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查看: 18032|回复: 29
收起左侧

[推荐]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布规律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至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成带状从南至北依次更替。这种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植被因水分状况大体按经度方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无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如下的趋向:热带、北方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大体是与纬度平行的。这在北半球比较明显。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在南北纬40°之间的大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干旱地区的区域。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而在南半球,荒漠甚至仅限于海岸区。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而海洋气候的影响深入到内陆。这种趋向在平均大陆图上比在一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平均大陆的植被图给人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目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气候指标,最早使用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其后应用较广的如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创立的太阳净辐射
  
  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自然地带规律。当q<0.3时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一定的R值条件内。
  1976年,日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

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
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
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
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
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爱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示热量、干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表5-5)。
表5-5 北半球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
带(干湿度)的关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夏雨气候条件下,森林类型随热量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热量范围内,发育着某一植被类型。同时,湿度的递减也出现了森林类型的变化,并逐渐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在属于地中海型的冬雨气候区,不论在欧洲或是北美,都发育着典型的硬叶林,有别于夏雨气候区的照叶林。
  上述各种对世界植被分布规律的论述,仅是概括性的,它往往从气候方面加以说明。但世界植被的实际分布却复杂得多,它还要受到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来考察一下几个主要大陆的植被分布状况。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即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这里夏绿阔叶林,由于冬季受到盛行极地大陆气团作用,以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气候寒冷而干燥,因此,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且不能向内陆深展,迅即尖灭。但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却大为发育,这是由于受到夏季强盛的东南季风的作用。这两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具不对称性。
  大陆内部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出现,是与海洋湿气团难以到达大陆内部或是经过长距离后已成为大陆气团,气候显著大陆性,干旱少雨等因素有关。这一带的热量虽不低,但是降水量已较东西两岸明显减少,使需要湿润气候的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所代替。
  欧亚大陆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的植被系列与前两个系列有明显差异,从北向南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等条件影响,纬度地带性植被中只有寒温带(北方)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在大陆上东西连续不断。热带雨林在非洲东部高原上受印度洋信风影响未能出现,在非洲西海岸亦因强大的奔给拉寒流制约而使其分布限于刚果河口以北的狭窄范围内。
  北美大陆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南美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
  ZBⅠ周日气候型的赤道带——热带常绿雨林
   ZBⅡ有夏雨的热带——热带落叶林和稀树草原
   ZBⅢ亚热带干燥带(荒漠气候)——亚热带荒漠植被
   ZBⅣ冬雨和夏旱带——硬叶木本植被
   ZBⅤ暖温带(海洋性)——温带*常绿林
   ZBⅥ有短期霜冻的典型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ZBⅦ有寒冬的干燥温带(大陆性)——有寒冬的草原和荒漠
   ZBⅧ寒温带(北方的)——北方针叶林
   ZBⅨ北极的和南极的——苔原(无乔木)
  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例如落叶阔叶林被草原替代,北方针叶林被苔原替代,相应形成森林草原带和森林苔原带。后者在北欧可见到下述几个变化边界①最南部为具有采伐价值的森林北界,②密林北界,③岛状分布的片林(或杂有孤立的树木)北界,④森林树种分布北界,此时植株成为散生的灌木状或匍匐状,这也是苔原带的南界。
  此外我们也可以区分出边界更为模糊的渐变带,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层片在群落中优势的替代。如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之间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作用逐渐变化,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常绿树种层片的逐渐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过渡带生长一些特有的物种,如我国草原化荒漠中的沙冬青、四合木等,而未分布到带外。
  (二)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植被分布规律由于地域规模差异和植被本身分类等级层次差异而各有不同。前文讨论了全球规模的地带性植被型水平分布规律。在每一个水平地带内部,各种植被型(或亚型)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受地方气候和小气候变化以及具体生境的基岩性质、土壤质地和肥力,地下水位和地貌特征等诸方面因素制约。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适宜,特征亦最典型。如果地形平缓,地带内部常形成与气候差异有关的若干植被亚型,亦呈带状分布。前文讨论的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苔原等都有这种现象出现,而且常被区分出数种植被亚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受海洋影响的情况有别,亦可产生明显的类型变化。如我国常绿阔叶林可分为东部偏湿类型与西部偏干类型,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带东西两端基本以暗针叶林为主,在干冷内陆落叶松构成的亮针叶林占有优势。
  3)在任何一个以某种地带性植被为主要类型的地带内,并非是清一色的显域生境。受河流、湖泊、沼泽、流沙、盐渍土、白垩或石灰岩、特殊地形等隐域生境影响,经常出现某些非地带性(隐域)植被,如草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石灰岩植被等(当然也可能出现该地带性植被在相应隐域生境的变型)。隐域植被分布通常分散而面积相对较小,在全球植被分布图中被略去不表,但在某一较小区域内它们可能占地较广,甚至典型地带性植被反居劣势或未能形成,例如草原中的沙地。
  有些植被类型如草甸,在各气候带内都可能形成,但它们之间在生态特征和区系组成上仍有较明显区别,被认为是带有地带性“烙痕”的非地带性类型。
  4)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带外“飞地”。如中西伯利亚南部为泰加林带,其中却有一些盆地和阳坡出现草原群落。我国柴达木盆地荒漠与新疆荒漠近似,但被周围高寒植被隔断。这种现象不仅受现代自然环境制约,可能与地区环境变化的历史有关,带有残遗分布区的特点。
  5)较小尺度的地形起伏促成小气候差异、排水优劣、侵蚀强弱和土壤性质的梯度变化,产生相应的植被分布格局,这在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条件下尤为显著。如内蒙古草甸草原带的低山阴坡可有桦林分布,在阳坡为较耐寒的线叶菊草原,而地带性的类型——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分布在阶地上,河谷滩地则为隐域性的草甸,这些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列。
  我国温带荒漠中,高大山地前缘,各类荒漠多呈条带状分布。洪积扇顶部的砾石戈壁罕见植物生长,在它中部形成稀疏的强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洪积扇下部时常布有沙包,生有柽柳、白刺、沙拐枣等灌丛,在潜水埋深很浅的扇前平原则为盐化草甸或夹杂以沼泽化的地段,到盐湖附近,多汁盐柴类荒漠获得发展。而在以盐湖为中心的盆地,由内向外各类植被依次形成同心圆状环带。
  6)在东欧草原带,平地分布着草原群落,在深沟或丘陵的北坡,出现水平地带分布偏北的植被类型,在南坡则为偏南方分布的类型,它们在此预告本带两侧应是哪类植被,阿略兴称之为“先期适应法则”。此说有一定依据,因南北坡向所获太阳辐射甚为悬殊。但亦被人指出它未能顾及坡度变化、物质组成和坡位高低等具体情况的影响。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表5-6),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表5-6 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可从下面两个表格中反映出来。
  从表中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结构(称为垂直带谱)具有下面一些规律:
  1)各处植被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植被带变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带中的基带也就是当地的典型植被带,受大气候带的制约。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并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变化。
  2)植被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以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的植被类型。
  3)植被的垂直地带更替情况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情况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各森林地带的植被垂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湿润气候条件下植被带的南北方向变化。但仔细审视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异颇大。有些植被带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见于一些山地。例如夏绿阔叶林带在典型亚热带以南基本退出各垂直带,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带只限于热带以北的山地,山地苔原带局限在寒温性针叶林(泰加林)带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带(如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等),则是水平地带中所没有的。
  ②干旱气候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当地的草原或荒漠类型向上过渡为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相应的高山植被。因此山地的各植被垂直带谱就不象“竖起来的水平植被带”(见表5-7)。
  ③即使某些水平地带植被与垂直地带植被的外貌和大气候条件等特点,具有类似之处,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例如寒温带的泰加林与亚热带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就有明显不同,它们的生态条件也不一样。
表5-7 亚洲干旱气候地区植被垂直带谱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据托尔马乔夫(1948)意见,最少分为6种类型。①高山和亚高山草甸,从阿尔卑斯山到我国华北的山地均有分布。②山地苔原见于北方针叶林带。③高山草原和④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尔等。⑤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汗一带很普遍。⑥帕拉摩(Paramo)见于南美和非洲潮湿热带的高山寒冷植被(高大草本群落)。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森林带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规律。但干旱气候地区的森林带则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升高。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并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6)当高大山脉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很快,这使植被垂直带谱也发生显著的差异。中纬和高纬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的山地阴坡和阳坡,各具不同的生态条件,植被常常迥然有异。再加上山区小地形小气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带更为复杂。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三、中国的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采用的是三级制,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并设有辅助级和亚级。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如在针叶林中,可以划分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和热性针叶林。在阔叶林中,可划分出夏绿阔叶林、常绿夏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和红树林等。全国共划分出29个植被型。从群系一级分析,则又反映出类型的极其多样性。如在寒温性针叶林中,划分出了40余个群系,又如在常绿阔叶林中,约划分出30个群系,在草原中,划分出近30个群系。全国共划分出了560余个群系。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气温的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显著,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在我国西北半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植被的水平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等等。
  除上述植被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和从东南到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植被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植被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西部亚热带(云南高原)降水较少(800—1000mm),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热带的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热带西部(云南南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与季雨林。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此种研究。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Σ(5—ti)、ti为低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及修订的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用来探索我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表5-8)。
表5-8 东北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的水热指标
(据徐文铎,1986,有删减)

  东北地区湿润气候条件下(HI>7.5mm/℃·月)出现各种地带性森林植被。半湿润气候条件下(HI为7.5—5.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半干旱气候条件下(HI为5.5—3.5之间),地带性植被为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暖温带的本氏针茅草原要求较高的WI值。
  对山地垂直带水热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带性植被的热量指标与水平地带基本一致,如森林界线(树木线)的WI为15℃·月,山地苔原出现处低于此值。草原区内山地出现森林植被的条件是HI>7.5mm/℃·月,与水平地带性变化界线相同。山地WI的计算按每升高1000m,降温0.55℃计,对HI值则需先推算出P值,P=P0+0.28(h—h0),式中P0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为所求算地点的海拔高度。
  对我国内蒙古植被地带分异研究(内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湿润度
  
  为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寒温型亮针叶林带I值为0.95—1.25,温型夏绿阔叶林带为0.62—1.04,中温型草原带为0.11—0.88,暖温型草原带为0.20—0.50,暖温性荒漠带为0.01—0.16(其中极端荒漠为0.01—0.02),规律性显著。
  张新时等(1993)引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指标并加以修正,分别为①生物温度BT=Σt/365或BT=ΣT/12,式中t为<30℃与>0℃的日均温,T为同样范围内的月均温;②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为年可能蒸散量(mm),其值据实验测定为BT×58.93,P为年降水量mm,所以PER=BT×58.93/P。照此计算结果见表5-9。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体系。但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与大气候条件的关系,具体的(大比例尺的)分布还受小气候、地形、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和基岩性质等环境条件变化影响。
四、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的意义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植被是自然地理
表5-9 Holdridge指标在中国的应用
(数据引自张新时等,1993年)

  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植被区划是地植物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提供出植被资源空间分布及其生产潜力的基本资料,并且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但植被区划不同于植被分类,它依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划分出若干个彼此有区别、但在内部又相对一致的植被地理区。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自然要素的区划。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是分区的主要标志,并根据一定的植被类型的组合作为分区的依据。栽培植被也可作为分区的参考指标,但因素比较复杂,应予注意。
  总之,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和非地带相结合是植被区划的原则,而植被本身的特征(类型组合和植物区系)则是分区的具体依据。目前尚未建立公认的全球分区系统和划分标准。
  植被区划的单位 根据上述的区划原则和依据,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植被区域——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地带等。各区划单位的内容和划分依据如下:
  植被区域(region):区划的高级单位。具有一定水平地带性的热量水分综合因素所决定的一个或数个“植被型”占优势的区域。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占优势的植物区系成分。如温带草原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等。
  植被地带(zone):在植被区域或亚区域内,由于南北向的水、热变化,或由于地势高低所引起的热量分异而表现出“植被型”的差异,可划分为“地带”或“亚地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域可分为:北亚热带夏绿、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植被区(province):区划的中级单位在植被地带内,由于内部的水热状况,尤其是由地貌条件造成的差异,可根据占优势的中级植被分类单位,划分出若干植被区。
  植被小区(district):在植被区内,根据优势的基本植被类型单位(群丛组),划分出小区。
  根据上述原则、依据和单位,我国的植被分区可划分出8个植被区域,22个植被地带。
  Ⅰ、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I1、南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
  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Ⅱ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Ⅲ1、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ⅣA、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ⅣA1、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
   ⅣA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A3、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B、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
  ⅣB1、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ⅣB2、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Ⅴ、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ⅤA、东部(偏湿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ⅤA1、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ⅤA2、南热带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
  ⅤB、西部(偏干性)季雨林、雨林亚区域
  ⅤB1、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
  ⅤC、南海珊瑚岛植被亚区域
  ⅤC1、季风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ⅤC2、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
  Ⅵ、温带草原区域
  ⅥA东部草原亚区域
   ⅥA1温带草原地带
   ⅥB西部草原亚区域
   ⅥB1温带草原地带
  Ⅶ 温带荒漠区域
  ⅦA西部荒漠亚区域
   ⅦA1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地带
   ⅦB东部荒漠亚区域
   ⅦB1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
   ⅦB2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
  Ⅷ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ⅧA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亚区域
ⅧA1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
ⅧB高原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亚区域
ⅧB1高寒灌丛、草甸地带
ⅧC高原中部草原亚区域
ⅧC1高寒草原地带
ⅧC2温性草原地带
ⅧD高原西北部荒漠亚区域
ⅧD1高寒荒漠地带
ⅧD2温性荒漠地带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植物区系划分彩图
中国植物区系划分彩图.jpg
发表于 2009-4-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来了,这么有用的资料!
发表于 2009-5-20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真好,谢谢!
发表于 2009-5-2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这资料是出自那本书的啊,大家共享一下。
发表于 2009-9-24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9-2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发表于 2009-9-2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
能不能    弄成附件下载
网页上    公式、表格 都不见了
发表于 2009-10-1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0-3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有附件啊,是个图,你没看到?
发表于 2009-11-1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9# abcd673


   这里还能做广告?

呵呵
环评一下
是否环保
发表于 2009-11-13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如果是再穿上个WORD版的就更好了啊
发表于 2010-1-25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  狂顶啊
发表于 2010-3-22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3-26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两本书
《中国植被》  侯学煜
《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说明书 》 张新时

具体到省市的,就要去图书馆查查有没有当地省的植被志之类的书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29 07:36 , Processed in 0.08980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