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发布环保竣工验收公示|发布环评公示
建设项目环评费用在线计算|收费标准
环评师招聘与应聘| 行业信息|预评审会
2024年环评工程师备考全程指导|报名时间汇总
2024年环评师考试交流|资料下载
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培训!
低价环评考试用书教材|环评图书免运费
考前培训|继续教育
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应急预案公示
楼主: wanxing_lila
收起左侧

[分享]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88 认识草原危机
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曾造福于世世代代的人们——为畜牧业提供资 源、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然而,现实的草原状况却令人担忧。 我国现有草地3.9亿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草地 仅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草地质量不高,低产草地占 61.6%,全国难以利用的草地约占总面积的5.57%;生产能力低下,分别为 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草地生产能力的1/10、 1/20和1/80;退化严重, 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含沙化、碱化)的 达1.3亿公顷,并且以每 年200万公顷的速率递 增。北方和西部牧区退化 草地已达7000多万公 顷,约占牧区草地总面积 的30%。造成这种危机的 原因有过度载畜、过度放 牧、气候干旱以及人为破 坏,如搂发菜、挖药材、开 矿和采樵等。我们应该积 极宣传草地资源的危机, 拒绝消费发菜等对草原 生态造成破坏的产品,制 止破坏行为,从科技角度 提高草场的利用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89 认识荒漠化
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导致荒漠化的原 因除了气候变化外,主要是由于人类的非可持续发展行为,如过度耕作、 过度放牧、毁林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荒漠化降低了土地对气候变化的自 我调节能力,生产力严重退化,不利于动植物生存,而且容易引起风沙、 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 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已经超过现 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更为严重 是:我国的荒漠化面积正以每 年210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递 增,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 的土地。据统计,我国受荒漠 化危害的人口近4个亿,农田 1500万公顷,草地1亿公顷 以及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和铁 路、公路交通设施等。从这些 枯燥的数字中反映出的是惊人 的严酷现实。每年的6月17日 为“世界荒漠化日”。让我们共 同努力,开展绿化种植,进行 防风固沙,减少毁林开荒、过 度利用等现象,遏制荒漠化的 蔓延。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90 认识、保护森林
森林对于人类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森林提供了供人和动物呼吸 的氧气,吸收工业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森林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 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减低风速、吸附尘埃,吸收硫化物等有毒气体;城市 绿化带消纳噪音,降低噪声污染;森林是地球上生命最为活跃的保护生物 多样性的重要地区。然而,森林正在迅速消失。如果失去森林,地球生态 系统就会崩溃,人类就将无法生存。我国现有森林1.34亿公倾,居世界第 5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居世界第104 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另外,我国森林质量不高,中幼龄树 比重大,约占全国林场面积的71%,人工林中的中幼龄树比重高达87%;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西南、东南、东北 多,西北、华北少;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乱砍盗伐屡禁不 止;森林灾害频繁, 如虫害、风沙等。我 们离不开森林,让 我们认识到现实的 严峻,从重复利用 纸张、拒绝使用方 便筷开始,保护我 们的森林。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91 认识、保护海洋
地球上71%的面积覆盖着海水。大海带给我们丰富的水产资源,天 然的化学资源,航运、旅游资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 等资源,潮汐、温差等洁净能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海洋世界。然 而,我们的海洋却面临着严重的来自人类的破坏。人们把大海当垃圾场, 把陆地垃圾投入海洋;冶金、石油、化工、造纸等企业向海洋中排放污水, 造成严重污染。比如我国渤海湾有大面积的海水已经成为没有任何生物的 死海;海上连年发生赤潮,使渔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近海海泥中和生物 体内富含铅、锌、汞、镉,铜等重金属元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存环 境;人类的过度捕捞,还造成了严重的渔业资源匮乏,鱼越来越少、越捕 越少、越捕越小。这些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拯救海洋即拯救人类。生活 在海边的读者可以调查一下你周围向海洋排污的现象,观察一下被海水冲 上岸的垃圾,向老人询问渔业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在了解海洋的基础上去 关心和保护海洋。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92 爱护古树名木
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在参观 北京天坛公园时,曾经对着公园里 的柏树群大发感慨:“以美国的科 技实力,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 很容易地复制出你们的寰丘和祈年 殿。但复制这些古树,却必须用上 千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古树名木 是一种活着的文物,是自然遗产, 还是活的基因载体。研究古树名木 对了解古代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 都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每个省 份都分布有数不胜数的古树名木。 这些历尽沧桑的大树,是我们中华 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象征,也是 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为了保 护古树名木,各地先后出台了地方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并为古树名木 建立了“户籍”和档案。你如果想 了解家乡附近某一棵古树名木的详 细情况,可以向当地林业或园林部 门去打听一下。你一定会因此而为 家乡骄傲。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93 保护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文物古迹的保护是环境保护工 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被破坏或走私出境,文 物古迹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文物古迹保护和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一 样,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由于个人行动使文物古迹免遭被毁厄运的例子 并不罕见。爱护文物古迹,首先要了解文物古迹的价值。建议你先从了解 身边的文物古迹入 手,列出它们的分 布表,最好再画出 分布图,然后查阅 有关资料或向专家 请教,弄清楚它们 的特点和珍贵之处。 在此基础上,你可 以采取一些措施, 比如向周围的人广 泛宣传,与朋友们 组成保护小组,向 文物古迹保护主管 部门申请担任志愿 者等等,来保护你 身边的这些宝贝。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94 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现在,我们很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美丽如画的环境,然而他们也曾经 历过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时期,是环境意识、法律和社会公德及公众的监督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才取得了今日的环境保护成就。在美国的高速公 路旁,你经常可以见到倒下的大树,偶尔还可以发现被撞死的动物,但是 绝对没有人将其弄回家去,否 则将被起诉和惩罚。在新加坡 更是以法律和公众监督来制约 破坏环境的行为。我国也制定 了很多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 如《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 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音控 制防治法》等,以制裁破坏环境 的不良行为。我们每一个人都 是环境破坏的直接受害者,我 们应该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当你发现有偷猎野生动物、向 河流排放污水、滥砍乱伐等等 行为时,应及时向执法部门举 报,并通报给新闻单位,让社会 舆论对其进行谴责。只有我们 共同参与,才能建设出具有美 好生态环境的生存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95 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媒体在环境方面主要报道的是国家的环境政 策,政府在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中国的媒体也开始更全面、更深入地报道环境问题。电台、电 视台上涌现出一批报道环境的节目(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 “环境周刊”、“环保时刻”、“绿色时空”;北京电视台的“走向大自然”(现 已改名为“绿色行动”)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报纸则有:《中国环境报》、《中 国绿色时报》、《中国青年报》(《绿》)、《科技日报》(《绿色周刊》)等等。 据调查,1996年中国有70家报纸报道了1.7万条有关环境的文章,占1996 年全部报纸新闻报道总量的1.01%,几乎是1995年同类报道的2倍。近两 三年来,有关环境的报道激增,请多关往这些报道并积极宣传这些内容, 以唤起更多人的环境意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96 控制人口,规劝超生者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环境的恶化,人均粮食供应和海产品供应日益下 降。据联合国的有关估计,发展中国家有9亿人不能得到维持常规水平的 体力活动所需的能量;发展中国家36%的学龄前儿童没有达到其体重标 准。现在每年所增加的9000万人口的食物需求只能通过减少原有人口的 消费水平而得到满足。针对这种情况,增加人口的关键问题已不再是“为 了使晚年没有忧虑或进行耕种,我该要多少孩子?”而是转变成为“我所 拥有孩子的数目将会如何影响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他们将要生存于其中 的整个世界的未来”。人口的恶性膨胀是地球最大的灾难之一,它将危及 整个人类的生存。尤其是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匮乏,更难承受 人口过重的压力。因此,我们应该规劝超生者,少生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97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朋友,你知道吗,每 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4 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 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25日 是中国土地日,7月11日是 世界人口日,10月4日是世 界动物日……在这些日子来 临之际,我们都要不失时机 地撰写文章、制作节目或召 集活动,甚至在传统的清明 节也组织青少年为灭绝的动 物扫墓。这是唤起人们环境 意识的重要时机。我们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既 是环境破坏的制造者,也是 环境破坏的受害者,更可以是环境破坏的抵制者和改变者。在湿地日,我 们告诉大家长江发大水的原因之一便是湿地被围垦缩减;在地球日我们说 这颗迄今所知宇宙中惟一有生命的星球需要善待;在土地日和人口日我们 提醒人们这样一组鲜明的数字:中国可耕种土地每年缩减1500万亩,中 国人口每年暴增1500万人;在动物日我们重申如果有一天所有笼中困 兽都得以回到它们祖先生活的地方,这一天便是动物的节日;如果所有野 生动物都因失去生存空间而消亡,这一天就是人类的末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98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
我们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 安逸,然而也承受着现代化带来的恶果——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 坏……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构成如此严重的威胁,所以 如何长久地生存在我们的地球上,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做好环境 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探讨的问题。据说联合国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开 会,会议主题千差万别,但都不同程度上关系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然而,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对环保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局 限,我们应该经常性地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增加对于环保的认识,同时 尽可能地把书籍和报刊借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环保。这样 环保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成为一种潮流,才能转化成人们的行动。 一些绿色经典著作,如《寂静的春天》、《我们的国家公园》等图书,对人 们的环保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众多人的环保观念。所以我 们应该多读此类著作,同时向更多的人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99 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 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 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 未有的破坏和污染,给 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 了严重威胁。为了保护 人类的身体健康,避免 受污染食品的侵害,无 污染、安全、优质、富 含营养的绿色食品应运 而生。我国的环境标志 制度从绿色食品开始。 绿色食品的产地必须符 合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必须按照特定的生产操 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工, 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产品及包装经检 验、监测必须符合特定的标准,并且经过专门机构认证。绿色食品是在特 定环境里,按照特定要求生产加工、使用特定标识的食品,又称生态食品。 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由阳光和蓓蕾的图案组成,这一标志象征着良好的环 境和盎然的生机。“来自最佳生态环境,带来最强生命活力”——已逐渐 为公众所熟知的这两句广告词,便是对绿色食品标志的最好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1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100 认识环保标志
绿色是生命的 颜色,代表着充满生 机的大自然,公众习 惯上把与大自然相协 调的产品称为绿色产 品。绿色产品需要由 权威国家机构来审 查、认证,并且颁发 特别设计的环境标志 (也称绿色标志),所 以又称“环境标志产 品”。各国设计了不 同的标志图形,绿色 标志风靡全球。它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仅要考虑质量和价格,还应当 考虑有关的环境问题。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和购买绿色产品,就可以 促使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 绿色标志可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让消费者参与对环境问题的监督。 1993年8月,我国正式确定了环境标志图形,它由青山、绿水、太阳和十 个环组成,其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 合,环环相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与环 境的“环”同字,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环境标志图形的确定,为环境商标保护提供了可能。
发表于 2008-8-2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顶下。
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限制用塑料袋了。
发表于 2008-8-20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非常好,确实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
如果大家都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就好了~
支持楼主,这么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热点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辅导

联系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Archiver|环评爱好者 ( 鄂ICP备0601659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293号

关注官方公众号

GMT+8, 2024-6-4 12:29 , Processed in 0.0807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