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67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原创] 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章节设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9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章节设置
报告书章节内容确定原则
根据工程特点、环境特征、评价级别、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要求,选择下列但不限于下列全部或部分专项评价。
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一般应包括工程分析,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清洁生产分析,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公众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专题。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
封面、菲页及前言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1)建设项目的特点
按建设项目类别,简述项目特点。说明项目名称(包括简称),项目类别,环评文件类型,项目来源,可研编制单位及编制时间,项目选址区域自然及社会环境特点,项目特点。
(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根据环评工作实际,简介工作过程。附上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3)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以是评价重点内容提要。结合项目特点,确定评价重点。
(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1、总则1.1编制依据
必须包括建设项目应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导则及技术规范,以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引用的资料等。
(1)任务依据:技术咨询合同书及委托书等。
(2)法律依据:含法律法规,国务院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等。
(3)技术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范、规程、标准确认函等。
(4)技术资料:建设项目的相关可研、设计、地质等相关参考文献资料。
(5)相关政策及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国家、省市环境保护规划或计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有关规划。
1.2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附图列表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城镇、区域或流域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或保护区规划等。
1.3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分列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给出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其他有关标准(污染控制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及具体限值。
1.3.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1.3.2评价因子筛选1.3.3评价标准1.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说明各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明确重点评价内容。 判据一定要合理、充分。评价重点要结合项目特点确定。
1.4.1评价工作等级
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1.4.2评价重点
依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状况确定评价重点。
一般可分为建设期和运行期。退役及退役后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考虑停止运行后的环境影响,如垃圾处理场的封场至终场阶段的环境影响,矿山闭矿后的环境影响等。
1.5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以图、表形式说明评价范围和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类别或级别,各环境要素环境敏感区和功能及其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1.5.1评价范围
按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确定各环境要素和专题的评价范围;未制定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范围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评价范围外有环境敏感区的,应适当外延。
1.5.2环境敏感区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点、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厂取水口等。
2、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采用图表及文字结合方式,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组成、主要工艺路线、工程布置及与原有、在建工程的关系。
对建设项目的全部组成和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所有时段的全部行为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程度、方式等进行分析与说明,突出重点;并从保护周围环境、景观及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出发,分析总图及规划布置方案的合理性。
要有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本章应清晰描述建设项目的工程组成,对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数量、种类、方式和途径等阐述清楚;给出必要的物料平衡、水平衡数据或图表;对拟采用的环境工程对策、生态恢复措施和改扩建工程原有设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工程分析应分施工期、生产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进行;生产运行期应包括正常状态、一般性事故和泄漏情况分析。
2.1项目概况
(3)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
(5)项目占地面积及平面布置(附平面布置图、生活区布局)
(6)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扩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
(7)项目总投资、环保投资额
(9)项目建设周期
2.2工程概况
(2)主要工艺方法及产品方案(工艺的先进性)
(4)原、辅材料与公用工程消耗(附物料平衡图)
(6)给水工程(附水平衡图)
(7)排水工程(说明水的回用情况,附废水排放及接纳协议书)
(8)供电(附供电协议书)
(9)供热
(10)通风
(11)自动化控制
(12)辅助生产设施、
(13)交通运输(附运输协议书)
2.3工程污染源分析2.3.1生产方法生产工艺流程(简述生产工艺流程,附工艺流程图2.3.2工艺流程排污节点(附排污节点图)2.3.3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分析
(1)正常工况污染源分析
明确建设项目主要污染源数量、位置、源强、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废水、废气、废渣、放射性废物等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以及其中所含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产生的噪声、振动的特性及数值等. 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方案等。
(2)非正常工况分析
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开车、停车、检修等非正常排放时的污染物进行分析,找出非正常排放的来源,给出非正常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成分、数量与强度,产生环节、原因、发生频率及控制措施等。
(3)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对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
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2.4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主要针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
3、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根据当地环境特征、建设项目特点和专项评价设置情况,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等方面选择相应内容进行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等。
3.1区域自然环境状况3.1.1地理位置(附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3.1.2地质(含地震列度)3.1.3地形地貌3.1.4气候与气象
3.1.5水文(附水系图)3.1.6动植物3.1.7矿产资源
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调查内容。根据专项评价的设置情况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
3.2区域社会经济状况3.2.1行政区划(含辖区及人口构成)3.2.2工业与能源3.2.3农业与土地利用3.2.4交通运输3.2.5文物与珍贵景观3.2.6人群健康状况3.2.7经济统计数据
包括人口(少数民族)、工业、农业、能源、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现状及相关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调查。当建设项目拟排放的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人群健康调查,并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污染物的特性选定调查指标。
3.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说明评价范围内主要污染源,环境功能区划情况,以图表的形式给出监测点的名称和数量。说明监测仪器、监测时间、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
分析,敏感目标现状超标情况,受影响的人口数量及超标准原因。
改扩建项目应对已有工程污染源现状进行重点分析评价。
3.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给出评价结论。
3.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给出评价结论。
3.3.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给出评价结论。
3.3.4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3-2009)给出评价结论。
3.3.5土壤及水土流失现状评价3.3.6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需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环境》(HJ19-2011)给出评价结论。
环境现状调查、现状监测、气象和水文观测等采用的方法应符合国家(部门)规范;监测点位数、样品数、监测周期及频次等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实测数据应完整、有效,具备代表性;引用、类比的资料时限合理,与本项目具有可比性;数据处理、表述符合标准化、规范化要求。
监测因子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一般是监测主要常规因子和特征因子。
空气环境监测点,监测结果。水环境监测断面,监测结果。噪声监测结果。
分别绘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监测布点(断面)图。空气环境监测布点图应图示评价范围、主要空气环境保护目标,附风向玫瑰图和比例尺。
水质监测断面应在水系图上标明。图示评价范围、主要环境保护目标,附风向玫瑰图和比例尺。
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图上应标明噪声源、声环境保护目标。
水、气、声监测点编号须图表一致。
环境现状监测需附监测单位的名称、资质及原始监测数据。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定量说明建设项目实施前评价区域环境质量优劣程度、分布状况和变化特征,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可能发展趋势。
3.4区域污染源调查
1)评价范围内已经投产项目污染源统计
2)评价范围内在建及拟建(已经批复)项目污染源统计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给出预测时段、预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预测应采用通用、成熟、简便的方法;预测模式和预测参数需经过必要的验证和修正;全面完整地对不同开发强度、开发时序、总体布局等条件下对环境影响的论证,尤其对评价区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区(点)的环境影响论证;注意全面论证环境对建设项目及项目对环境双向的不同特征的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或污染治理措施的替代方案需进行论证及影响评价比较。
4.1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包括空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等。
4.2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包括空气环境(大气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等。
4.3服务期满后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适用于矿山开发、垃圾场建设等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生产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还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
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
应预测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
应进行建设项目服务期满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
分析所采用的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适用性。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7.1 包括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人文景观、人群健康、文物古迹、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通讯)等方面的影响评价。
7.2 收集反映社会环境影响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筛选出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评价因子的变化。
7.3 分析正面和负面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对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5、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明确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论证建设项目拟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并按技术先进、适用、有效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最佳方案。
按工程实施不同时段,分别列出其环境保护投资额,并分析其合理性。给出各项措施及投资估算一览表。
5.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合理性分析5.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合理性分析5.3服务期满环境保护措施及合理性分析
提出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对策措施。环境工程对策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政策,考虑综合防治、集中控制、总量控制、循环经济,进行多方案优化、比选,技术经济可行合理。
对所采取的各种方案和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并编制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恢复设施及设备表。
论证项目可研给出的环保措施有效性,如果分析不完善,应补充环评新增环保措施及投资估算。
6、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量化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废物处置途径,提出节能、降耗、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6.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简述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明确建设项目属于鼓励、限制或禁止的类别。
6.2清洁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分析(适用于无规范性文件行业)
从原辅材料和燃料的清洁性、产品质量、工艺技术路线和设备的先进性、控制污染水平、节能降耗、节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清洁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应从物料管理到产品质量管理,从生产操作管理、设备维修管理到环保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6.2清洁生产指标分析(适用于有规范性文件行业)
采用国家颁发的清洁生产标准进行比较。尚未制定统一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可参照其他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中的有关指标选取。从生产工艺与装备水平、资源能源利用、产品、污染物产生与处理、废物回收利用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点,本着相关指标可比性强、能反映生产全过程与行业环境管理要求、突出污染预防、指标容易量化的原则,选取指标进行定量的清洁生产分析。
6.3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除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装备外,还要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管理制度,评价应对该项目实施清洁生产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建议。从环境审核,原料用量及质量,污染治理设施及运行管理,岗位培训,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生产用水、电、汽、煤气的管理,事故和非正常状况应急措施,环境管理机构、制度和计划,污染源监测系统,信息交流,以及对原辅料的供应方、协作方和服务方提出相应的要求。
6.4清洁生产改进措施与建议
必要时应提出节能、降耗、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改进措施与建议。如进一步明确水重复利用率指标,提出具体节水措施等。
6.5循环经济概述
识别区域各企业主要的副产品与废弃物,筛选共生企业;分析各类企业之间共享资源,梯级利用能源、互换副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途径,构建生态产业链;建立与生态示范园区相适应的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与模式;提出区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生态化布局建议。
扩改建项目则需分析回收再利用企业内部(或其他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的可行性,提出废弃物具体利用措施,使污染物处理处置量降到最小;分析可再生能源及劣质能源综合利用的可行性,推进能量的梯级利用及低能耗技术的措施;提出控制过分包装与使用后产品的回收措施;优化项目选址,有利于缩小与其形成产业链企业之间的距离
本章要求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规定,结合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工艺参数及环保设施,从清洁生产的角度评估工程的工艺先进性和合理性;从能耗、物耗、水耗、单位产品的污染物产生量及排放量、资源的再循环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型先进生产工艺或行业要求相比较,通过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分析,定量评价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针对设计中与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实现清洁生产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7、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根据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区域总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情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
12.1 在建设项目正常运行,满足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达标排放及清洁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节能减排的原则给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12.2 根据国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关要求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具体指标,分析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是否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并提出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必要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区域平衡方案或削减措施,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和目标管理要求。
7.1总量控制的原则7.2总量控制因子7.3总量控制指标建议7.4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生产运营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建设单位已突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或区域污染物超标的,必须明确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说明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的污染物总量指标调拨单位名称、污染物原排放指标量、区域削减方案(关、停、污染治理措施)、实施后可让出的指标量和调拨计划。
技扩改项目原则上应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减污,如不能实现,则要结合当地污染控制要求(说明所在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和环境质量,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平衡方案的实施必须保证当地环境功能不降低,区域削减量必须大于项目新增污染物量。平衡方案须明确、具体、可行。进行污染物市场化运作的,需附相关协议。
若污水接入区域污水处理厂,应列出水污染物接管考核量。清下水中污染物(COD、SS)量单列。
8、环境风险评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识别、分析情况,给出环境风险评估后果、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从环境风险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8.1环境风险评价概述8.2环境风险识别8.3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分析8.4风险影响分析8.5环境风险防范措施8.6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8.7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界定建设项目风险识别范围和进行风险类型确定;调查同类项目事故资料;确定事故源强及发生概率,预测事故排放状况下污染物转移及危害形式,提出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分析说明采取防范应急措施前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效益分析结果,提出补偿措施与建议。
13.1 从建设项目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环境影响,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算建设项目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的费用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依据之一。
13.2 以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影响预测与环境现状进行比较,从环境要素、资源类别、社会文化等方面筛选出需要或者可能进行经济评价的环境影响因子,对量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并将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纳入建设项目的经济分析。
9.1经济效益分析
说明建设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利税、资金回收年限、贷款偿还期、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9.2环境保护投资及效益分析9.2.1环境保护措施及投资估算
明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和生态恢复措施的投资估算。
9.2.2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分析项目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从环境的角度进行经济损益分析,计算年环境损失费用、年环保费用、年环境代价、环境成本等。
9.3补偿措施与建议10、公众参与
给出采取的调查方式、调查对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主要意见、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等。
10.1公众参与目的与原则10.2公众参与调查内容10.3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10.4公众意见的采纳情况
被调查的公众应具代表性、广泛性,调查结论应客观公正。
11厂址选择合理性分析(含厂址(线路)比选)
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和规模,应从是否与规划相协调、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是否影响环境敏感区或造成重大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损失等方面进行环境合理性论证。如要进行多个厂址或选线方案的优选时,应对各选址或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比较,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选址、选线意见。
11.1厂址(线路)比选
14.1 对于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进行比选。
14.2 重点进行选址或选线、工艺、规模、环境影响、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比选。
14.3 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建设项目进展阶段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
14.4 给出推荐方案,并结合比选结果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11.2拟选厂址合理性分析11.2.1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
明确项目选址所处位置,说明其周围自然社会环境及其与环境敏感点的区位关系,特别说明与饮用水源、城市居民稠密区、自然保护区或环境特殊敏感区的相互关系。
11.2.2项目选址规划可行性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建设规划,阐明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城市及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是否符合区域环境功能区划。
11.2.3项目的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从资源、交通、供电、供水、燃料、排污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11.2.4项目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根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从区域环境功能、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环境能否承受项目建设。
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物的项目,应计算卫生防护距离,明确说明卫生防护距离内环境敏感点情况。
11.2.5项目公众支持度分析
引用项目公众参与调查结论,反映周围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对项目选址的意见。调查统计需拆迁安置的居民数量,从而进一步论证项目选址的可行性。
11.3厂区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如建设项目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分析,需根据建设项目耗用新鲜水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水资源赋存情况,尤其是在用水量大、生态或农业用水严重缺乏的地区,应分析建设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容性,明确该建设项目占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份额。
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12、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情况,提出设计、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要求,包括环境管理制度、机构、人员、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等。
12.1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目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环境管理内容(设计、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内容。环境管理制度、执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等级等)、排污口规范化。
12.2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计划
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运行期污染源监测计划。
12.3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计划13、评价结论与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是全部评价工作的结论,应在概括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明确一般情况下和特定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规定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得出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一般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现状与主要环境问题、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建设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与建议等内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写。环境可行性结论应从与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一致性、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达标排放稳定性、公众参与接受性等方面分析得出。
13.1建设项目概况
建设项目概况和污染源概况(根据评价中工程分析结果,简单明了地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和污染源的位置、数量,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放浓度与排放量、排放方式等。)
13.2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例如某些污染物浓度超过厂标准,某些重要的生态破坏现象等。指出现有环境问题,改扩建工程应算清“三本帐”。
13.3区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结论中要明确说明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不同时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特别要说明叠加背景值后的影响。
13.4建设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结论
环境可行性结论应从与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一致性、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环境保护措施可靠性和合理性、达标排放稳定性、公众参与接受性等方面分析得出。环保投资的合理性。
明确建设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法规是否相符;选址或选线与区域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是否相符;污染物排放达标可行性;是否符合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项目实施后是否满足区域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的要求;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公众参与的形式与结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明确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结论务必明确、客观、公正。
13.5综合评价结论13.6建议和要求
1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登记表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2)主要生态破坏控制指标
(3)审批意见
15、相关附件
将建设项目依据文件、评价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引用文献资料、原燃料品质等必要的有关文件、资料附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后。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2)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发改委、经贸委立项或者备案文件)。
(3)建设项目用地批复(国土及规划部门用地批复文件、建设项目选址初步意见)。
(4)水利部门有关取水的批复意见、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意见。
(5)原燃料品质等分析报告(煤炭、煤气、天然气组份分析报告),矿石及废石淋滤实验结果。
(6)建设项目评价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评价采用标准确认函)。
(7)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报告单(水、气、声、土壤、生态等)。
(8)公众参与调查样本(最好有少数民族语言问卷)、被调查人明细表。
(9)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协议书(危险废物须提供处理处置单位的相关资质证明)。
(10)污水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须附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主管部门同意接纳污水的函件。
(11)报告书技术评估意见。
(12)地州环保局初审意见。
(13)需移民安置的,须附当地政府关于移民安置方案的批准文件。
(14)建设项目所在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意见。
(15)项目用地区域不压覆资源的证明。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总体要求
15.1 应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环境现状调查应全面、深入,主要环境问题应阐述清楚,重点应突出,论点应明确,环境保护措施应可行、有效,评价结论应明确。
15.2 文字应简洁、准确,文本应规范,计量单位应标准化,数据应可靠,资料应翔实,并尽量采用能反映需求信息的图表和照片。
15.3 资料表述应清楚,利于阅读和审查,相关数据、应用模式须编入附录,并说明引用来源;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注意时效性,并列出目录。
15.4 跨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或评价内容较多时,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各专项评价根据需要可繁可简,必要时,其重点专项评价应另编专项评价分报告,特殊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技术报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16 10:15 , Processed in 0.0705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