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1.1 项目由来
“十二五”以来,随着三峡蓄水,以及嘉陵江等支流的渠化完成,重庆水运发展成效显著,长江、嘉陵江航道条件得到改善,大型化、集约化码头不断新建,水运货运平均运距、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等指标均处于全国内河领先水平,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陆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重庆水上交通仍存在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较慢、布局不完善;搜寻救助打捞装等应急装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航道运输需求;应急物资,安全监管和救助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薄弱环节。
围绕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打造安全、绿色、畅通、高效的现代内河水运体系的发展目标,重庆市港航管理局结合重庆自身航运发展情况,在其管辖水域范围内,加快建立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为完善地方水上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保障嘉陵江范围内水域的运输畅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目前,重庆市主城区水上应急基地位于曾家岩,在近几年汛期应急抢险时作为应急指挥基地、物资集散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重庆市为改善渝中半岛、观音桥、北滨路内侧地块的交通结构,完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在曾家岩基地附近建设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将占用现有曾家岩基地2个泊位,对今后重庆水上应急救援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重庆市主城区水上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重庆市十二五救援体系中期评估》要求“建设嘉陵江化龙桥、长江茅溪2处基地”,需要加快嘉陵江化龙桥处应急基地的建设。
重庆市港航管理局化龙桥应急救援码头选址于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段嘉陵江右岸岸坡,建成后主要用于水上交通应急处置,使用岸线295m,总占地面积约23.7亩,设计高水位188.22m,设计低水位161.00m,设计河底高程158.1m,设计陆域平台高程190m;规划建设3个泊位,均采用斜坡码头布置形式,均由趸船和下河梯道组成,趸船尺度为65m×13m×2.7m×1.5m。后方陆域最大纵深14m,长度270m,占地面积约1900m2,布置后方平台、停车场、进出港通道、绿化带等。水域满足应急救援船舶停靠,陆域用于停车,不涉及危险化学品堆放和储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重庆市港航管理局委托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承担化龙桥应急救援码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积极组织评价人员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踏勘和调研,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在认真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评价导则的要求,编制形成了《重庆市港航管理局化龙桥应急救援码头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项目概况
1.2.1 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重庆市港航管理局化龙桥应急救援码头
行业类别:通用码头
建设性质:新建水上应急救援码头
建设地点: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段嘉陵江右岸岸坡,紧邻嘉陵江嘉滨路和嘉陵江,位于嘉华大桥上游约1.8km,石门大桥下游约2.2km,距离正在施工的红岩村大桥0.7km。
功能定位:满足人命救助、油污处置、消防打捞等水上应急救援工作,巡航检查、水上办公、以及应急救援船艇靠泊和日常维护保养等要求;满足应急物资搬运上船等要求;满足水上应急指挥系统办公。
涉及应急物质:主要为潜水泵、钢缆、尼龙绳等常见船用应急抢险设备;围油栏、吸油毡等油污处置设施;救生衣、雨衣、安全帽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及望远镜和测距仪等辅助测量仪器。这些物资直接储存在趸船上,陆域范围内不设仓库等储存构(建)筑物。
建设工期:8个月,预计2016年4月动工,2016年12月完工
劳动定员:共计33人,包括船员、司机27人,管理人员3人、辅助人员3人,夜间留值班人员、船员休息。
年运行天数:360天
作业班制:3班。夜间不作业、不行船,特殊情况下如夜间重大事故应急抢险除外,夜间留值班人员。
1.2.2 总平面布置
1.2.2.1水域主尺度
设计高水位:188.22m,85国家高程,十年一遇洪水位。
设计低水位:161.00m,85国家高程,保证率95%。
码头前沿顶高程设为190.00m。
码头设计河底高程158.1m。
码头前沿停泊水域:36.4m。
码头前沿船舶回旋水域:162.5m。
泊位长度:254.5m。
泊位数量:3个。
趸船尺寸:65m×13m×2.7m×1.5m(长×宽×型深×吃水)。
岸线总长:295m。
1.2.2.2 水域布置
本工程码头共设计应急救援泊位3个,均采用斜坡码头布置形式,均由趸船和下河梯道组成,趸船尺度为65m×13m×2.7m×1.5m;下河梯道顶高程190m,底高程161m,最大坡比为1:2;下河梯道与趸船之间采用跳板(6m×1.6m)和跳趸(3m×6m)连接。
护岸采用挡墙+框格梁护坡的形式,其中挡墙顶宽1m,顶高程190.0m,底高程182.0m,格梁护坡坡比为1:2,中间设2级马道,马道高程175.0m和165.0m,宽度最窄处为5m。格梁内种植绿色植物,在165m以上种植樱草类、玉簪类耐水性植物,165m以下种植石菖蒲、灯心草等挺水性植物。
护岸坡面设置14个系船地牛,挡墙顶部设7个系船柱,便于趸船、工作船舶不同水位时靠泊。
1.2.2.3 陆域主尺度
本工程陆域宽度270m,纵深7m~12m,占地约2.85亩,码头前沿高程161.00m,陆域前沿顶高程190.00m,陆域高程为190.00m。
1.2.2.4 陆域布置
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布置进出通道、绿化带,仅用作停车场,不设置物资堆存、设备仓库、办公楼等构(建)筑物。进出通道连接下游地质灾害应急码头的进出港道路,从而连接后方现有市政道路。
1.2.3 装卸工艺
本码头主要功能为满足应急船艇停靠和人员上下码头,以及应急物资上下船和应急艇下水的需要。人员和应急物质装卸均采用人力方式,其中,人员通过1#~3#泊位下河梯道、钢跳板、跳趸进出应急趸船;物资和应急艇依托下游地质灾害应急码头的4#泊位运送,由汽车经下河公路运至码头前沿,通过人力转运至应急趸船。
2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渝中区大气佛图关例行监测点2015年12月1至12月7日连续7天的的例行监测数据,PM10、SO2、NO2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根据渝中区监测站2015年12月对嘉陵江大溪沟水厂断面的例行监测数据,pH、COD、BOD5、氨氮、石油类、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LAS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水域水质标准
根据2016年3月7日~3月8日对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进行的现状监测:本工程南侧场界靠近雍江苑居民楼处的1#监测点,受嘉滨路交通噪声影响,昼间略有超标,最大超标量1.2dB(A),夜间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项目东南侧场界靠近雍江艺庭居民楼处的2#监测点,昼间、夜间声环境均能满足2类标准。
3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
3.1 施工期粉尘
本项目总体土石方工程量小,粉尘产生量较小。项目位于城区,周边居民分布较多,应该严格控制扬尘,施工单位应按照《重庆市主城区尘污染防治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272号)、重庆市“蓝天行动”实施方案有关规定,积极采取围挡施工、湿式施工等措施,并加强车辆运输管理和施工现场物料管理,严格控制尘污染,以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2 施工期噪声
本工程施工噪声主要是各类施工车辆、设备和船舶,主要影响阶段集中在土石方、打桩和结构施工阶段。
本工程周边主要敏感目标为雍江苑和雍江艺庭住宅小区,以及幼儿园,最近距离分别为30m、90m、85m。考虑土石方施工阶段,施工噪声对雍江苑和雍江艺庭最近住宅楼的贡献值分别为74.9dB(A)、65.4dB(A),叠加背景值后预测值分别为75.1dB(A)、66.3dB(A),均无法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最大超标分别为15.1dB(A)、6.3dB(A),均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施工噪声影响。
此外,打桩过程也会产生短时高噪声,本工程打桩作业主要集中在拟建停车场区域,距离雍江苑和雍江艺庭住宅楼最近距离分别为15m和76m,会对周边居民产生较大影响。
幼儿园处于雍江苑内部,周围分布有高层住宅,形成隔声屏障,本工程施工施工噪声经距离衰减、地形和建筑隔声后对幼儿园的总体影响不大,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影响可以接受。
对此,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应根据《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积极采取优化施工时间,控制夜间施工,合理布局施工设施等降噪措施。通过调整施工时间,优化施工时序,加强施工管理,设置施工围墙等措施,可将施工噪声控制在居民非休息时段,从而降低影响。总体上,施工噪声仅在施工期间发生,并将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不会产生长期影响。
3.3 施工期振动
本工程陆域周边主要建筑物为居民楼,距施工场界最近约30m,为砖混结构建筑。通过控制炸药量,可将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1.5cm/s~2cm/s,有效保护施工场地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避免建筑物倒塌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减少对居民的振动影响。
本工程所处河段属于微弯顺直河段,码头港池水深较深,无须进行港池开挖,仅在下河梯道和护岸护脚砌筑块石施工时需要进行局部爆破,爆破量较小,通过控制装药量,爆破冲击波对区域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范围集中在作业区周边10m范围,对化龙桥产卵场影响小。
本工程水下施工作业范围较小,拟在施工、爆破前采用超声波驱鱼等方式对作业区鱼类进行驱赶,同时设置围堰,以防鱼类误入作业区。由此,可减少施工作业对鱼类的影响。
3.4 施工期废水
施工期生活污水利用临时移动厕所收集,定期委托市政环卫吸粪车收集外运处理,禁止排入码头水域。养护、冲洗废水等施工废水处理后全部回用于养护、冲洗和场地防尘洒水,避免外排,对嘉陵江的水质影响小。
水下施工选择在枯水季节,作业扰动产生的泥沙量远小于嘉陵江正常含沙量,不会显著增加嘉陵江含沙量,对嘉陵江水质影响较小,对长安集团一分厂取水口水质影响较小,对下游化龙桥产卵场影响较小,不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
3.5 施工期固体废物
本工程挖方量3.11万m3,包括:水域挖方量2.79万m3,陆域挖方量0.12万m3,护岸工程挖方量0.2万m3,总填方量9.73万m3。填方大于挖方,不产生弃方,对环境影响较小。
水域挖方量约2.79万m3,产生泥浆约13.95万m3。拟在175m马道近岸区域设置临时泥浆沉淀池(抛泥区),占地面积约1hm2。沉淀后的淤泥全部回用于绿化,不产生弃方,对环境影响小。
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5kg/d,经收集后统一由市政环卫部门处置,垃圾运送途中要避免垃圾的遗撒,对环境影响较小。
3.6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本项目占地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河滩地和滨路以外的陡崖,不占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不占用耕地,植被以灌草为主,零星分布少量低矮乔木,不涉及古树名木。项目周边植物主要城市绿化植被,不涉及古树名木。不涉及珍稀保护植物,没有陆生野生动物分布。通过实施护坡、绿化工程有利于改善提升现状生态环境。
本项目水工建筑主要在枯水期,水下作业量少,施工周期短,主要为护岸坡脚开挖,拟采用围堰施工,作业范围占水域面积小,影响范围小,对水生生物及鱼类影响小,对下游800m外化龙桥产卵场影响很小,对鱼类的洄游通道影响小,对水生生态影响小。
3.7 景观保护措施及影响分析
施工区域进行了统一规划,各种原辅材料堆放、减缓对景观影响。施工区位于项目占地内,并设置围挡。为了减少影响时间,施工应合理安排工序工期,合理缩短施工时间。原景观状况较差,总体影响程度较小。施工期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通过设施围挡,有利于减缓影响。综上,施工期对景观有一定影响,是短期的,可逆的,施工完后不利影响消失。
4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措施
4.1 水污染防治及影响
本工程生活污水产生量约3.95m3/d,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等,拟分别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水上环卫服务单位清运,不排入嘉陵江水体,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本工程拟设4艘趸船,甲板清洗废水约903.6t/a,主要含SS。拟通过泄水孔汇入趸船船舱沉淀池收集,经沉淀处理SS浓度满足《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要求后,排入嘉陵江,对环境影响较小。
此外,本工程共配置有4艘船艇,舱底油污水约201.6 t/a,含油浓度约5000mg/L。船舶舱底含油污水由海事部门监督管理,其处置方式不在评价范围内。环评要求各船艇设油水分离器,处理后的油污集中收集,到港后委托有船舶含油废水收集资质的单位外运处置。
长安集团一分厂取水口位于本项目斜对岸上游,距离本项目红线、港池开挖区直线距离分别为230m、270m。根据分析,本工程在港区内排放的污水很少,对嘉陵江水质影响小。同时,本码头处于嘉陵江主航道南侧,工程停泊水域和回旋水域均不会占用航道水域,对长安集团一分厂取水口水质影响很小,不会改变取水口附近水域功能。
4.2 废气污染防治及影响
本工程停车场布置在港区南侧现状嘉滨路高压桥下空地,每天进出车辆主要为公务车和私人车,均为小型车,应急物资搬运采用皮卡、牵引车、工程车,各配置1辆,仅在需要时使用,使用频率低,NO2、CO排放量不大,地面散排经大气扩散、绿化阻隔和植物吸收后,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本码头配置船舶主要为巡航应急艇、应急指挥船、应急抢险船和多功能救助艇等小型船,停泊时废气主要来自辅机发电,污染物主要为NO2、SO2,排放量不大,经大气扩散以后对区域环境影响较小。
为了进一步降低船舶废气影响,环评建议:船舶停靠时,尽量由码头提供岸电,避免使用辅机发电,从而降低废气影响。
4.3 噪声污染防治及影响
本工程营运期噪声主要来自车辆、船舶进出。根据分析,进出码头车辆多为小型车,7.5m处噪声源强为54.4 dB(A);每日进出港船艇约1艘,停泊时25m处噪声源强约61dB(A);出港、航行时1m处噪声源强约103.3dB(A);此外,船舶鸣笛时,噪声源强能达到110dB(A)。
本工程南侧场界外为嘉滨路,属城市快速路,其边界线外40m区域内属于4a类声功能区,由此,本项目南侧边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4类标准,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由于本工程夜间不运行,仅考虑昼间影响,南侧场界噪声为65.2 dB(A),满足GB12348—2008中4类标准。
本工程周边敏感目标为南侧的雍江苑和东南侧的雍江艺庭住宅小区。考虑不利情况,即高水位时船舶进出港以及车辆噪声对邻近一侧住宅的叠加影响,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进行评价,本工程码头噪声昼间对邻近建筑(雍江苑3#~9#楼,雍江艺庭6#)会产生一定影响,超标量1.7dB(A)~4.9dB(A)。
特殊情况下,如夜间发生重大水上事故,需要立即到现场进行应急救援和监测,人员、车辆、船舶在码头集结出港时会对周边居民休息产生影响。但是,这种特殊情况通常发生频率低,一般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持续长期不利影响。
船舶、车辆鸣笛为间隙性突发噪声,主要为短时影响,不会产生长期影响。为降低鸣笛噪声影响,环评要求港区出入车辆应禁止鸣笛,船舶出入时应尽量减少鸣笛次数,夜间禁止鸣笛。
为进一步降低噪声影响,维护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环评建议:
1) 加强车辆、船舶保养,尤其是机舱设备维护,确保设备处理良好的运转状态,避免因设备不正常运转而产生的高噪声现象;船舶噪声应符合《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GB5980-2009)。
2) 合理调度,避免因车辆拥堵产生高噪声,尽量减少船艇进出港次数和同时进出数量,避免多个噪声源的叠加影响。
3) 船舶停靠时,尽量由码头提供岸电,避免使用辅机发电,从而降低机械设备噪声。
4) 禁止船舶在主城港区(长江郭家沱以上至马桑溪大桥以下水域及嘉陵江高家花园大桥以下水域,下同)内试鸣汽笛,船舶在港区内航行,应保持安全航速,加强了望和通信,在视线良好、没有其他船舶威胁本船安全时不得习惯性鸣笛;船舶在靠、离码头泊位或调头作业时,应密切注意周围环境和船舶动态,主动避让来往船舶,并按规定显示号型、号旗或号灯,尽可能减少声号鸣放。
5) 禁止进出港车辆鸣笛。特殊情况下夜间出船应禁止鸣笛。
6) 在停车场南侧及后方平台种植宽度不小于2m的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结合的绿化带。
7) 营运期若因河势变化需要进行疏浚,则应控制作业时间,禁止夜间作业,禁止爆破;并张贴告示,告知周边居民。
通过采取减噪、降噪措施,可进一步减缓工程营运期对区域声环境的不利影响。
4.4 生态保护及影响
项目占地为嘉陵江高水位与低水位间的消落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很少,底栖动物少,水生维管束植物很少。港池区域水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很少,底栖动物少,水生维管束植物很少。本项目建设对地表水质影响小,增加的船舶数量少,对区域水生生物影响小。
本项目建成后,停靠船舶区位于嘉陵江岸边,不占主航道,占整个江面的比例很小,对于鱼类的洄游将不产生阻隔作用,影响较小。
项目建设营运后,船舶数量增加少,船舶出入码头航道位于中线靠右岸边,占整个江面的比例很小。船舶的航行不会挤占鱼类生存空间,机动船只的噪声对鱼类声纳系统的影响极小,同时鱼类被螺旋桨打伤或击毙的可能性也很小。总体上,对鱼类生存环境影响很小。
根据调查,化龙桥鱼类产卵场位于本项目下游约800m的垄矸内,产卵季节位于2月至4月,主要为嘉陵江的普通经济鱼类鲤的产卵。近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产卵场基本消失,其他多种经济鱼类产卵场上移到主城以上江段,卵苗发生量急剧下降,化龙桥产卵场产卵功能大大降低。同时,根据农委《关于重新核实境内天然水域鱼类产卵场的函》(渝农渔函[2009]03号)的核实结果,目前未将化龙桥产卵场重新核实纳入嘉陵江鱼类产卵场。本工程船舶道位于中线靠右岸,船舶不经过垄矸内,不会影响化龙桥产卵场。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对水生生态影响小,对鱼类生存环境、鱼类洄游、产卵的影响小。
陆域范围加强绿化设施的抚育和养护,确保各种林草成活率及生产情况,从而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和吸附灰尘的用途。项目业主单位要加强对码头的运营管理,严禁靠港船舶排放船舶舱底油污水和船舶生活污水,严禁向江中丢弃船舶垃圾等固体污染物,以避免对项目江段水生生态的破坏。码头投入营运后,业主应配合渔政监督管理部门,加强鱼类资源保护的能力建设。
4.5 景观保护及影响
本项目占地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河滩地,占地内主要为少量岸边普通灌草,大部分河滩地在低水位时为裸露的杂石,景观现状较差。本项目通过绿化护坡工程,以一两种植物作主景植物,再辅以其它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力求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不失美观,创造出体现滨江景观深刻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使水岸线上的生态与文态协调和美。构成良好的观赏效果,从而塑造嘉陵江优美的水际背景。通过绿化,对景观明显提升。
本工程陆域不设建筑体,停车场设置在现有嘉宾路下方,视线上被隐蔽,不会影响周边江景房的观景视线。
综上所述,本项目设施后,形成新的景观空间,与相邻的滨江路边坡绿化形成连续的绿化景观,总体与《重庆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总体战略规划和城市设计》不产生冲突,对区域景观有明显的改善提升。
5 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拟建项目是属于重庆市水上应急救援体系的一部分,项目建成后对提高重庆市水上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长江干支航运安全,增强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现状良好,声环境质量现状主要受现状交通噪声影响,区域生态、景观现状一般。通过落实评价提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可有效减缓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项目所在区域无制约项目建设的重大环境因素,在加强环境管理、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情况下,项目建设的负面环境影响可以得到缓解或有效控制。
拟建工程主要环境风险为船舶事故引起的燃油泄漏,但发生机率很少,事故发生对嘉陵江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完善风险防范措施,依托港航部门建立的应急系统以及趸船、船舶自身设置的风险应急物资,可大大降低事故机率和事故影响。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工程的实施是可行的。
6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3104号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1号
项目负责人:杨 先生
联系电话:023-68484356
公众可来电、来函索取、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信息。
6 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重庆市港航管理局
联系电话:023-88930335
联 系 人:陈 先生
7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意见范围:征求公众对重庆市港航管理局化龙桥应急救援码头设计、施工和营运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非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不在本次征求范围内。
公众范围:受重庆市港航管理局化龙桥应急救援码头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或关心本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其他公众。
主要事项:征求公众对该项目建设与否所持的态度和原因、对该项目所采取的环保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环保部门审批该项目有何要求等。
8 征询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1)以书面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交意见书;
2)致电环评单位或建设单位反馈意见;
9 公示时间
2016年4月25日-2016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