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 | | | | | | | | | | | | | | | | 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橡胶路3号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内 | | | | | | | | U 城市基础设施及房地产--16、房地产开发、宾馆、酒店、办公用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概况 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前身是广州第十一橡胶厂,创建于一九五五年,双一厂有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通过ISO9001、ISO13485等ISO质量体系认证、通过中国乳胶制品质量认证委员会质量认证、TUV加拿大医疗设备规范(CMDR)的认证、挪威船级社DNV质量体系认证、“CE”标志产品质量认证,获得美国FDA 510(K)号注册、南非SABS认证证书、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证书质量,2003年,正式导入GMP规范。 为适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于2008年9月进行工厂整体搬迁,并通过广州市环境保护局以穗环管影【2008】142号文同意环评批复。2011年11月通过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对“关于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原广州十一橡胶厂)迁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穗环管验【2011】155号。新厂区占地面积比旧厂区扩大2.5倍达到13万m2,绿化面积6万m2。新厂工艺布局更合理,装备水平更高。成为一家花园式的现代工厂。现由于急需解决员工的就餐问题及业务需要,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将在厂区内扩建1栋地上3层的办公楼。 表1 扩建前建筑物一览表
本项目主要为员工饭堂和办公室,不设生产线等,所以不会产生生产废水和有机废气等。 本项目建筑面积约2862.06 m2,其中办公用途约2000平方米,员工饭堂约为840平方米,为1栋地上3层的大楼。使用性质为办公用房及饭堂。详见表1、2。 表2 本项目办公楼扩建一览表 表3 综合办公楼编号建筑面积明细表
表4 建筑功能指标明细核算表 项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计算容积率面积为本表中第二、三和第四项的第4、7点的面积总和 2、第三项中的公建配套面积以公建的净建筑面积计算,不含公建分摊面积。 3、基底面积是指地上建筑各分层平面外墙(柱)外围轮廓线在首层平面的水平投影的面积和。 4、如首层架空作汽车库使用,则改部分只当地上汽车库、非机动车库计,不重复计入首层架空面积。 5、建议国土房管部门计算建筑面积第二、三和第四项全部面积计算。 | | | | | | | | | | |
2、主要设施 (1)主要设备 本项目建成后增加厨房,不设发电机、冷却塔等设施设备。 表5 项目主要设备表
(2)供电 本项目由市电网提供电力,不设备用发电机。 (3)给排水 本项目由市政直接供水。本项目厂内设有污水处理系统,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工艺采用物化+气浮法,有机械格栅、调节池、气浮池、沉淀池、风机房等构成。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餐饮废水经隔油隔渣池处理后排放。 (4)供冷 本项目不设冷却塔,办公室设独立的分体空调。 (5)劳动资源 本项目全厂原有员工586人,建成后本项目大楼共有250名员工在内办公。本项目楼新增的员工为员工食堂和楼层保洁的工作人员,约50人,工作天数约270天,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未建食堂前,员工就餐统一由公司在外订餐解决。不供员工在内住宿。
3、项目选址情况 本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橡胶路3号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内,详见卫星图。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该项目周围四至情况为:东面为空地;南面为空地;西面为厂内道路,与厂内绿地相距10米;北面位厂区道路,与生产车间(2层)相距10米;详见附图2。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橡胶路3号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内,属扩建项目,根据业主提供的数据,项目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为: 1. 原大气污染源 (1)避孕套车间废气 在干燥工序,由于使用白碳黑,故在于干燥设备——干衣机排出的空气含有白碳黑粉尘。工艺处理:含尘空气经采用白碳黑水膜除尘器除尘后排出。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其粉尘产生量100吨/年,避孕套车间水膜除尘器处理效率为99%,因此其排放量为1吨/年,排风量按20000m3/h计算,则其车间粉尘排放浓度为8.33mg/m3,白碳黑尘排放浓度达到标准限值(白碳黑尘18 mg/m3)要求。 (2)手套车间废气 在干燥工序,由于使用滑石粉,故在于干燥设备——干衣机排出的空气含有滑石粉(碳酸钙)。工艺处理:含尘空气经水膜除尘器除尘后排出。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其粉尘产生量100吨/年,手套车间水膜除尘器处理效率为95%,其排放量为5吨/年,排风量按20000m3/h计算,则其车间粉尘排放浓度为41.7mg/m3,粉尘排放浓度达到标准限值(颗粒物120mg/m3)要求。 (3)气球车间废气。 在干燥工序,由于使用滑石粉,故在于干燥设备——干衣机排出的空气含有滑石粉(碳酸钙)。工艺处理:采用气球袋式脉冲除尘器全部处理后再排放。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其粉尘产生量60吨/年,手套车间水膜除尘器处理效率为95%,其排放量为3吨/年,排风量按20000m3/h计算,则其车间粉尘排放浓度为75mg/m3,粉尘排放浓度达到标准限值(颗粒物120mg/m3)要求。 (4)氨气废气 由于生产过程使用18%氨水,由于生产线的胶乳槽为敞口,不可避免地使部分的氨逸入空气中。因此在各车间设有排风装置:避孕套生产车间设有通风装置,通风量为每个车间250000m3/h。气球车间及民用、工业手套车间的生产线区域内也设有排风装置,以排除氨气、热气既粉尘。 (5)锅炉废气 锅炉废气经脱硫除尘设施处理,使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达到《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二级标准(燃煤锅炉)(第二时段)要求,尾气用45米高烟囱排入大气。除尘器收集的飞灰和锅炉底部炉渣采用大力喷淋冲灰、冲渣至渣池,并湿式清运出厂。 (6)备用发电机废气 由于采用0#柴油,含硫量较低(0.1%),燃烧较为完全,尾气经水喷淋处理后起烟色可达到“(DB4427-89)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格林曼黑度0~1级标准;尾气经水喷淋处理后通过排烟管引至楼顶高出天面3米排放。 根据验收监测报告 1)燃煤锅炉使用的煤含硫量小于0.4%,锅炉废气的最高平均排放浓度为:烟尘24.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261.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11毫克/立方米,烟气林格曼黑度为0:5级,符合广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765-2010)中燃煤锅炉的“≥10t/h (A区域)”在用锅炉执行日期(2010年11月1日)”标准,即:烟尘<12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40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450毫克/立方米,林格曼黑度≤1级。 2)避孕套车问烘干工序排气筒的粉尘平均排放浓度为21.1毫克/立方米、排放速率为0.125千克/小时;下风向西南边界点、南边界点、东南边界点的无组织颗粒物(粉尘)排放浓度分别为0.124毫克/立方米、0.159毫克/立方米;0.312毫克/立方米;符合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相关标准要求,即:颗粒物(粉尘)≤120毫克/立方米、排放速率≤2.9千克/小时,颗粒物(粉尘)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 3)备用发电机使用的柴油含硫量小于0.2%,发电机废气林格曼黑度为0.5级。 2. 原水污染源 本项目扩建前,根据业主提供的数据,原生产清洗废水和职工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480 m3/d,产生情况见下表5、6示。 表6 建设项目扩建前污水产生量计算表 厂内设有污水处理系统对生产 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工艺采用物化+气浮法,由机械格栅。调节池、气浮池、沉淀池、风机房等构成。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表7 扩建前主要水污染物浓度及污染负荷 从上表可知,该厂排放的生产废水中各项污染物均可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一时段一级标准。 根据验收监测报告:项目经处理后的回用水:PH值测定范围为6.9-7.1,其他监测因子的最高平均浓度分别为:悬浮物8毫克/升、化学需氧量<10毫克/升、五日生化需氧量2.7毫克/升、氨氮1.11毫克/升、溶解性总固体45毫克/升、总硬度(以CaC03计)8.50毫克/升、粪大肠菌群<10个/升,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厂洗涤用水”和“锅炉补给水”的标准。 3、原噪声污染情况 扩建前,根据业主提供的数据,本项目不设冷却塔等,原主要的噪声源见下表7 表8 扩建前主要噪声源 根据验收监测报告:特种手套车间及发电机房边界昼间噪声为53.7分贝,配料车间边界昼间噪声为49.1分贝,手套车间边界昼、夜间噪声分别为49.4分贝、48.8分贝,污水站边界昼、夜间噪声分别为49.6分贝、48.6分贝,避孕套车间边界昼、夜间噪声分别为49.6分贝、48.5分贝,锅炉房边界昼、夜间噪声分别为49.1分贝、48.7分贝,均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l2348-2008)声环境功能2类区标准,即:昼间噪声值≤60分贝、夜间噪声值≤50分贝。 4、原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扩建前,根据业主提供的数据,已建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及处置方式如下: 表9 已建工程固体废物种类及处理处置情况表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橡胶路3号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双一乳胶厂内,详见图1。项目东面为空地;南面为空地;西面为厂内道路,与厂内绿地相距10米;北面位厂区道路,与生产车间(2层)相距10米;详见附图2。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地处北纬23度14分57至23度37分18,东经l12度57分07至113度28分10。东部和东北部与从化市交接,西部与三水市相连,南部紧靠广州市白云区,北部与清远市毗连。全区总面积969.12平方公里。新华街位于花都区南部,地处东经113度12分、北纬23度20分,京广铁路、l07国道、106国道贯穿全街南北。 二、气象 项目所在地区花都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压为1012hpa,历年最大降雨量为2865mm(1992年),最小降雨量为1113mm(1916年),年平均降雨量1755mm。年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前期为热雷期,后期为台风雨,合占全年降雨量的81%,降雨量最小是12月,占全部降雨量的1.4%左右。年相对湿度为77%,全年日照时数为1862hr,年蒸发量为1276mm。 本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分明,秋、冬季吹北风和西北风为主,春、夏季吹南风和东南风为主。全年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其次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35m/s,静风频率为25%,夏季常有台风侵扰,风速可达28m/s。 三、水文 花都区境内河流主要分白坭河、流溪河两大水系。白坭河境内流域面积628.58平方公里,支流有国泰水、大官坑、新街河。流溪河境内流域面积196.5平方公里,支流有网顶河、老山水、高溪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流溪河、天马河、白坭河、国泰河、新街河、芦苞涌。流溪河和芦苞涌都是区域分界河,东部流溪河与从化市及广州市白云区为邻,西部芦苞涌则与三水市隔河相对。除天马河、新街河在境内发源呈扇形分布并自北向南汇流白坭河出境外,其余河流均发源于邻市。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受季风影响明显,春夏多降锋面雨,夏秋多降台风雨,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54.9毫米。降水量山区多,平原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且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9.7%,多年平均径流量11.59亿立方米。
建设项目环境功能区区划分类表 项目 | | | Ⅲ类,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 | 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 | 属2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 | | | | | | | | | | | | | |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经济状况 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0亿元,增长5%;工业总产值1690亿元,增长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51亿元,同比下降3.17%;固定资产投资194.42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6亿元,增长14.6%。去年我区着重做了四个方面工作:精心谋划,明确了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稳扎稳打,发展基础进一步强化。狠抓项目,以三个重点板块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动城市副中心扩容提质,城市中轴线、花都湖、广州北站新城开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公共配套、城乡环境三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城市承载力加快提升。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在毫不动摇推进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全力培育空港、机车、声光电、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强化投入,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年区财政在民生事业方面共投入42.10亿元,占区本级财政支出的76.09%。2013年,我区将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转型升级的工作总基调,以“三个重大突破”为抓手,以城市副中心扩容提质为重点,强化发展基础,加快优化提升,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加快建设“国际空港门户、高端产业基地、幸福宜居新城”。 经济初步核算,201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00亿元,比上年增长6.3%。 第一产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494.69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275.91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7:61.8:34.5,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1和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0.9%、45.8%和53.3%,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1、2.9和3.3个百分点,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二产。 2012年,全区从业人员68.91万人,比上年增长2.9%,增加1.97万人。从业人数排前的经济注册类型依次是:私营企业、集体单位、个体经济和有限责任公司,从业人员分别为20.92万人、12.5万人、11.11万人和8.8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为30.4%、18.1%、16.1%和12.8%。按行业分,居前三位的是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的从业人数,分别有34.02万人、11.28万人和9.62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49.4%、16.4%和14.0%。从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依然占据半壁江山,比重却较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快,增幅分别高于一产和二产3.7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2012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24.21亿元,增长1.4%;林业产值0.27亿元,下降0.6%;畜牧业产值15亿元,增长3.2%;渔业产值6.7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25亿元,下降0.4%。 2012年,受钓鱼岛事件影响,汽车产业受到重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90.3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工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46.7%,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15.72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14.6:85.4,轻工业占比有所上升。大中型企业对产值拉动作用较大,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5.6亿元,同比增长3.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1.5%。 201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34亿元,同比增长14.5%。从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50.63亿元,增长14.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9.71亿元,增长15.1%。从规模分,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64.42亿元,增长30.2%;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235.92亿元,增长10.9%。商品销售总额538.99亿元,增长24.8%,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50.48亿元,增长37.9%。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7.2亿元,增长12.7%。 2、交通、邮电、旅游 花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东连从化,南靠广州,西邻三水,西南连南海,北接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既是珠江三角洲交通交汇之地,也是沟通珠三角与内地的桥梁和枢纽,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105、106、107三条国道和机场高速、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广州北二环、北三环高速五条高速公路交汇之处。京广铁路线穿境而过,广州火车北站就位于花都。未来广州还将兴建2条城市地铁线和1条市郊列车线连接市区与花都。中国最现代化的航空枢纽港——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也座落在花都,花都港可直航澳港。总之,花都区高等级公路之密集,水、陆、空交通之齐备,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 交通:年末境内公路里程1056.5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89.19公里,二级公路95.18公里;国道27.78公里,省道135.24公里,县道116.28公里。年末营运车辆10089台,比上年增长6.7%,其中营运货车8846台,营运客车1243台,分别增长7.4%和2.0%。全年货运周转量13.96亿吨公里,增长4.6%;客运周转量22.8亿人公里,增长3.9%。 邮电:2012年,全区邮政共发送函件166.11万件、包裹8.63万件、特快专递13.96万件。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3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7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8%和2.0%;国际互联网年末用户数19万户,增长19.8%。 旅游: 2012年,花都区举办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包括梯面油菜花节、宝桑园的桑果节、香草世界的菊花展、2012花都生态休闲旅游推介会暨美丽乡村行总动员系列活动、第四届炭步芋头节等,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评选出花都10个特色农家菜馆和11个农家菜,有效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城市接待游客总人数724.2万人次,增长9.4%。其中:过夜旅游者315.35万人次,增长8.0%,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3.5%;不过夜(一日游)游客408.85万人次,增长10.5%,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 56.5%。区内25家星级酒店及4家综合酒店(待评星)接待过夜旅游者59.58万人次, 同比增长8.6%,平均开房率为48%。旅行社(含驻花都门市部)组团接待游客总人数为38.6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5%。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15.4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2%。 3、卫生、文化、体育 (1)医疗 2012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4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所,农村卫生站196所。拥有病床3569张。卫生技术人员6985人,其中执业医师2083人,执业助理医师387人,注册护士3261人。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人数达44.97万人,参合率达99.5%。 (2)文化教育 2012年,花都区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完善20条试点村和重点村的文化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美丽乡村文化项目建设;推进“雕塑让花都更美好”工程,完成五国国花雕塑的制作,开展“花都英烈”群雕的设计制作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坚持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下基层,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公益活动;做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后续和文保单位申报工作,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440处,“灰塑”项目被评为广东省非遗传承基地。 2012年,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51万册,区图书馆读者阅览图书人数为65.5万人次,图书借阅册数为29万册,组织学生来馆阅读75场。举办盘古王诞祈福活动、第三届省岭南舞蹈大赛、第二届镇(街)文化周和新年音乐会等各种文化活动90多场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全年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5909间次、体育经营场所106家次,取缔无证经营点档136个,端掉非法音像及出版物批发窝点2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9万余张,收缴非法书报刊2万册(份),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2宗。 2012年,对区内7镇的省教育强镇复评通过率达到100%;全区9所公办高(完)中全部评为省、市一级学校,并以优秀等级通过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至年末,拥有区教育装备信息中心,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2所、广州市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2所、计算机室243间、电子阅览室59间、语音室48个、多媒体电教平台2433套、校园网81个。全年各级财政划拨免费义务教育资金6615.84万元,共为17.61万人次的适龄学生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全区4802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44.7%,专科A线上线率72.8%。 2012年,全区共有幼儿园110所,在园幼儿3.33万人,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22所(含集体办园)。小学85所,在校学生9.54万人。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5.39万人,其中初中3.77人,高中1.6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1%。 (3)体育 2012年,全区共举办体育竞赛活动23项(次),参加广州市以上全民健身竞赛活动8项(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全区共建立全民健身活动站点36个,建成新华街、花山镇、花东镇、狮岭镇等4个全民健身广场,新建农村社区健身路径55条、篮球场35个、农民健身工程2个、健身苑1个,为秀全公园和马鞍山公园增添健身器材。竞技体育方面,全年输送运动员60人(含集训)。各级大赛中花都区籍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国际大赛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5枚;全国赛获金牌23枚、银牌7枚、铜牌7枚;省级赛获金牌29枚、银牌21枚、铜牌19枚。 4、文物保护 花都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新华官禄布村),有省级旅游景点芙蓉度假村。其它名胜古迹、游览地有:冯云山故居、花县城遗址、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花县农会旧址等。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 建设项目污水经自设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白泥河。为了解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对天白泥河质进行调查和分析。选取白泥河口断面为监测断面,采用广州市花都区环境监测站枯水期白泥河口断面的监测数据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监测时间为2014年05月05日,有关水污染物因子和监测结果见表10: 表10 水质监测结果 (单位:mg/L,pH、水温除外) 由以上数据可知,白泥河口断面水质因子中, DO指标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氨氮、pH、CODcr、BOD5、TP均优于Ⅲ类标准。
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项目所在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本评价根据花都区环境监测站提供的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监测时间为2014年04月29日至2014年05月05日监测位置为项目所在地,监测结果见表11: 表11 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结果如下表 (单位:ug/m3) 此外,项目还收集了花都城区监测点位的臭氧及PM2.5监测数据以进一步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 监测结果见表12。 表12 2014年花都城区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统计结果 单位:mg/m3 根据表12,项目所在区域的臭氧及PM2.5监测因子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从上述的监测结果与执行标准可知,各污染物监测因子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良好。 三、声环境质量现状 按照《广州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使用区域划分》,本项目属2类区,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2类标准。 本项目声环境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选址边界外一米以内的区域,根据广州市花都区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05月05日沿本项目东、南、西、北四面边界布设了4个环境噪声测点,分昼、夜间监测东、南、西、北四面边界噪声,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表13: 表13 建设项目所在地噪声监测结果 (单位:dB(A))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知,项目各边界噪声监测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2类标准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区域噪声环境质量良好。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1、水环境保护目标 建设单位应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控制项目所排废水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的要求排放,保护白泥河的水环境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不因本项目的营运而明显恶化。 2、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是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在本项目运营期间不受明显影响,保护评价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浓度限值。 3、声环境保护目标 声环境保护目标是确保该建设项目运营期间,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
4、敏感点 本项目无敏感保护目标。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 | 1.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 2.《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的大型规模: 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 : 5.《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2001年6月; 6.《广东省严控废物名录》2009年5月。
| |
本项目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如下: 1.废水:4879.44t/a;CODcr:2.288t/a;NH3-N:0.012t/a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项目主要的建设过程如下: 前期工作 e 设备安装 e 装饰装修 e 竣工验收 e 投入使用
主要污染工艺: 一、施工期污染工序 1.施工期将会产生扬尘;运输车辆往返也导致扬尘、装载物散失等无组织排放粉尘产生; 2.施工作业时,各类施工机械和设备工作时将产生施工噪声; 3.施工期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建筑垃圾、余泥; 4.施工期将产生一定数量的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二、运营期污染工序 本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员工生活污水、餐饮废水和员工生活垃圾等。 1. 大气污染源 本项目不设备用发电机、锅炉等,无生产车间,不排放生产废气。在运营过程中主要由厨房产生烹调的油烟废气。 本项目大厨房共设有11个炉头,每天开炉约6小时,每年营业270天。根据《广州市饮食服务业油烟治理技术指引》规定基准灶头数按灶的总发热功率或排气罩灶面投影总面积折算,本项目厨房集气罩灶面投影面积约10.5平方米,按一个基准炉头是其烟罩投影面积1.1m2计算,折算后厨房按10个基准炉头计算。根据同类炉头油烟排放情况,油烟废气量平均按2500m3/炉·小时算,厨房的油烟废气产生量为25000m3/h(4050万标立方米/年)。参照其他同类型中式餐厅油烟产生情况,本项目产生的油烟浓度约为13mg/m3,油烟产生量为1.95kg/d,即0.527t/a。 2.水污染源 本项目大楼主要为办公楼及饭堂,不设生产车间,故不会产生生产废水,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和餐饮废水。 (1)员工生活污水 本项目工作人员拟增加50人,根据《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规定,无食堂机关事业单位用水系数为0.05m3/人·日。按年经营天数为270天,每日用水量为2.5m3/d ,年用水量为675t/a,污水排放系数按0.9计算,每日污水排放量为2.25m3/d,每年污水排放量为607.5t/a;本项目污水排放量计算见表12。 (2)餐饮废水 本项目饭堂提供约586名员工的饮食,提供早、午、晚三餐,根据《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规定机关事业单位有食堂按0.08升/人·日计算每人的用水量,无食堂按0.05升/人·日计算每人的用水量,即食堂用水量按0.03升/人·日计算每人的用水量计算。本项目为586名员工提供堂食,排污系数按0.9计算,则每天餐饮废水量为586*0.03 m3/餐位·日*0.9=15.822m3/d(4271.94t/a)。餐饮废水经隔油隔渣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表14 本项目污水排放量计算表
根据《广东省第三产业排污系数(第一批)》(粤环[2003]181号)并结合同类型废水的类比监测结果等资料,本项目产生的污水水质情况见表13。 表15 污水主要污染物浓度及污染负荷 3.噪声污染源 本项目不设备用发电机和水泵。 本项目营运期的噪声主要是厨房内的风机、厨房炉灶和人为的噪声,噪声值约为60-76 Leq[dB(A)]。风机的噪声级在70-80Leq[dB(A)],厨房烹调过程中会产生厨房炉灶的噪声,噪声值约为78-80 Leq[dB(A)];人为噪声,噪声值约为65-68 Leq[dB(A)]。其具体声源强度见表9。 表16 建设项目使用期间主要噪声源平均声级值
4.固体废物 本项目的固体废物是餐饮垃圾、员工办公垃圾及废油脂。 餐饮垃圾成分主要是废弃原材料、剩余饭菜渣等;餐饮垃圾按0.3kg/人·日计算,则每日产生量约175.8kg(年产生量47.466t)。 员工办公垃圾一般为茶叶、废纸等;员工办公垃圾按每人每日0.2kg计算,则日产生生活垃圾10kg(年产生量2.7t)。 根据经验数据,100个餐位每天产生的废油脂约2~5kg,则本项目每天约产生废油脂为18kg,一年约4.86t。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年产生固体废物共55.026t。 表17 固体废物产生量计算表
三、本项目扩建前后三本帐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资料,得出本项目扩建前后三本帐表: 计量单位:废水排放量——万吨/年;废气排放量——万标立方米/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年;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吨/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吨/年;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类型 | | | | | | | | 25000(m3/h), 4050(万立方米/年) | 25000(m3/h), 4050(万立方米/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风机噪声(N1)70-80dB(A) 人为的噪声(N2)65-68dB(A) 厨房炉灶(N3)78-80dB(A) | |
|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 拟建项目所在地周围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建成后所产生的污水、噪声、固体废物经治理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周围以城市生态景观为主,生态环境良好。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本项目建设期间在施工期间所产生的污染物有: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余泥渣土、粉尘扬尘、地基施工时的抽排积水等。这些都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必须引起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护措施,使建设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限度。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本项目建设期间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道路扬尘、房屋装修的油漆废气和工地临时食堂的油烟废气。 (1)施工扬尘 在整个施工期间,产生扬尘的作业主要有土地平整、开挖、回填、道路浇注、建材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如遇干旱无雨季节,在大风时,施工扬尘将更严重。 在同样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根据类比调查,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m以内。 抑制扬尘的一个简洁有效的措施是洒水。如果在施工期内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左右。下表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由该表数据可看出对施工场地实施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并可将TSP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 表18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单位:mg/m3 施工扬尘的另一种产生方式是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和搅拌作业,这类扬尘的主要特点是受作业时风速大小的影响显著。因此,禁止在大风天气时进行此类作业以及减少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是抑制这类扬尘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 因此,必须落实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采取屏蔽作业等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便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对策有: ①施工现场要实行屏蔽作业,配置工地细目滞尘防护网,缩小施工扬尘扩散范围; ②对施工现场实行合理化管理,使砂石料统一堆放,袋装的粉体建筑材料应在专门库房堆放,并尽量减少搬运环节,搬运时做到轻举轻放,防止包装袋破裂; ③开挖时,对作业面和土堆适当喷水,使其保持一定湿度,以减少扬尘量,而且开挖的泥土和建筑垃圾要及时运走,以防长期堆放表面干燥而起尘或被雨水冲刷; ④运输车辆应完好,不应装载过满,并尽量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沿途抛洒,并及时清扫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和建筑材料,冲洗轮胎,定时洒水压尘,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 ⑤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因需要必须进行现场搅拌砂浆、混凝土时,应尽量做到不洒、不漏、不剩、不倒;混凝土搅拌应设置在棚内,搅拌时要有喷雾降尘措施; ⑥当风速过大时,应停止施工作业,并对堆存的砂粉等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 在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后,可降低施工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 (2)油漆废气 装修阶段的油漆废气排放周期短,且作业点分散。室内装修阶段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主要是人造板、饰面人造板以及油漆等有机溶剂(主要有溶剂型涂料、溶剂型胶粘剂,水性阻燃剂、防水剂、防腐剂及防虫剂等)等。其主要污染因子为二甲苯和甲苯,此外还有极少量的汽油、丁醇和丙醇等。 因此,应采用环保、新型的建筑装修材料,在装修油漆期间,应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油漆结束完成以后,也应每天进行通风换气一至二个月后才能交付使用。 (3)油烟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的临时食堂采用清洁能源液化石油气,故临时食堂的废气主要为油烟废气。据前面工程分析,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油烟浓度约为5mg/m3,超过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中油烟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mg/m3的标准限值要求。根据《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安装净化效率大于60%的静电油烟净化装置,经处理后施工期油烟排放量确保排放浓度低于2 mg/m3,能够实现达标排放。 建设项目应设置临时的油烟排烟通道,临时厨房的油烟废气经静电油烟净化装置处理后引至高空排放。由于施工期食堂是临时性质,随着施工期的结束,临时食堂的油烟废气将消失,在施工期间经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 2、水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主要是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废水。 建筑施工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SS,其排放量及浓度难以估算。建设单位要采取措施对建筑施工废水进行截流(在施工场地四周加围堰等),经足够停留时间的沉砂池沉淀澄清后循环回用,或进入赤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SS、氨氮等,其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Cr约250mg/L、SS约200mg/L、氨氮40mg/L。应在建设工地设置临时公厕,将生活污水进行收集,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赤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和弃渣;在运输各种建筑材料(如砂石、水泥、石灰、砖、木材等)过程中以及在装修过程中,会产生不少废建筑材料和装修垃圾,必须及时外运,在固定垃圾堆场处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还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应收集到指定的地点,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为减少弃土和废建筑装修材料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场地开挖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应制定项目施工的水土保持方案,在项目边界最低点设立沉沙池,采取措施固定边坡,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开挖的地表尽快复绿,尽可能减少因项目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量。 (2)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方法》,向广州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处提出申请,按规定办理好余泥渣土排放的手续,获得批准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纳地点弃土。 (3)根据《广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中的规定,车辆运输散体物料和废弃物时,必须密闭、包扎、覆盖,不得沿途漏撒;运载土方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 (4)应尽量集中并避开暴雨期弃土,要边弃土边压实,弃土完毕后应尽快复垦利用。 (5)对于建筑装修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交回收站回收,不可回收的可送至专用垃圾场所或用于回填低洼地带。 4、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施工期噪声主要为施工机械和交通车辆产生,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进行评价。如按施工机械噪声最高的浇捣机计算,作业噪声随距离衰减后,不同距离接受的声级值见表19。 表19 施工设备噪声对不同距离接受点的影响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白天施工时,作业噪声超标范围在20m以内,夜间作业,对其它设备作业而言,300m外才能达到施工作业噪声极限值。所以,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传到施工场界的值将会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限值标准,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项目施工过程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同时采取屏蔽式作业等防护措施使其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为减少其噪声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规定执行。 (1)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严格执行施工噪声管理有关规定,在每日12:00-14:00及22:00-06:00时间段,不得进行产生噪声的施工工序; (2)如需夜间施工,应得到广州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3)施工机械应尽可能放置于对场界外造成影响最小的地点; (4)作业时在高噪声设备周围设置屏蔽; (5)加强车辆的管理,建材等运输尽量在白天进行,并控制车辆鸣笛。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设备用发电机、锅炉等,无生产车间,不排放生产废气。在运营过程中主要由厨房产生烹调的油烟废气。 厨房油烟废气25000m3/h(4050万标立方米/年),由抽油烟罩收集,由静电油烟处理器处理后,通过风量为25000m3/h的抽风机提供的动力,经设置在项目内置烟道将油烟引至大楼3层高空排放,排放口向上,排放高度为15米。 静电油烟处理器(处理能力为:25000 m3/h)净化效率大于85%,排放的油烟废气可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大型级相应要求的标准(排放油烟浓度≤2.0mg/m3,净化设施去除率≥85%),油烟废气经过有效治理后达标高空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2. 污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外排污水主要是餐饮废水和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污水排放总量4879.44m3/a,污水产生情况见表8。 本项目所在地属赤坭污水处理厂的集水范围,餐饮废水与生活污水分流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餐饮废水经位于项目的三级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处理后的污水浓度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CODCr≤500 mg/L、BOD5≤300 mg/L、SS≤400 mg/L、动植物油≤100 mg/L),经市政管网进入赤坭污水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理。 本项目污水处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 |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3.gif |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gif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gif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经上述处理后,不会对纳污水域产生明显的影响。
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是风机、厨房炉灶和人为的噪声等。为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已考虑噪声治理问题: (1) 风机 风机运行时的噪声值约为72-80 dB(A),建设方把风机放在厨房内部,对厨房内部用隔声门、吸声材料做好隔音措施; (2)人为噪声 通过加强经营管理,严格控制开机的时间;做到文明经营,避免人为噪声的影响。 (3)厨房炉灶 厨房与外界连接的窗必须密封,可采用双层玻璃采光,并选用隔声门;炉灶安装应离墙体有一定的空间,即留空心墙。 在落实如上防治措施后,各噪声源的噪声削减较明显,再经墙体阻隔和距离衰减后,项目各边界噪声值可分别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2类昼间≤60dB(A)、夜间≤50dB(A)],则项目噪声对周围声环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餐饮垃圾、员工生活垃圾和废油脂。 (1)餐饮垃圾 厨房原料在整理、清洗过程中会产生废弃包装材料和原料废弃物,年产生量为47.466t。餐厨垃圾属于《广东省严控固废名录》编号HY05的严控固废,须暂存在符合标准的餐厨垃圾专用收集容器内,再交由有资质单位外运统一处理。 (2)生活垃圾 本项目运营后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7t。可回收垃圾交由回收站回收处理,不可回收垃圾则由市政环卫部门及时清运,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临时堆放点必须清洁干净以免散发恶臭,滋生蚊蝇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3)废油脂 隔油隔渣箱处理餐饮废水产生废油脂,年产生量为4.86t。废油脂属于《广东省严控固废名录》编号HY05的严控固废,应交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理。 固体废物经过上述处理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类型 | | | | | | | | 油烟废气经静电油烟处理器处理后,由风机抽至项目内置烟道引至大厦3层高空排放,排放口向上,排放高度为15米。 | 外排油烟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 18483-2001)中的大型级标准。 | | | | | 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 | | | 经三级隔油池处理后,由市政管网排入赤坭污水处理厂。 | | | | | | | | | | | 风机噪声(N1):建设方把风机放在厨房内部,对厨房内部用隔声门、吸声材料做好隔音措施,在风机上外加消声弯头;同时进行减震处理; 经营活动噪声(N2):加强项目内部管理,禁止高声喧哗; 厨房炉灶(N3):厨房与外界连接的窗必须密封,并选用隔声门;炉灶安装应离墙体有一定的空间,即留空心墙;
| |
|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本项目的主要生态保护措施是:在项目运营期间,对其所产生的污水和噪声等采取合理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保护该项目所在地的城市生态环境。
结论与建议
一、项目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 水环境 由以上数据可知,白泥河口断面水质因子中, DO指标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氨氮、pH、CODcr、BOD5、TP均优于Ⅲ类标准。 2. 大气环境 从上述的监测结果与执行标准可知,各污染物监测因子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说明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良好。 3. 声环境 监测数据表明,项目昼间噪声监测值介于53.5~54.4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介于41.0~41.7dB(A)。项目各边界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2类标准限值[即 2类区昼间≤60dB(A)、夜间≤50dB(A],故项目所在地的声环境质量较好。
二、项目建设期间的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期间会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应通过加强管理、文明施工的手段来减少装修期间施工对正常生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限制施工机械设备的工作时间,对建筑固体废物、污水进行加强管理和预处理,建筑物周边设置符合规范的围蔽设施,每天定时对施工工地洒水、清除余泥渣土,则可将建设期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小到较低的限度。
三、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不设备用发电机、锅炉等,无生产车间,不排放生产废气。在运营过程中主要由厨房产生烹调的油烟废气。 厨房油烟废气25000m3/h(4050万标立方米/年),由抽油烟罩收集,由静电油烟处理器处理后,通过风量为25000m3/h的抽风机提供的动力,经设置在项目内置烟道将油烟引至大楼3层高空排放,排放口向上,排放高度为15米。 静电油烟处理器(处理能力为:25000 m3/h)净化效率大于85%,排放的油烟废气可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大型级相应要求的标准(排放油烟浓度≤2.0mg/m3,净化设施去除率≥85%),油烟废气经过有效治理后达标高空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2)、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所在地属赤坭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餐饮废水经三级隔油箱处理后,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即CODcr≤500mg/L、BOD5≤300mg/L、SS≤400 mg/L、动植物油≤100mg/L,排入市政管网,经市政管网进入赤坭污水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理。 (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是风机、厨房炉灶和经营活动噪音等。建设单位按上述的治理措施对噪声污染进行严格治理,做好减振、消声、隔声措施,注意合理布局和规范管理。经治理后,确保项目边界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餐饮垃圾、员工生活垃圾和废油渣。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处理,餐饮垃圾和废油渣由资质单位回收处理,确保本项目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经处理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四、建设装修期间及运营期间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为减轻项目建设装修期间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防治措施,控制噪声、废气、废水和固废的污染。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安排好分期、分时段施工,做好时间上、空间上的衔接,减少影响范围与时间; 2.格遵守施工管理有关规定,在休息时间(尤其在午休、夜间睡眠时间)不得进行产生噪声的施工; 3.合理安排设施的使用,减少噪声设备的使用时间,尤其是高噪声设备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好设备的使用,减少噪声设备的使用数量,缩短其使用时间; 4.对施工产生的余泥、废弃材料等,应尽可能利用或及时运走; 5.建立该项目的总体环保管理机构,全面协调做好环保工作; 6.环保设施在投入使用后,建设单位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7.定期做好污染源监测工作,确保设备噪声的达标排放; 8.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本报告表中所述,切实做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尽量使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五、结论 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规,按本报告中所述的各项控制污染的防治措施和提出的要求加以严格实施,确保日后的正常运行;项目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本项目的建设在环保方面是可行的。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的要求,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预审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gif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注 释 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表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附图1 项目平面布置图 附图2 项目四至图 附图3 项目地理位置图(应反映行政区划、水系、标明纳污口 位置和地形地貌等) 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 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4.声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