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县隆文马鞍坳铜矿勘探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示
现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广东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公众参与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公众参与信息公告。 一、建设项目名称及概要 项目名称:广东省梅县隆文马鞍坳铜矿勘探项目
建设单位:梅州市鑫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勘探地点:梅州市梅县隆文马鞍坳 项目概况:广东省梅县隆文马鞍坳铜矿区位于广东省梅县县城北东40°方向,直距约38公里,行政区划隶属梅县隆文镇管辖,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于2003年5月19日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颁发广东省梅县隆文马鞍坳铜矿普查探矿权证,并延续了5次,至此探矿权证有限期限为2014年4月19日,经近几年普查、详查获得一定成果,目前梅州市鑫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已与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订立合同合作勘查,经研究决定继续在该矿区开展勘探工作,现对该矿区探矿权延续提出申请。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1、工作程序
接受环评工作委托→现状调查与环境监测→公众调查→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上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批。
2、主要工作内容
通过调查工程及周边地区环境现状,评价区域环境特征,分析项目勘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预测分析项目实施产生的污染因素对环境可能构成的影响程度,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三、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阶段,其中: 生态:探矿时开掘探槽、矿坑需要剥离矿山表面土层,进行爆破等操作,从而必将破坏山体表面土层和植被,给矿山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必须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在不影响勘探经度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树木的砍伐,减少施工占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恢复植被计划,并逐步实施,使探矿工作结束后生态环境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有状态;加强管理,巩固复植成效。 水土流失:工程实施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时段为探矿作业时段和后期植被恢复阶段,可选择非雨天时段进行探矿,同时结束后及时将表土回填并进行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可得到有效控制。 废水:主要是钻井废水、坑道涌水,该类废水收集后进行沉淀后循环使用,另探矿人员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当地林木施肥。废水均不外排。 废气:勘探爆破,矿石挖掘破碎等操作产生的粉尘和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及粉尘;因此需采取湿法爆破湿法作业,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使用覆盖布覆盖,定时洒水,防止扬尘;及时回填绿化,减少粉尘影响。 噪声:钻机、空压机、水泵、提升绞车等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及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应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并在强噪声设备上加装降噪、减震设施,并合理安排钻探时间。 固废:固体废物主要为坑探、槽探、钻探工程作业场地土方开挖、场地平整弃土,以及钻探施工作业过程产生的废岩屑和泥浆,以及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弃土在场外就近填埋坑洼地堆存并及时绿化;钻孔过程中产生的施工产生的岩屑和泥浆堆放于沉浆坑内,钻孔完毕后进行整体固化后恢复植被。槽探开挖过程产生的表土,临时堆放至槽探边的平缓地,以防雨季水土流失,待勘探结束后应立即回填压实,并恢复植被。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严禁野外随意丢弃。废机油废抹布经收集后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因此,本项目作业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可得到有效的处置,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在落实上述综合防治对策及污染治理设施、加强环保监管力度的基础上,该项目实施时对周围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广东省梅县隆文马鞍坳铜矿勘探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法 公众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方式等向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地方政府及其环保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单位、评价单位将认真听取公众意见,科学、公平、公正、合法地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六、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1、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关心本项目的公众。 2、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1)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于本工程是否认可?如果反对,请说明理由; (2)对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化建议;(3)其它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想法和建议。 3、公众可以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以下单位的联系人索要环评报告表或提出意见: (1)建设单位:梅州市鑫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梅州市梅县大新城大新路53号
邮编:514700 联系人:李先生 联系电话:13823808852 (2)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广州环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84号 邮编:510000 联系人:肖工 联系电话:020-83398920 传真电话:020-83398920 七、公示及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14年8月1日起至2014年8月14日止。 梅州市鑫辉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2014年8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