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建设项目环评、验收信息公示平台
开启左侧

[环评公示] 贵州省镇远县小菜园至芽溪城市滨河大道道路工程第二次公示

[复制链接]
tangyilin 发表于 2014-11-1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贵州省镇远县小菜园至芽溪城市滨河大道道路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简本公示
     
根据国务院令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规定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对贵州省镇远县小菜园至芽溪城市滨河大道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评价结论有关信息公开如下:
一、建设项目情况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镇远县正在落实“统筹城乡建设”,如何改善交通条件成为最为迫切的需要。只有交通条件改善了,才能促进镇远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推动整个镇远县的全方位发展。该项目的建设对实现镇远县的跨越式发展,实现镇远古城周边的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根据镇远市的总体规划,本项目是除了是一条旅游观光大道外,还是连接镇远新老城区的一条交通干线,具有较为重要的交通功能。
随着镇远县经济的发展壮大,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镇远中心城区与镇远周边城镇以及过境的交通量将会迅速增长,原有的乡村道路将无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正常服务。一个完善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可有效地解决内部、外部交通量的快速增长的需要。滨河大道作为城市路网中的重要一环,其建设是需要的,也是必需的。
项目起点接舞阳河大桥,道路沿舞阳河及其支流布线,道路终点接至芽溪的现状道路。道路等级为城市Ⅱ级次干道,道路全长3215.62m,宽18.5~22m,设计时速30km/h;项目动态总投资额2.92亿元目,项建设期约18个月。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1生态现状
项目所在地场区地貌属中切低山侵蚀剥蚀谷地地貌,表现为带状山,地形起伏较大,地形标高1085.55~1110.60m,坡面向南西倾斜,坡度10~20,全路段均为软质岩顺向坡。
拟建道路于斜坡中部整体沿南东向穿行,地形波状起伏,见图1及纵断面图,道路中线海拔高程1093.88~1109.00m,沿线多为灌木林地、农耕地,路基类型以深挖、高填路基相间为主。
工程区地带的多为灌木林地,人类工程活动对拟建线路影响大不,局部地段形成一定边坡,未见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发生。
镇远县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归纳为6个土类,分别是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16个亚类,81个土属,219个土种。
项目区及附近区域土壤主要有黄壤、石灰土。
境内现存自然植被以阔叶林、针叶林、灌木丛及草丛、草坡等为主,农业作物有粮食、油料、烟叶、蔬菜、茶叶和果树等种类,其中冬季作物以小麦、油菜、洋芋、豌豆、胡豆、春荞等为主,夏季有水稻、玉米、烤烟、黄豆、红苔、高梁等种类,果树有李、桃、梨、柑桔等。项目区内主要为旱地和林地。
镇远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有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4个纲22目44科71种,特别是镇远县茂密的森林植被,为各种陆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项目区周围无国家珍稀动植物。
2.2  噪声环境
根据区域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本评价在道路两侧布设了环境噪声监测点,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表明,区域现状声环境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声环境现状均良好。
2.3水环境
舞阳河监测断面水体中pH、氨氮、COD、BOD5、SS、TP、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物浓度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域功能的要求;整体而言,地表水环境现状良好。
2.4大气环境
监测点布设原则为“以点代线”,对沿线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敏感路段进行监测。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域内没有固定的空气污染源,此次布点共设2个测点,监测因子均无超标情况,监测结果表明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很好。
3、环境影响评价
3.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1  施工期
本项目影响区域主要是山区,工程影响区内植被主要为人工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公路建设中影响植被的主要工程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路基工程等工程建设将使植被生境破坏,生物个体失去生长环境,影响的程度是不可逆的。
临时用地主要有弃渣场、取土场、材料堆场等。这些施工临时占地将对植被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从而使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公路沿线都处在山区,在临时用地中施工便道等必需占用植被。施工期限内,临时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将遭到破坏。
施工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不存在因局部植被管理不慎而导致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损失的面积相对于沿线地区是少量的,而公路绿化又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施工期间,公路建设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影响较其它种类大,但由于它们可迁移到非施工区,因而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施工期间,临时征地区域的鸟类和兽类将被迫离开原来的领域,邻近领域的鸟类和大型兽类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也将远离原来的活动区域,当临时征地区域的植被恢复后,它们仍可回到原来的领域。
3.1.2 营运期
公路建成后,车流量和来往人群的增加,车辆行驶时的废气、噪声、振动及路面径流污染物等对动物的生存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了动物的生存压力,迫使动物寻找其他的活动和栖息场所。陆生动物一般对人类活动比较敏感,噪声和灯光对于陆生动物来说是人类活动的直接信号,会直接干扰它们的正常活动,将迫使它们避开道路两侧的噪声和灯光影响带。公路上高速行驶的车辆,营运期交通噪声和夜间车辆行驶时灯光对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有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物活动的惊吓和对其交配、产卵的影响。
总之,公路建设将产生较多的干扰因子如噪声污染、视觉污染、污染物的排放等,其中噪声污染影响显著,动物选择生境和建立巢区时通常会回避和远离改建公路。因此如果公路的边坡防护、隔声等措施做得较好,将减少对动物的不利影响。
3.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昼间施工时可以采取在施工场界处设置实心围挡措施,作为声屏障阻挡施工噪声的传播,以降低昼间施工区域对附近敏感点噪声的影响;夜间施工对拟建道路两侧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处的声环境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夜间睡眠的影响较大。因此,施工期间应采取禁止夜间(22:00-6:00)施工措施避免夜间施工噪声污染,以减轻施工对沿线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本公路建成营运后,车辆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会产生影响,项目两侧35米范围之内4a类区运营期昼间达标,夜间超标;项目两侧35米范围之外2类区近期昼间达标,夜间超标。
因此,拟建道路引起交通量增加会给当地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减噪措施,以减少公路运营对附近敏感点的影响。
3.3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施工期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施工便道洒水防尘和车辆机械冲洗;不设置施工营地,无生活污水产生。因此,本工程施工期不直接向地表水体排放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本工程运营期无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路面雨水径流,径流中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污染物的贡献量很小,不会改变收纳水体的水质类别和影响其使用功能。因此,本工程运营期路面径流对沿线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3.4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污染源包括施工粉尘、汽车运输及材料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燃油机械及运输车辆汽车尾气和路面铺设过程中的沥青烟。其中粉尘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采取定期洒水降尘,设置施工防护围栏,可将不利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同时随着施工结束,此不利影响也将消失,
运营近期(2015年)、运营中期(2021年)、运营远期(2029年)评价范围内道路两侧20m处CO、NO2小时浓度预测值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本工程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的CO、NO2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机动车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运营中期、远期的预测浓度显著小于运营近期,道路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情况随着大气污染物单车排放因子的降低而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对于运营远期敏感点超标的路段,在本工程道路两侧种植乔灌木绿化林带,对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进行拦截、净化,可以有效降低CO、NO2等大气污染物对道路沿线敏感目标的影响。因此,本工程道路对沿线大气环境的影响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3.5固体废物
工程将各分区的临时弃方堆置在临时堆土场范围内或生产生活施工区域内以减少临时弃方对耕地的占用,并通过合理安排,边堆边护坡,做到填、挖平衡,及时利用临时弃方。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于村镇的固定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统一处理。拆迁建筑垃圾委托当地专业渣土运输机构运至镇远县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置,固体废物贮运环节可通过采取建设排水沟、沉砂池、对堆场和运输车辆适量洒水抑尘等措施,降低本工程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4、水土保持
经调查,拟建公路沿线林草覆盖率比较高,项目建设区域现状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侵蚀强度以微、轻度侵蚀为主。项目占地类型中,旱地土壤侵蚀度为微度~轻度,水浇地土壤侵蚀度为微度~轻度,水田土壤侵蚀度为微度,林地土壤侵蚀度为微度~轻度,农村宅基地土壤侵蚀度为微度。
拟建工程可能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道路两侧绿化工程,路基边坡和临时施工场地等区域的生物防治措施完成后,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
5、环境风险分析
本工程的环境风险主要为道路运输事故风险。工程在沿线跨越或紧挨水体路段发生事故概率较小。就本项目危险品运输管理而言,交通管理部门对运输危险品车辆实行申报管理制度。对“三证”不齐的车辆坚决不允许上路,同时要避免行车高峰期和气候条件不好时运输危险品。在采取一定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后可以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采取加强管理和制定应急预案等措施,本工程的环境风险水平处于可以接受水平。
6、公众参与
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到工程沿线群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拟建道路沿线群众和单位,都能正确理解本项目对沿线环境产生的影响,能认识到本项目建成后将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项目噪声污染以及有关征地、拆迁及安置工作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应充分结合当地情况作出合理妥善的安排。至于本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本报告已考虑了各种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只要在建设与运营中予以落实,同时认真考虑拟建道路沿线群众对环保措施的具体要求,就一定能够妥善处理好沿线居民们所关心的环境污染及其影响问题。
7、环境保护措施
7.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对陆生植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在公路绿化建设过程中除考虑选择当地适生速成树种外,在布局上还应考虑多种树种的交错分布,提高道路两侧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恢复林缘景观,增加抗病害能力,并增强廊道自身的稳定性。另外树种种苗的选择应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引入病害。对于森林防火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开挖的工程中,如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要报告当地林业或环保部门,立即组织挽救,在环境保护经费预算中要安排国家保护物种保护经费,用于紧急抢救和监测工作之用。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对路界以外的植被应不破坏或尽量减少破坏。公路两侧绿化和植被恢复除考虑路基防护、水土保持外,还应适当考虑公路景观及环保作用(如降低噪声、防止空气污染等)及满足行车安全(不得遮挡司机视线,保证车辆正常行驶),使水保、绿化、美化、环保有机结合为一体。
对陆生动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有: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查工程施工时段和方式,防治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穿越林区路段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先与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有关施工场地、施工营地及施工临时便道等问题。施工营地严禁设在林地内,尽量减少对作业区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施工材料的堆放要远离水源,尤其是粉状材料与有害材料,运输材料时也要注意不能被雨水或风吹至水体中,以免对这些动物造成生境污染。路基填料、砂石料的临时堆放场地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措施:施工用料的堆放应远离水源和其他水体,选择暴雨径流难以冲刷的地方。各类材料应备有防雨遮雨设施。
(2)声环境保护措施
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进行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施工期打桩采用压桩等噪声影响相对较小的打桩方式。搅拌机等机械应该采用木制隔声板等临时降噪措施。在居民集中区内,高噪音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应停止施工,严禁夜间进行打桩作业,有居民点路段施工需设置临时隔断设施,如施工围栏、隔墙等,降低噪声污染。施工期夜间连续施工必须取得相应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施工机械操作工人及现场施工人员按劳动卫生标准控制工作时间,亦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戴隔声耳塞、头盔等。
(3)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人员应优先选择租用民房,利用民房现有的化粪池等设施处理后作农肥,严禁直接排放。施工机械在冲洗前应采用棉纱布进行干式清洗,施工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SS,经过沉淀处理后综合利用,作为工地喷洒用水。严禁将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建材堆放在这些水体附近,并将堆场、灰土拌和站等设在暴雨径流冲刷影响小的地方,同时在四周挖明沟、沉砂池,设挡板等。
(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石灰、细砂等物料运输中,注意运输时必须压实,填装高度禁止超过车斗防护栏;粉状材料(水泥等)应罐装或袋装,禁止散装运输。土方、砂石料、弃方运输时应有篷布遮盖,防止运输途中物料的撒漏。水泥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储料场、水泥拌和站、沥青拌和站在雨天和大风日应将堆放的易产生扬尘的材料用篷布遮盖。施工期安排1名员工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的飞扬。洒水次数根据天气情况而定。根据设计方案,同时考虑施工现场居民区分布较密集的实际情况,为最大限度减缓沥青拌和带来的沥青烟等污染施,禁止在居民区设置沥青拌和站。施工过程中,严禁将废弃的建筑材料作为燃料燃烧。
7.2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恢复及保护措施
及时恢复破坏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在道路两侧及立交范围设置一定宽度的道路控制绿化带,对防护工程和绿化工程进行养护。在有条件的路段,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绿化应优先选择对汽车尾气CO、NOx污染物有较强的抗性,并对CO、NOx和噪声有一定的吸附、净化作用的植物种。路界外的临时用地应植树、种草,使公路沿线地区减少的生物量尽量得到较好的补偿。公路营运期应加强沿线植被管理,及时进行绿化植物的补种、修剪和维护,并定期喷洒农药,减少病虫害,保证区域绿化植被的景观效果。
营运期间,禁止在跨大型水体路段运输未经覆盖的煤、石灰、水泥等散货的车辆,禁止运输漏油、漏料的罐装车和超载的卡车,以免出现事故对水体造成大面积污染。
(2)声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道路运行的管理,并结合沿线敏感点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交通噪声管理规定。对项目道路沿线进行绿化,树种选择树冠和叶面积面积相对较大的常绿乔木树种,并在乔木适当种植低矮灌木,以有效降低交通噪声。项目运行期,其道路交通噪声会导致拟建项目道路两侧建筑物声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为切实保证敏感点处的的声环境质量,本评价建议对拟建项目道路两侧的噪声超标居民点安装通风隔声窗。
(3)水环境保护措施
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预防为主”,强化管理,建立相应的事故应急计划,把事故的损失减到最小。加强危险品运输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品安全运输的规定。危险品运输一般事先应在当地公安、交通部门登记。在公路沿线报警电话亭应标明当地公安、消防、水利监察、环保等部门的报警电话,一旦发生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向上述机关举报。
(4)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进行控制,禁止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机动车通行,同时要加强对车的检测与维修,使在用车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以减少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道路要注意养护,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洒水,降低路面尘粒。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结论
本工程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正效益占主导地位,建设产生的效益大于其带来的损失,在从环境经济角度分析,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9、项目建设与选址合理合法性结论
此外,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镇远县城市总体规划》,工程的建设用地符合《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规定,同时本工程的建设与当地环境保护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的相符。
10、结论
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镇远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对于区域快速出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的实施对周边生态、水、气、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通过采取相应的环保对策措施予以减免。该工程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在严格实施环保对策措施的条件下,工程建设可行。
二、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征求公众对拟建项目建设的意见。
2征求公众对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影响的意见。
3征求公众对本项目需采取的环保措施的意见。
4征求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所关心的其他环境问题。
5在完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后,将再次进行报告书全本公示。
6任何有环保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可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编制完成后,在网站下载项目全本公示报告,了解情况,建设单位和评价单位将提供方便或解答。
7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将认真听取公众意见,科学、公正、合法地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三、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
公众可通过电话、信函方式等向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地方政府及环保主管部门提出,联系方式如下:
(1)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镇远县建设局
联系电话:13765123360
地址:镇远县舞阳镇
邮编:557700
(2)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安徽四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健
电话(传真):0551-65865155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滨湖世纪城振微苑1-3302
邮编:2300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关注官方抖音号

GMT+8, 2025-5-1 05:53 , Processed in 0.0798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