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各位公众: 你们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拟实施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委托重庆国咨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对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在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向公众公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简要内容,以进一步征求公众、专家、团体组织对工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到工程设计和建设中,达到工程建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此次主要征求受工程建设影响的公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减缓项目不利影响的措施,我们将把公众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于工程设计与建设中。 2、征求公众意见的具体形式 各位公众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参与到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活动中。 建设单位: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联系人:罗先生 联系电话:18523802264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重庆国咨环境影响评价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工 联系电话:13883012815 3、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为2016年4月28日~5月11日。 公众认为必要时,可向建设单位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索取补充信息,联系方式和期限同上。 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2016年4月28日
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 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一、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项目名称: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 建设单位:重庆市长寿北部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长寿区渡舟组团站北片区 工程投资:14202.28万元 建设性质:新建 行业类别:道路运输 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为12个月 建设规模:本项目为城市次干道,道路全长2656.37m,设计速度为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6m/30m,道路设计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于K0+288.046处设置一座3m×3.5m排水箱涵跨越农场河,于K1+225.500处设置一座3×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跨越溪柳河。 二、与相关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订),本项目属于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项目,为鼓励类建设项目。 重庆市长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5年8月6日下发了《关于长寿区渡舟组团站北片区横一路、纵次路二线北段等道路工程立项的批复》{长发改投函[2015]279号},同意实施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可见,本项目的建设符合长寿区城市发展要求。 同时,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及地方十二五规划,符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11修订)、《重庆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符合《重庆市长寿区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等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 三、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1)项目区环境功能区划 本工程涉及的地表水体为农场河、溪柳河,农场河为桃花溪二级支流,溪柳河为桃花溪一级支流,农场河、溪柳河均无水域功能区划。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重庆市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调整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2]4号),桃花溪属于Ⅲ类水域功能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 本工程所在区域属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道路两侧30m范围内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即昼间70dB(A),夜间55dB(A);30m外执行2类功能区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 根据《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渝府发[2008]135号),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大气环境功能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2)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及引用数据,桃花溪监测断面水质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SO2、NO2、TSP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监测点环境噪声值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要求。 (3)项目区周围敏感点分布 本工程位于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评价范围内不涉及集中式引用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敏感区域,不属于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项目周边无生态环境敏感点;地表水环境敏感点农场河、溪柳河及桃花溪;环境空气及声环境敏感点主要是正在建设的恒居·德瑞悦城及道路沿线居民(何庄居民点、何家湾居民点、孔家湾居民点、邓家湾居民点)。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1、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治理情况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影响 本工程不占用自然保护区、无珍稀动植物分布,工程建设对陆域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因工程建设扰动和破坏沿线植被、农作物等,工程建设中加大绿化措施力度,对路面两侧人行道等进行绿化,恢复植被,通过采取绿化措施,拟建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分区防治原则,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措施和植物保护措施。随着工程的建成和防护工程、绿化工程的实施,工程影响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影响将得到控制和减轻。 (2)水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影响 ①施工期 在施工场地设置隔油池、沉淀池,将施工生产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用于洒水抑尘等,不外排;在施工场地内修建旱厕,收集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并定期清运作农肥,不外排。跨农场河、溪柳河路段尽可能安排在枯水期和降水较少的季节施工;桥梁涉水施工采用钢板桩围堰工艺,将水域内外分隔,以减少施工对溪柳河水质的影响;同时在施工区域附近设置小型沉淀池,泥浆经过沉淀后,上层清液可重复利用,不外排;桥基施工中的废渣及时送至填方路段,以避免对水土造成影响。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②服务期 本工程服务期废水主要是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经雨水管沉砂井处理后进入雨水管网。 (3)环境空气保护措施及环境影响 ①施工期 施工期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扬尘和施工机械尾气。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区域定期洒水抑尘,对临时堆放采取防雨布覆盖;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对出工程区的运输车辆清洗车轮,同时对运输渣体采取防雨布覆盖,可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扬尘的产生量,可有效降低扬尘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本工程施工机械尾气中污染物主要有CO和烃类,根据相同类型工程各施工段施工机械尾气中污染物排放量预测可知: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尾气中CO和烃类污染物排放量小,预计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受施工机械尾气影响很小。 施工方应严格执行《重庆市主城尘污染防治办法》(渝府令[2013]272号)和重庆市《蓝天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以减轻施工期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服务期 本工程服务期大气污染物主要是行驶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 根据预测,本工程投入使用后预测范围内NO2、CO浓度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标准限值。且本工程采用吸尘性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建成后扬尘量小,对环境影响小,但为了减小废气的影响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汽车管理,建立完善的尾气监测制度,在汽车年审过程中,对尾气排放达标情况进行审查,同时随机抽查行驶中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情况,禁止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汽车上路,并倡导CNG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降低废气对工程两侧的影响。 (4)声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影响 ①施工期 施工期间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辐射的噪声,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工程施工噪声对各敏感点有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合理布局施工机械,将无需流动的高噪设备置于临时设备房内作业,在居民住宅附近施工时,设置围挡,加快施工进度,尽量减少对居民点的影响时间。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减缓施工噪声扰民现象。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与居民沟通,取得居民的理解。 ②服务期 本工程服务期的噪声污染源主要为公路车辆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对道路沿线居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工程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道路两侧绿化,通过绿化降低交通噪声影响。对道路进行经常性维护,提高路面平整度,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根据调查,车辆鸣笛带来的噪声影响较大,在沿途所经的靠路沿的集中居民点应设置安装禁鸣提示,减少鸣笛的现象。 临路规划的居住区应充分考虑交通噪声对其影响,通过规划布局,合理安排临路第一排房间的功能分区,卧室、书房等不设在临道路一侧。为减缓交通噪声对规划居住区造成不利影响,规划居住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中空隔音降噪玻璃窗户。同时预留保专项资金,对敏感点处噪声定期监测,若出现超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安装隔声屏和隔声门窗等。 (6)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及环境影响 ①施工期 本工程弃方运至规划区域建设单位承建的横一路或其他项目中平衡;建筑垃圾量部分用于临时占地的场地平整,其余同弃方一起处理;干化淤泥主要用作区域内后期绿化覆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长寿区环卫部门统一处置。施工期固体废物经上述措施处理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②服务期 本工程不设置服务区和收费站等,服务期无固体废物产生,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本项目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本项目环保投资能带来良好的收益。从社会环境经济角度总体分析,本项目是可行的,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3、建设单位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施工期,建设单位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环境要求,制定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相关的责任关系,确保环保设施的建设与正常运行。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配合长寿区环境保护和交通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好工程的绿化、环保工作,禁止该路段车辆超速、超载行驶、超高行驶等工作,保持路面平整,及时填补路面坑洼地,保持路面清洁。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计划主要针对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和问题展开,编制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报告,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五、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长寿渡舟组团站北片区纵次路二线北段道路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长寿区发展规划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工程施工及服务期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后对环境影响较小。工程的建设将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完善路网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工程的建设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工程建设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