匡武告诉记者,如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应用渗透到安徽省高速公路网的每一个细节,如环境监理员的配备,高速休息站的建设、生活污水的处理,甚至连公路两边种哪些树、哪些草都有严格要求。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0月,被誉为中国首条生态长廊的“合铜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这是代表我省高速公路规划环评的最高水平与显著成就。这条高速公路经过多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条件下,规划做出了尽可能的调整。将所有努力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果。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这条公路上,放眼望去的是美不胜收的人文风景,一片绿色尽收眼底。

回忆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匡武说做规划环评时收集资料数据是个难点,现实中水利、气象、国土等部门都占有各自的数据资料,他认为在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中的关键点是应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便于把专家从找数据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实际的比较分析工作去,这样出来的环评报告将更为科学合理。

  落实《条例》 安徽绝不“打折扣”

                  ——本刊记者专访安徽省环保厅万静巡视员

“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安徽绝不打折扣”,“莫让规划环评失守” ……在《条例》实施之际,应《绿色视野》杂志社之约,安徽省环保厅万静巡视员就读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绿色视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到《条例》时隔六年之久,您认为,《条例》的创新点在哪里?

万静:虽然《《条例》》已于今年的10月1日实施,但是规划环评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展过规划环评的研究。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对外经济开发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对外经济开放地区进行新区建设必须作出环境影响评价,合理规划,合理布局。”1993年1月,原国家环保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开发区综合决策。”对开发区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和集中治理、简化区内新建项目评价、审批权限和区域环评收费原则都有具体规定。

《环评法》自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它不仅完善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将环评的领域拓展到“一地三域十专项”(一地,即土地。三域,即流域、海域、区域。十专项,即包括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畜牧等等)规划,确立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条例》实际上是对《环评法》中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具体细化,也取得了诸多突破,如明确了规划环评的三方面内容,即对相关区域、流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细化了规划环评的责任主体、规划环评文件的编制主体及编制方式、公众参与、实施程度等;明确了专项规划环评的审查主体、程序和效力;确立了“区域限批”等责任追究和约束性制度等。应该说,从《环评法》到《条例》,对规划环评是进一步明确了要求,规范了程序,强化了责任、权利和义务,增强了规划环评制度的可操作性,必将对规划环评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绿色视野》:安徽省的规划环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展的情况怎么样?有媒体报道说,三年多前,安徽面临着政府部门规划无一环评的现象。现如今,政府部门的规划环评总体情况如何?如何提高执行率?

万静:实际上,安徽省规划环评工作应该分两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环评法》实施前),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就开展了淮南潘谢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到2002年底,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环评已通过原国家环保总局审批。二是发展阶段(《环评法》实施至今),这一阶段也是安徽省规划环评全面推开阶段。首先,开发区规划环评取得突破性进展。至2007年底,安徽省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全部完成了规划环评工作。期间也规范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环评形式,由区域环评统一变更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次,重点行业和领域规划环评工作进展顺利。安徽省17个市港口规划环评全面完成,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环评完成,国家煤炭基地规划环评全面开展,煤化工基地规划环评相继完成,马钢“十一五”结构调整及“十二五”规划环评、合肥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分别通过环保部审查等。第三,开展规划环评试点工作。2007年芜湖市域空间利用规划环评列入环保部的试点,目前规划环评报告已经报送环保部待审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工作已经全面推开。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规划环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至于如何提高规划环评的执行率,这也是我们工作中努力解决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规划环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目前,我们已上报安徽省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全面加强对规划环评的落实力度。

《绿色视野》:您认为公众参与在环评工作中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在现实的环评工作中,无论是公众参与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不够,如何破解?

万静: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颁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就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范围、形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推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法律规定由建设单位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吸收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是由建设单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如召开座谈会、发调查函书面征求意见等),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但国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项目,有多少公众不赞成就不能通过,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对一些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的规划环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求相关单位能够组织一些较高层次的论证会,在审批或审查前由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审查会,对报告书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吸收专家的意见。

《绿色视野》:《条例》的实施牵涉到多部门,多单位联动,您认为环保部门在其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万静:确实,规划环评工作涉及面广,牵涉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光靠环保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环保部门一定要加强同各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从过去项目环评的被动性向规划环评的主动性、参与性的转变,全程参与到规划环评中来。而且,还要确保环评报告书的质量,做到“质量第一”,要使得环评报告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能成为白纸一张。

与此同时,要对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在《条例》实施过程中,应大力宣传贯彻《条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环保部门若发现产生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还要及时进行核查。经查实的,要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改进措施或者修订规划的建议。

《绿色视野》:《条例》对环保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环评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技术力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评结果的好坏。那么,我省的环评机构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力量怎么样?如何改进这项工作,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万静:规划环评确实不同于建设项目的环评,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宏观的角度去论证规划的实施可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避免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要求评价单位需要研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环境法规、政策与标准,做出的规划环评才有指导性和实用价值。目前安徽省已经取得环保部颁发的环评资质共有30家,外省在安徽省环保厅实行备案的环评单位已经达41家,而且环评市场是开放的。通过几年来的规划环评实践,安徽省境内的一些环评单位人员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加强合作,锻炼队伍,努力提高规划环评的质量,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绿色视野》:要贯彻落实好《条例》,关键点在哪里?安徽省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条例》?

万静:要贯彻落实好《条例》,我认为,首先要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其次,要建立健全规划环评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与发改委、规划、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与规划编制互动。第三,进一步规范规划环评管理程序,修订和细化评价、审查、跟踪评价等具体要求,担负起召集审查小组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的职责,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环评报告书的修改进行把关。第四,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第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切实加强区域、流域规划环评,把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省长、市长要做规划环评“明白人”

山雨欲来风满楼。历时三年多的艰难酝酿与博弈,在《条例》实施前夕,中国环保遭遇空前的尴尬,各地正吞食着自酿的污染苦果:金沙江水电违法开发,美丽富饶的金沙江成为记忆;湖南浏阳镉污染、陕西凤翔“血铅”、山东临沂砷污染……一桩桩环境污染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正是规划环评的长期缺位。

在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蒋宗豪、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孙世群、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所所长匡武等人看来,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存在重项目环评,轻规划环评问题。《条例》的出台能有效保障规划环评的实施,这部法律是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在环境立法上进步的体现。

“规划在层次上有区别,有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而在现实中做的比较多的还是行业方面的规划。虽然之前有《规划环评技术导则》,但是它对行业差异性的反映并不全面,《条例》则是从更高的层次约束了行业的差异性。以前的规划环评是滞后于项目环评的,很多都是先上车后买票,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法律上的问题,产生很多矛盾。” 孙世群认为,《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的阶段。《条例》旨在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环评是衡量各种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与要求的工具,它可以促进各规划的生态化,使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匡武认为,《条例》实施后,我们环保部门在进行环评工作时就有法可依了,有了这个《条例》,会让相关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形成一定意识,这会给我们环保部门以后的工作开展带来极大便利。《条例》要想实施好,关键还在于后期的严格执法,头上有利剑,才会彻底地起到制约作用。

正如孟子所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法不在多,贵在实施。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曾坦言:“规划环评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可以说是步履维艰。主要阻力来自于利益冲突,因为规划环评所注重的长期利益、全局利益,往往与‘重审批轻规划’的部门利益和‘短平快出业绩’的地方利益相冲突,致使很多地区和部门对这项工作不支持。”

缺少规划环评的结果,就是民众为环境污染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GDP增长了,但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成本却要由老百姓承担。并且,这种有害的GDP增长,往往是在潜移默化悄无声息中进行,等到发现时危害已至,补救往往都已来不及——被侵害的健康和生命不可重来,遭到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的土地不可复原。

好风还须凭借力。针对《条例》实施,孙世群等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即规划环评不是谁都能做的,要提高准入门槛;在公众参与方面,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在公众参与的次数、程序、深度方面都要改善,真正实现公众从“看客”到“参与者”角色的转变;对于规划环评一定要实施后监督、后评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而应像项目环评一样,落实“三同时”制度。

说到底,规划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条例》,做好积极的宣传和学习工作,省长、市长要做规划环评“明白人”。
发表于 2010-4-19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看着费劲!
发表于 2010-4-1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 ⊙ o ⊙ )啊! 看完好累啊!!!
发表于 2010-4-1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环评的我都没耐性了,太长了.....
发表于 2012-8-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16 07:07 , Processed in 0.0728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