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楼主: vvo01
收起左侧

[转贴]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严重 已导致生态灾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4、非洲大蜗牛
学 名:Achating fulica(F閘ochrussac)
英文名:Giant African Snail
中文异名:褐云玛瑙螺、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分类地位:柄眼目Stylomnatophora 玛瑙螺科 Achatinidae
鉴别特征:贝壳长卵圆形,深黄色或黄色,具褐色白色相杂的条纹;脐孔被轴唇封闭,壳口长扇形;壳内浅蓝色螺层数为6.5-8;软体部分深褐色或牙黄色,贝壳高l0cm左右。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色,黏液无色。生物学特性:喜栖息于植被丰富的阴暗潮湿环境及腐殖质多的地方。6-9月最活跃,晨昏或夜间活动。食性杂而量大,幼螺多为腐食性。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生长迅速,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繁殖力强,一次产卵数达100-400枚。寿命长,可达5-7年。抗逆性强,遇到不良环境时,很快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生存几年。
原产地: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中国分布现状:现己扩散到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除原产地外,已扩散至南亚、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扩散速度很快。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后被作为美味食物,被引入多个南方省份。除人为主动引入外,其卵和幼体可随观赏植物、木材、车辆、包装箱等传播,卵期可混入土壤中传播。它们咬断各种农作物幼芽、嫩枝、嫩叶、树茎表皮,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这种螺也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养殖场必须建立隔离制度;养殖结束后必须进行彻底的灭螺处理。除药物防治外,应使用各种方法尽量对其杀灭。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vvo01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15、福寿螺
学 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Amazonian Snail
中文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鉴别特征: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cm以上;壳径7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cm。
生物学特性: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一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400-8700个卵,孵化率可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然是水生种类,但可以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它们又能再次活跃起来。
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
中国分布现状: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其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显然大大超过其作为美食的价值。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控制方法:重点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以整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vvo01 + 7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3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00aa 于 2013-10-30 20:08 编辑

16、牛 蛙
学 名:Rana catesbeiana Shaw
英文名:Bull Frog, American Bullfrog
中文异名:美国青蛙
分类地位:无尾目 Anura (Salientia) 蛙科 Ranidae
鉴别特征:体大粗壮,体长152-l70mm。头长宽相近,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朝向上方,鼓膜甚大。背部皮肤略显粗糙。卵粒小,卵径12-1.3mm。蝌蚪全长可在100mm以上。
生物学特性:在水草繁茂的水域生存和繁衍。成蛙除繁殖季节集群外,一般分散栖息在水域内。蝌蚪多底栖生活,常在水草间觅食活动。食性广泛且食量大,包括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还有鱼、蛙、蝾螈、幼龟、蛇、小型鼠类和鸟类等,甚至有互相吞食的行为。1年可产卵2-3次,每次产卵10000-50000粒。3-5年性成熟。寿命6-8年。
原产地: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布北京以南地区(包括台湾),除西藏、海南、香港和澳门外,均有自然分布。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因食用而被广泛引入世界各地,l959年引入我国。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
控制方法:加强牛蛙饲养管理以及对餐饮业的控制,以免入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改变饲养方式,由放养改为圈养。在蝌蚪阶段进行清塘性处理来控制种群数量。捕捉和消耗牛蛙成体资源,以控制其在自然生境中的数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vvo01 + 7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vo01 于 2013-10-30 20:29 编辑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一、外来入侵植物名单
1.马缨丹
学    名:Lantana camara L.
英 文 名:Common lantana
别    名:五色梅、如意草
分类地位: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形态特征:直立或蔓性灌木,高1-2米,枝长可达4米。茎枝均呈四棱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的倒钩状刺。叶对生,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有粗糙的皱纹和短柔毛,背面有小刚毛,揉烂后有强烈的臭味。花密集成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粗壮。花萼管状,膜质,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开花后变为深红色。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现已成为全球泛热带有害植物。
入侵历史: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湾,由于花比较美丽而被广泛栽培引种,后逃逸。现在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四川南部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
入侵危害:常以蔓生枝着地生根进行无性繁殖。适应性强,常形成密集的单优群落,严重妨碍并排挤其他植物生存,是我国南方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的恶性竞争者,其全株或残体可产生强烈的化感物质,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有毒植物,误食叶、花、果等均可引起牛、马、羊等牲畜以及人中毒。
防治方法:宜选用除草剂草甘膦(农达)进行化学防治。机械方法宜雨后人工根除,推荐结合机械、化学和生物替代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7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2.三裂叶豚草
学    名:Ambrosia trifida L.
英 文 名:Giant ragweed
别    名:大破布草
分类地位:菊科 Composit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叶对生,有时互生,具叶柄,下部叶3-5裂,上部叶3裂或有时不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锐锯齿,有三基出脉,粗糙,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被短糙伏毛。雄头状花序多数圆形,径约5毫米,有长2-3毫米的细花序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雌头状花序在雄头状花序下面上部的叶状苞叶的腋部聚作团伞状,具一个无被能育的雌花。瘦果为总包所包被,倒卵形至长倒卵形,果皮灰褐色至黑色。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
入侵历史:20世纪30年代在辽宁铁岭地区发现,首先在辽宁省蔓延,随后向河北、北京地区扩散,目前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常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5,000粒左右。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
入侵危害:危害小麦、大麦、大豆及各种园艺作物,遮盖和压制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影响作物产量。其散播的花粉引起人体过敏,产生哮喘,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防治方法:用除草剂苯达松、虎威、克无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其生长。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3.大薸
学    名:Pistia stratiotes L.
英 文 名:Water lettuce
别    名:水浮莲
分类地位:天南星科Ar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漂浮草本。主茎短缩、有白色成束的须根;匍匐茎从叶腋间向四周分出,茎顶端发出新植株,植株莲座状。叶簇生,叶片因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同,通常倒卵状楔形,先端浑圆或截形,两面被绒毛,叶鞘托叶状,干膜质。佛焰苞小,腋生,白色,外被绒毛,下部管状,上部张开。肉穗花序背面2/3与佛焰苞合生,雄花2-8朵生于上部,雌花单生于下部。花果期5-11月。
地理分布:原产巴西,现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入侵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大约明末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栽培。目前黄河以南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可以露地越冬。
入侵危害:在平静的淡水池塘和沟渠中极易通过匍匐茎快速繁殖,易被水流冲离栽培场所,带到下游湖泊、水库和静水河湾,引起扩散。常因大量生长而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业,并导致沉水植物死亡和灭绝,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防治方法:人工打捞,或是用暂时排水的方法使之脱离水源而致其死亡。慎施除草剂,避免污染水体。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4.加拿大一枝黄花
学    名:Solidago Canadensis L.
英 文名:Canadian goldenrod
别    名:黄莺、米兰、幸福花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长根状茎。茎直立,高0.3-2.5米,全部或仅上部被短柔毛。叶互生,离基三出脉,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表面很粗糙,边缘具锐齿。头状花序小,在花序分枝上排列成蝎尾状,再组合成开展的大型圆锥花序。总苞具3-4层线状披针形。
的总苞片。缘花舌状,黄色,雌性;盘花管状,黄色,两性。瘦果具白色冠毛。花果期7-11月。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在北半球温带栽培和归化。
入侵历史: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杂草。各地作为花卉引种,目前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苏、江西等地已对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入侵危害:以种子和根状茎繁殖,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迅速,生态适应性广阔,从山坡林地到沼泽地带均可生长。常入侵城镇庭园、郊野、荒地、河岸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等处,还入侵低山疏林湿地生态系统,严重消耗土壤肥力;花期长、花粉量大,可导致花粉过敏症。
防治方法:手工拔除并彻底根除其根状茎;采用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喷施防除。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5.蒺藜草
学    名:Cenchrus echinatus L.
英 文 名:Bear grass
别    名:野巴夫草
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秆扁圆形,基部屈膝或横卧地面而于节上生根,下部各节常分枝。叶鞘具脊;叶舌短,具纤毛。总状花序顶生,穗轴粗糙;小穗2-6个,包藏在由多数不育小枝形成的球形刺苞内,椭圆状披针形,含2小花,第一颖具1脉,第二颖具5脉,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二小花两性。刺苞具多数微小的倒刺,总梗密被短毛。在潮湿的热带地方终年可开花结实。
地理分布:原产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1934年在台湾兰屿采到标本,现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
入侵危害:常生于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场、路旁、草地、沙丘、河岸和海滨沙地;刺苞倒刺可附着在衣服、动物皮毛和货物上传播;为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田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入侵后能很快扩充占领空地,降低生物多样性;还可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其刺苞可刺伤人和动物的皮肤,混在饲料或牧草里能刺伤动物的眼睛、口和舌头。
防治方法:在花期前喷施克无踪、草甘膦等除草剂。对于草场、草坪应及时刈割以防止其开花结实导致自然传播扩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7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6.银胶菊
学    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英 文 名:Common parthenium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0.6-1米,多分枝。茎下部和中部叶卵形或椭圆形,二回羽状深裂,上面疏被疣基糙毛,下面被较密的柔毛;上部叶无柄,羽裂或指状三裂。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2层,每层5枚;舌状花5枚,白色,先端2裂;雄蕊4枚;冠毛2,鳞片状。花果期4-10月。
地理分布:原产美国德克萨斯州及墨西哥北部,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1924年在越南北部被报道,1926年在云南采到标本,现已入侵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和福建等地。
入侵危害:生于旷地、路旁、河边、荒地,从海岸附近到海拔1,500米都有分布,在西南分布上限可达2,400米;恶性杂草,对其他植物有化感作用,吸入其具毒性的花粉会造成过敏,直接接触还可引起人和家畜的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红肿。
防治方法:开花前人工拔除,生长旺季在其叶上喷施克无踪、草甘膦等除草剂。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7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7.黄顶菊
学    名: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英 文 名:Coastal plain yellowtops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粗壮,有纵沟槽,高5-200厘米。叶有短柄,交互对生,长圆状矩圆形,具基出3脉,叶缘具齿。头状花序紧密地积聚在很短的花序梗顶端,呈平顶形伞房状或蝎尾状圆锥花序,花黄色,小花总苞片2-5枚,边缘花能育,舌状花长圆形,管状花冠筒不显著,雄蕊1。瘦果黑色,具10条纵肋,稍扁平,无毛。花果期6-10月。
地理分布:原产南美,北美归化。
入侵历史:于2000年发现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目前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等地,有继续扩散蔓延的趋势。
入侵危害:世界著名入侵种之一,恶性杂草,植株高大。种子4-6月陆续发芽,生长极快,适应性极强。严重消耗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根系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并最终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防治方法:及时人工锄草,或在苗期阶段适时喷施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7 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7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8.土荆芥
学    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英 文 名:Mexican tea herb
别    名:臭草、杀虫芥、鸭脚草
分类地位:藜科Chenopodi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的令人不愉快的香味,高50-100厘米,茎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较宽大,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通常3-5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5,较少为3,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较少为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花果期在夏、秋季节,种子细小,结实量极大。
地理分布:原产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1864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现已广布于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等地。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以及农田中。
入侵危害:在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种群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也是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有害。
防治方法:苗期及时人工锄草,花期前喷施百草枯等除草剂。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9.刺苋
学    名:Amaranthus spinosus L.
英 文 名:Thorny amaranth
别    名:野苋菜(该属统称)、土苋菜、刺刺菜、野勒苋
分类地位:苋科Amaranth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具小凸尖,叶柄基部两侧各有1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或带紫色。胞果长圆形,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花果期7-11月,种子细小,结实量极大。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目前中国、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皆有分布。
入侵历史: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常见杂草,广布于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等地。
入侵危害:入侵旷地、园圃、农耕地等,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农田、蔬菜地及果园,严重消耗土壤肥力,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比较困难,并伤害人畜。
防治方法:苗期及时人工锄草,花期前喷施除草剂百草枯。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魅力 +60 收起 理由
00aa + 60 + 6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0.落葵薯
学名: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
英 文 名:Madeira vine,Mignonette vine,Bridal wreath
别名:藤三七、藤子三七、川七、洋落葵
分类地位:落葵科Basellaceae
形态特征:常绿大型藤本,长可达10余米。根状茎粗壮。叶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稍肉质,腋生珠芽(小块茎)常多枚集聚,形状不规则。总状花序具多花,花序轴纤细,弯垂;花小,白色。在我国一般不结果。
地理分布: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20世纪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目前已在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福建等地逸为野生。
入侵危害:以块根、珠芽、断枝高效率繁殖,生长迅速,珠芽滚落或人为携带,极易扩散蔓延,由于其枝叶的密集覆盖,从而导致下面被覆盖的植物死亡,同时也对多种农作物有显著的化感作用。
防治方法:机械拔除,地下要彻底挖出其块根,同时彻底清理地上散落的珠芽,连同茎干一起干燥粉碎或者深埋,避免再次孳生蔓延。化学防治宜在幼苗期,成年植株抗药性很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金币 +70 魅力 +80 收起 理由
00aa + 8 + 70 + 8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外来入侵动物名单
1.桉树枝瘿姬小蜂
学    名: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 Salle
英 文 名:Blue gum chalcid
分类地位: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
形态特征:雌虫体长1.1-1.4毫米,褐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9节,浅黑褐色;足淡黄色;腹部卵形,近胸长,产卵器鞘短,长不达腹末。雄虫体长0.8-1.2毫米,形态近似于雌蜂,略修长;触角10节,梗节中部具腹面凸,索节和棒节轮生纤长触角毛。幼虫微小,乳白色球状,无足。
生物学特征:桉树枝瘿姬小蜂专一危害桉属,寄主包括数十个品种。雌虫产卵于桉树幼嫩组织内,幼虫孵化后刺激寄主组织逐渐形成虫瘿,并于瘿室内发育直至羽化。自然条件下,该虫平均138天完成1个世代,每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雌虫产卵量近200粒。该小蜂种群性比显著偏雌,繁殖能力强,种群密度大,扩散迅速,极高和极低温度下均可发生危害。
地理分布:除北美洲外,其他各大洲共计20多个国家均有分布。目前,在我国分布于广西、海南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入侵历史:该小蜂原产澳大利亚,2000 年被首次记述于中东地区,之后相继在非洲地区的乌干达和肯尼亚,亚洲的泰米尔地区以及欧洲的葡萄牙发现,并迅速扩散蔓延。2007年,在我国广西与越南交界处首次发现该种小蜂,2008年相继在海南和广东发现。
入侵危害: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危害桉树苗木和幼林,在嫩枝、叶柄及叶片主脉上形成虫瘿,导致叶、枝肿大变形,新梢和侧枝丛生,虫口密度高时可导致枝叶枯萎凋落,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造成苗圃及新植桉林严重损失。该虫自发现后迅速扩散蔓延,危害严重,对我国华南、西南等地区的桉树种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防治方法:采用苗圃袋苗桉树枝瘿姬小蜂化学控制技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金币 +70 魅力 +80 收起 理由
00aa + 8 + 70 + 8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稻水象甲
学    名: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英 文 名:Rice water weevil
别    名:稻水象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5-3.8毫米,头部延长成象鼻状。前胸背板中部、鞘翅中部黑色,身体其余部分褐色。卵长约0.8毫米,圆柱形,刚产下时白色。老龄幼虫体长约10毫米,白色,无足,头部褐色,腹部背面有几对呼吸管。老熟幼虫在寄主根上作茧,茧大小和形状似绿豆,幼虫在茧内化蛹,蛹白色。
生物学特征:在我国双季稻区一年发生2代,但主要以第一代产生危害,第二代发生轻。成虫主要在田边坡地、田埂上、沟渠边等场所的土表、土缝中越冬,越冬场所一般有茅草等禾本科植物。越冬成虫第二年春末夏初先取食幼嫩寄主植物,等秧田揭膜或稻秧移栽后再迁移到稻苗上取食。卵产在浸水的叶鞘内,幼虫孵化后不久就转移到稻根取食。在稻根上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大部分飞离稻田(少数留在田埂上)越夏并接着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假死性。
地理分布:目前分布在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云南、台湾等省市。国外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
入侵历史:我国首先于1988年在河北唐海发现此虫,接着先后在天津(1990)、辽宁(1991)、山东(1992)、吉林(1993)、浙江(1993)、福建(1996)、北京(2000)、安徽(2001)、湖南(2001)、山西(2003)、陕西(2003)和云南(2007)发现。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水稻。成虫沿稻叶叶脉啃食叶肉,留下长短不等的白色长条斑。幼虫咬食稻根,造成断根,使稻株生长矮小,分蘖数减少,稻谷千粒重下降,从而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稻水象甲一旦传入后就很难根除,因此加强检疫是防止其扩散蔓延的关键。禁止从疫区调运秧苗、稻草、稻谷和其他寄主植物,禁止将疫区的稻草或其他寄主植物用于填充材料。在4-5月份越冬后成虫开始取食期间,可通过察看水稻秧苗等寄主植物上有无条状取食斑,以便及早发现。防治方法上,可通过调整水稻移栽期、合理排灌水来避害,或者通过物理诱捕来杀灭成虫,也可通过施用农药来防治。现在还没有切实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70 魅力 +80 收起 理由
00aa + 5 + 70 + 8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5-15 22:24 , Processed in 0.0748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